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馮序——從代州馮氏的“文種”“醫種”說開去

代州馮氏(以下簡稱“代馮”)是明清之際晉東北歷史文化名城—代州(治所在今代縣)的名門望族,在學界和民間有“清代第一高門望族”“南林北馮”“山西四大文化家族之一”等美譽。這些美名主要強調了馮氏家族儒學立身、詩禮傳家、文風厚重、為官清廉的特點。在以《代州馮氏族譜·遺訓》為代表的家風、家教的熏陶影響下,其后世子孫見賢思齊、修身齊家,于明清之際涌現出十八名進士,曾創造兩次“五子登科”的奇跡。家族文化薪火相傳、代有賢哲,“著作勛名,后先輝映,海內翕然宗之”(清名相史貽直語)。馮氏家族先后涌現出“治世能臣”恒山公馮右京、“勛高五省”秋水公馮如京、“湖南巡撫”損庵公馮光裕、“西南一柱”讱齋公馮元方、“臺灣道臺”康齋公馮廷丞、“一代廉吏”魯川公馮志沂、“中國杰出的女詩人”馮婉琳、“綏遠省代主席”馮曦、“陸軍中將”馮鵬翥等一大批清官廉吏和文化名人。

一、代馮“文種”及其勃興

代州馮氏的文脈肇始于四世文泉公馮恩,他是馮家第一個舉人,曾言“文種自我興,不可使自我廢”。之后,馮氏便走上了詩書傳家的道路,文脈日益隆盛。

十六世馮曦所撰民國版《代州馮氏族譜·著作表》載:家族中有近五十人留下傳世著作一百二十二部三百二十七卷,絕大多數是詩文。

晚清李錫麟所編撰的大型地方詩歌總集《國朝山右詩存》即收錄馮氏家族十六人的詩作近三百首。李牧評選《國朝山右詩存》時曾說:“山西詩不無理障(佛教語,謂由邪見等理惑障礙真知、真見,后指詩作中陷于說理而少情趣的現象)俗氣,惟雁門馮氏無此二弊。”

清末山西著名的詩人、一代宗師王軒曾說:“國朝馮氏詩人,自秋水先生倡之,代有作者。近道光咸豐間,以詩雄山右者,則有習三(馮婉琳父)學博與其族弟魯川(即志沂)觀察兩先生,時有二馮之目。”(王軒《聊自娛齋詩草·序》)

代馮不少詩文為時賢所推崇。六世秋水公馮如京是代州馮氏文脈上的一座高峰。

桐城派是我國清代文壇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稱“桐城古文派”。桐城派以其文統的源遠流長、文論的博大精深、著述的豐厚清正而聞名,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占有顯赫地位。方苞為桐城派奠基人,與劉大櫆、姚鼐被共尊為“桐城三祖”。師事、私淑或膺服他們的作家,遍及全國十九個省(市),計一千二百多人,傳世作品兩千余種。該派主盟清代文壇兩百余年,影響延及近代。方苞云,“秋水馮師,才情典麗,聲韻清剛,于經史子集之文,晉唐明宋之詩,靡不洞精抉髓,具體備美”(《粵槎日記小序》)。

清代名相陳廷敬說:“余少時伏里,即聞代郡馮秋水先生以麟經(即《春秋》)世其家,起而為吏,原本經術。所歷有聲名,余雖不見公,心儀其賢……馮氏三世(指如京及其子孫)皆有文而賢,何其盛矣!”

素以品格高潔聞名的清初書法家范驤云:“余讀馮秋水先生集,文鴻朗而雍揚,詩溫婉而厚雅,美哉雅頌之嗣矣!”

七世訥生公馮云驤是馮氏文脈上的又一高峰。

著名學者徐化溥評價馮云驤是“讀書萬卷而吸乎精華,揮毫五色而根乎質至,翩翩乎風裁而無裘馬概,赫赫乎魁名而無制科氣,沖然儒素,欿乎大器”。

山西著名政治家、思想家、醫學家、書法家、文學家傅山60歲時去代州,見到七世馮云驤,聽其談吐,大加贊賞,曰:“公子風期,慷慨珠玉”“以雁門奇氣,旗鼓中原”“以年富力強之人,據五車三峽之勢,不知究竟當何底止,令我短氣短氣!”傅山還稱贊其詩文“相其中外,不可測度”“當有鏗鏘鈞部,用昭光岳”(傅山《霜紅龕集·訥生詩集書后》)。

其“兄弟進士”馮云骕的《翠滴樓詩集》被收入《四庫全書》。

姚鼐所作的《代州馮氏族譜·序》稱:“代州之馮興于明之中葉,至國朝乃盛。非第仕宦貴顯也,蓋賢哲君子多矣。”這是在他與十一世康齋公、曾任臺灣道臺的馮廷丞交往后,閱讀了歷代名人為馮氏先祖寫的傳記后的感慨。清代大才子袁枚在《隨園詩話》中評價馮廷丞“公學頗淵博,居官以廉聞”,同時還收錄了他的詩。

十三世馮志沂是“道光咸豐間,以詩雄山右者”(王軒語)。時人言金南評其詩曰:“大雅久不作,曠世還相求。古人志風教,落落殊難酬。皇荂說里耳,與時俱遷流。正變代相乘,去古日以悠。魯川馮公詩,溫厚清且遒。諷勸意言外,微顯賅春秋。柏枧山木長,高風不可留。緬懷金石契,斯詣今誰儔。”

在這個詩書傳家的家族中,女詩人、十四世馮婉琳與李清照一樣,才情卓越,中年喪偶。山西省委原常務副秘書長、政策研究室主任李淳先生認為:她的《馌蕓室詩鈔》體現了視通萬里、思接千載、心連廣宇的宏偉氣魄和報國情懷,以及其鐘靈毓秀的不凡才氣,她是晚清難得的女詩人(見李淳專著《代州馮氏群賢譜》)。從婉琳的詩作來看,她基本屬于婉約、現實,而又有豪放、山水田園派的風格。婉琳的詩還注重直接揭露腐敗統治、反映民生疾苦、申述自己政治觀點和貞正之見。如其《書憤三十韻》等三四首,鋒芒之尖銳,在人格奴化的清代是極為少見的。這些詩態度鮮明,直陳胸臆,語言暢達,痛快淋漓,其愛民、憫農之心躍然紙上,為李清照所不具。清照固然有“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之豪放詩,但屬詠史明志諷喻之詩,婉琳除懷古詠詩借以喻世之外,還有直指現實、痛斥時弊,直到上達朝廷的批判,其識、其膽是超過了李清照、白居易的。其藝術成就固然遜于白、李,但膽識氣魄可與之并駕齊驅或有過之。在藝術手法上,婉琳也超過歷代不少詩人。她雖然不如白居易一生為官,宦海沉浮,多歷社會人情世故、政治風云,但她仍有條件了解社會和政治,所以能具備鐘靈毓秀、聰明睿智的不凡才氣,具備雄踞歷史之上,胸懷愛民之心的宏大氣魄,具備憂國憂民、希圖報效的忠肝義膽。馮婉琳詩作流傳不廣,不為多人所知,這是歷史造成的。她生活在清末民初,正趕上古詩衰落、終結時期。近代以來,包括古詩文在內的中華傳統文化曾受到很大沖擊,以致幾近斷裂,古詩不印、不傳、不學、不誦(近幾年才情況好轉);加之女詩人低調,生前不許印行,故有關宣傳基本失聲。這是婉琳少為社會和學界所知的原因。但是,真正的德行與才華是永恒的,是不會被淹沒的。披盡黃沙始見金!婉琳在詩壇的地位應定為“中國杰出的女詩人”,她是德才兼備、化家為國的愛國主義思想家。

紀曉嵐將馮家詩文概括為“文重桐城,詩崇杜甫”。馮家詩文在近現代的代表便是十六世馮曦的《紫禾詩鈔》。錢占元認為:馮曦先生的詩思想性強,情調高雅,格律嚴謹,用典恰當,遣詞造句極富文采,頗具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魅力。他的詩以抒情為主,兼有敘事,所記一生的經歷、遭遇、思想變化皆與時代息息相關。他的抒懷之作表現了他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情系民生,清廉自守,兩袖清風的德行和做人的準則。特別是那些記述國土淪陷、人民慘遭日本侵略者蹂躪而痛徹心扉的詩篇,反映了一代知識分子對國家、對民族愛之深,對日寇罪行痛之切的愛國情志。《紫禾詩鈔》是他留給世人的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為內蒙古近現代文學史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

時至當代,內蒙古自治區作協前副主席馮苓植著作等身。去年,上海文匯出版社為80多歲的老人家出版了12卷本的《馮苓植文集》與《文壇“游牧人”馮苓植》。他的人品與文品受到同行的廣泛贊賞。江曾培言:“他為人不媚上,不媚俗,純樸真誠;為文不趨時,不跟風,獨辟蹊徑。他是一個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作家,他的作品不是踏著別人的腳印行進,而是總能為文藝王國開辟出新的版圖。他是新時期涌現的最優秀的作家之一。”

二、代馮“醫種”的賡續

(一)馮如京與《丹臺玉案》

詩書傳家的馮家醫脈如何?余以為馮氏“醫種”當推六世秋水公馮如京,理由有以下幾點。

一是秋水公有從醫的夙愿。關于這一點,我們從他為明代醫學名著《丹臺玉案》寫的序中可以看出。“余幼多病,好讀養生家言,以為此濟世仁術也。然軒岐以上之書,多古奧淵邃,未探端倪,欲深研厥旨以自利利人,時方困于舉子業未遑也;迨通籍(中進士)以來,留心學道,好讀關洛。諸君子書,以為此濟世良方也,冀闡微抉奧,自成一家言,又復困于病未能也。兩者交譏,余方抱愧,然斯世斯民一念,則未嘗頃刻去方寸耳”,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秋水公自幼多病,有學醫的初心,認為醫學是濟世仁術,學醫可以自利利人,后因參加科舉考試,又希望仔細研讀宋代理學家張載和二程(程顥、程頤)等人的著作,自成一家,作為治國理政的濟世良方,又因為病患未能如愿。但其濟世為民的心愿卻始終縈懷。

二是秋水公特別看重醫德。他對歷代名醫如軒、岐、盧、扁及藥王孫思邈等人的經典論述如數家珍,能信手拈來。例如,他引晉代楊泉語:“因思古人有言,不愿為良相,愿為良醫。故醫也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是以古之用醫必選名姓之后。其德仁,其知足能察陰陽五行之變,能明性命吉兇之原。貫微達幽,不失方寸,如此乃可為良醫。醫顧可易云乎?”以此說明對從醫者的品格要求和智力要求。《圣賢正諦》是秋水公的一部著作,共十卷,是其“三載嘔心,上稽史漢,旁搜遺編,廣詢見聞確可信傳者筆此一書,類分忠、孝、節、義、治績、善感、科第、淑媛等九卷(連首卷共十卷)”,旨在勸人為善,戒人為惡。書中有不少醫人軼事,如宋仁宗時醫家聶從志拒色、宋代良醫何澄不淫。秋水公評曰:“太上所謂不欺暗室者,非兩醫之謂乎?人不及知,又最難能者,二公恬然確然,豈不為鬼神之所敬,上帝之所福被乎!”

三是他有自己的醫學觀。如其認為從醫不可執滯,又必須專精。“昔秦越人過邯鄲為帶下醫,過周即為耳目痹醫,入秦又為小兒醫。隨俗變遷,醫顧可以執滯乎哉?”他指出,從醫能不能取得成就就看你精專與否,所謂“功之專不專,則道之至不至也”。

四是他對醫學確有造詣。《丹臺玉案·序》中說,“余延攬四方,輒難其人(恐見尋常醫家者流多矣,蓋多江湖騙子、庸醫之類),今春有孫山人,對薇者,知余好道(恐平素與醫者交流較多,為醫界人等熟悉)”,“余倒屣延入,與語終日,超超元箸(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我與王安豐說延陵、子房,亦超超玄箸。’超超:特別高超;玄:微妙;箸:通‘著’,明顯。指言論文辭高妙又明切),不類尋常醫家者流,非遇異人,必得異書”。他在翻閱書稿后說:“其書之大旨雖不出古人圍范,而抉奧鉤元,粗者精之,微者顯之,存乎其人矣……是書也,為目凡幾,諸法必備,參而伍之,惟人所由”,“特是不專,則不能精耳,不精其術而欲冀神化,不猶入郢(楚國國都城)而見?山(古北海山名),去之遠矣!”

五是秋水公從醫療效可觀。據清都察院左都御史杜篤祜為秋水公寫的墓志銘載:“太夫人年七十外矣,每感疾,進刀圭一匕立奏效。”杜氏分析其原因:“蓋積誠侍養,于表里虛實所以致疾之由,或風寒或飲食,無不洞悉其原,故不待切脈檢方書而奇驗,指功十無失一。故太夫人康強十余年,先生白首,太夫人尚無恙。”另據魏象樞言:“聞公善養生家言素康強。”說明其確實達到了“自利利人”的目的。

醫種既入土,條件適宜便茁壯成長,形成醫脈。

(二)馮云驤與《內經知要》

2019年11月23日,在北京德寶秋季拍賣會古籍文獻專場上,北京德寶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了一套明刻馮云驤藏本(鈐印:馮云驤印、訥生)的(明)李念莪輯的《內經知要》二卷,該書收《靈樞臟腑肢節應于面之圖》一幅,文中有朱筆圈點,誤字亦均用朱筆校改,天頭有少量墨筆注釋。

《內經知要》是中醫四大經典之首《黃帝內經》的精華摘要本,在當時是比較好的一個中醫《黃帝內經》科普版本,其將《黃帝內經》重要原文節錄歸類,并加以注釋。當時有張景岳的《類經》、薛雪的《醫經原旨》等,李念莪輯的《內經知要》是當時選編比較好的一個,為后世醫家所推崇。

另據藏印可知,此本為馮云驤舊藏,文中朱筆校改或為馮氏親筆。馮云驤,馮如京之子,代州馮氏七世,順治八年舉人,十二年進士,歷任國子監博士,授大同府教授,遷四川學政,進福建布政使等職。朱筆校改,可能為馮如京研習所留,也可能是馮云驤研習所遺。

此書無疑是從馮家翠滴樓流出的。退休后,秋水公“構小園,筑亭樓”。其所構小園名為“知園”,取“知止知足”之義;其所筑亭樓名“翠滴樓”,據載“聚書數千卷”。以前述馮如京的興趣愛好,可推測數千卷書中是不乏醫書的。

然從馮云驤現存世的著作中尚未發現其研習《黃帝內經》的心得文字,倒是在其《約齋文集》中發現了其研究《易經》《太玄經》《樂經》的一些心得,故而發現其養生修德更多是從“道”的層次來提高認知的。

如其在《約齋文集》“論樂第四”中提道:“鐘磬以養行義而防淫佚,桐琴以通神明,合天地。瑟以窒欲,簫以格祖,笛以滌穢,鼓以動物,聲音之作以淑世也……樂者樂也,節也。圣人察陰陽之變,因天地之聲,昭性情之德,達物理之微。心和則氣和,氣和則形和,形和則物和,物和則天和,信順以通神明,陽不噍殺而陰不惉滯,蓋以宣道之用焉。夫宮動脾而和正圣,商動肺而和正義,角動肝而和正仁,徵動心而和正禮,羽動腎而和正智,修身為制作之原,立德為聲音之本,不徒斤斤在器數間也。”其將音樂作為修身養性、矯正身心之本。

而其在《約齋文集》“論樂第四”后的“修身第五”則更注重身心的修養。“銳一則達,銳丑(丑,眾也)則福,銳利則惡”,此句源自楊雄的《太玄經》,說的是你只要專注做一件事就可以成功發達;你的進取能合眾心,與大家的愿景契合,便會福祿無量;而如果你唯利是圖、見利忘義,就會自取其辱,引來禍患。

損益之說,在中醫防病治病方面有重要的地位,最早見于《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然而對“七損八益”之說,歷代醫家認識不同,見仁見智。

馮云驤對損益有獨到的見解,認為對損益要辯證地看,“夫人之身蓋有損之而得益,益之而得損,進之而得退,退之而得進者矣”。何以言之?其道理是這樣的,“損才則益厥性,損欲則益厥情,損慮則益厥精,損之而得益也。聲益則損厥耳,色益則損厥目,智益則損厥心,益之而得損也……故益者不能益,進者不能進,損者能益,退者能進。益者之益,譬彼酌注,滿器而止;進者之進,譬彼驅馳,竭力而止,不可竭也”。他認為“能知損之為益,退之為進,庶可以修身,而銳丑銳一”。其所謂修身,可知不僅是指身體的、精神的、心理的,也不只是法、術、器水平的,而是從道的高度論述的。

(三)馮晉臺與《婦科采珍》

真正踐行馮如京“良醫”夙愿,彰顯馮氏醫脈的是第十世馮晉臺。他約生于雍正十二年,卒于嘉慶十一年(1734—1806年),自幼潛心研究儒家之學,具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同時精通醫學、周易。馮氏隨宦四十余年,歷都下(京都的意思)、粵東、山左。其父為兩廣運同(從三品),其族兄馮晉祚為山東布政使(相當于今之省長),其三服族侄馮廷丞為湖北提刑按察使。晉臺隨任數省,南北奔馳,“自顧通顯無由……求可以善身而淑世者,莫如岐黃”,遂棄儒從醫。其潛心研究古代典籍,選擇經驗良方治療各種病癥,學驗俱豐,醫術超群,尤擅長婦產之術。

甘肅奉直大夫署甘肅寧州事侄馮裕定在《婦科采珍·序》中言:“先生于嘗藥之余,潛究扁鵲、倉公之遺意,而不泥其跡,已拔醫林之幟……先生隨任數省,益閱歷于南北寒燠(熱)之各異,五方嗜好之不同,洞悉病源,灼見癥結,若飲上池水,而智之圓,行之方,又其余事耳。由是當道巨公爭以重聘延致之。”陜西省安定縣知縣陳瑺于序中言:“晉臺馮公本世家子,為通儒,兼精于醫,歷游東南西朔,活人甚夥(多)……”由此可以看出,馮晉臺醫術之精湛。

馮氏年老定居長安(現陜西西安),懸壺著書,著有《婦科采珍》多卷,著書目的是治病救人。馮裕定在《婦科采珍·序》中評價晉臺,“既而悔曰:‘醫以濟人為急,今吾奔走華膴,民間之顛連痛苦置若罔聞,非利人之道也。’嘉慶乙丑,適有陜西省梁氏婦胎產不下,婦亦遂斃。先生憫焉,著《婦科采珍》一卷,使世之觀者皆得一目了然,是誠懷濟世利人之真者歟?”馮氏自序曰:“爰究心醫理、搜覽群書、著作,選擇經驗良方,各種病癥,莫不悉備。凡有診視,多能參用合宜。三十余年,抄集成方,加以精采可得十余本,冀以濟人……惟胎產一門,尤加要焉。但孕婦之強弱不同,得病之淺深互異,氣候之冷暖難齊,臨證者必須按脈詳切,酌方調治,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乙丑季秋,西安梁氏孕已臨月,一日夜不能下,諸醫束手,比延余至,已氣絕身冷,救治莫及,良可慨嘆。因憶余昔年曾知胎產針法……倘有產婦生死頃刻之間,脈氣未絕已絕之際,湯液不能下咽,心口尚溫者,速依照圖穴針刺,無論生死胎應手而下,此又回生之捷徑也。”

馮氏七十二歲時,將調經、胎產等方面的臨證經驗加以總結,匯編成《婦科采珍》。歷史上,清代及清代以前的山西醫家眾多,但有醫籍文案存世者卻并不多見。

《婦科采珍》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歷史價值。人們一直認為《婦科采珍》僅有抄本傳世,并無印本流傳。山西中醫藥大學教授穆俊霞、山西中醫藥研究院趙懷舟等人發現了此書的木刻本尚存人間,遂合眾人之力將其出版。此書書前除有馮裕定序外,還有文林郎安定縣知縣陳瑺序及馮晉臺自序,其后為目錄,正文分為調經、胎前、臨產、產后、胎產針灸圖說及刺雜癥十二井穴針法圖說六部分,論述了婦產科各種疾病的診治原則和方法,從調經、胎前、產后等諸多方面一一闡發,并依癥設方159個。今人通過數理統計學方法對《婦科采珍》用藥規律進行研究,發現馮氏臨證用藥以溫性、甘性,歸脾、肝、腎經及補益類藥物為多,體現了馮氏用藥比較平和,注重溫煦氣血、補益扶正,重視肝、脾、腎。在用藥特點方面,馮氏重視溫補、重視藥物的炮制,劑型選擇靈活多樣。對《婦科采珍》進行深入研究,發現馮氏臨床治療特點包括:①氣血并治,各有側重。②調理脾胃,藥食并補。③重視針灸療法。④辨別標本緩急。⑤強調三因制宜。

(四)載入史冊的馮氏良醫—馮雨農

到了馮氏十三世,馮氏又出了一位載入史冊的良醫—馮雨農。“公號輔臣,一號文園,生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三月初一日,卒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十二月十三日,年六十六。”據光緒版《代州志》載:“公諱偉,字雨農。事母有孝聲,兄游宦川蜀病歿,徒步往歸其喪。精于醫,求診者常盈門,無貴賤一視之。歲疫施藥于市,全活無算。”此評價雖言短,但其事跡卻充分體現了家族孝、悌、仁、義的核心價值。“事母有孝聲”,是說其不是一般的孝順,而是聲名遠揚的孝順,否則不會有“孝聲”。說完孝,再說悌。《說文解字》言:“悌,善兄弟也。”具體表現在其“兄游宦川蜀病歿,徒步往歸其喪”。自古道“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當時交通極不便,其又是徒步,從晉東北代州至川蜀,艱辛可知,其信念可稱堅毅!仁者愛人、仁和精誠是醫者的核心價值觀。“精于醫,求診者常盈門,無貴賤一視之”,可見其謹遵孫思邈《大醫精誠》之訓,傳承馮氏優良美德,醫不精,不會患者常盈門,“無貴賤一視之”,說明其宅心仁厚,不嫌貧愛富。義則體現在“歲疫施藥于市,全活無算”,過去瘟疫流行是家常便飯,即便是在康乾盛世也時有發生,樂善好施是馮家的優良家教、家風之一,相關的義行在馮氏家譜中屢見不鮮,可謂一脈傳承。

馮氏從醫者迭出,這與“善身而淑世者,莫如岐黃”(馮晉臺語)的認知是密不可分的。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為官、行醫都是濟世利人的美職。

(五)代馮是現代醫界佼佼者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代馮從醫者更多了,其中也不乏佼佼者。有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救死扶傷、屢建功勛的馮安惠,有德藝雙馨的晉中名醫馮玉春,有在平凡崗位做出突出貢獻、走上領導崗位的馮召召、馮明,有努力傳承馮氏婦科、被譽為“送子觀音”,在婦產科醫教研方面成績突出的張文紅等。同時,他們也培養了一大批傳承者。代州馮氏婦科分別被確定為縣、市、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上和當今的代馮從醫者不少,這是對“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初心的踐行,這是儒醫、仁醫、達醫、廉醫的家教所要求的。他們有的專攻婦科,成績斐然;有的專攻內科,頗有建樹……從而形成了與馮氏文化家族家風相應的代州馮氏醫學流派,實現了善身而淑世的抱負,成就了自利利人之初衷。

代州馮氏十七世 馮明

壬寅秋于銘鴻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禾县| 澄城县| 封开县| 黄浦区| 日喀则市| 新昌县| 龙山县| 雅江县| 吉首市| 罗定市| 巫山县| 江门市| 开远市| 古蔺县| 大方县| 大英县| 湖南省| 东平县| 长沙县| 闵行区| 金坛市| 高淳县| 澄江县| 镇沅| 永仁县| 沂水县| 广河县| 台州市| 霍城县| 南江县| 廊坊市| 广水市| 阿瓦提县| 林州市| 涞水县| 菏泽市| 安顺市| 吐鲁番市| 普格县| 大荔县| 德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