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凡塵與星海的交響,馬斯克火星計劃
書名: 傳送門發明人的故事機器人篇作者名: 傳送門發明人本章字數: 4698字更新時間: 2024-07-02 12:01:39
晨曦初破,一抹溫柔的陽光透過簡陋的窗欞,斑駁地灑在李二中熟睡的臉上。
他緩緩睜開眼,映入眼簾的是那熟悉而簡樸的家,四壁雖空,卻滿載著歲月的溫情與生活的痕跡。
昨晚的靈感與所見如同夢境般遙遠,卻又如此真實,讓他心中涌動著難以言喻的激動與喜悅。
李二中坐起身,嘴角掛著一抹淡然的微笑。
他想到自己,一個出身平凡的農家子弟,體內流淌的不是什么仙骨神脈,而是最樸實的農民血脈,天生牛馬圣體,或許在小說中的修真界中只是笑話,但在這里,他是自己人生的主宰,有著不輸于任何人的志氣與夢想。
他深知,即使在這樣的環境中,他的思緒卻能跨越星海,思考著宇宙的起源與時空的奧秘,這是何等的幸運與驕傲。
“哈哈……”
李二中的笑聲在這狹小的空間里回蕩,帶著幾分自嘲,更多的是對生活的樂觀與對未來的期許。
在憨笑聲中,他似乎隱約聽到了另一個低沉而溫暖的笑聲,與他遙相呼應,仿佛宇宙間的某個角落,有另一個靈魂在與他共享這份快樂。
但當他定睛四顧,四周依舊靜悄悄的,只有清晨的微風輕輕拂過窗欞,帶來些許涼意。
“或許是自己太過投入了吧。”
李二中搖搖頭,自言自語道。
他起身,簡單洗漱一番,準備開始新的一天。
生活雖簡樸,但他知道,正是這些平凡的日子,構筑了他不平凡夢想的基石。
午時,陽光正好,爺爺那熟悉而慈祥的身影出現在門口,手里端著一碗熱騰騰的稀飯,笑容滿面。
“二中,起來啦,快來吃午飯。”
爺爺的聲音溫和而有力,透著對孫子深深的關愛。
李二中接過碗,一股暖流從手心蔓延至全身。
他一邊吃著簡單的午飯,一邊聽著爺爺講述村里的趣事。
爺爺的眼神中,既有對孫子的疼愛,也有對未來的期待。
飯畢,爺爺拍了拍李二中的肩膀:
“吃完飯,去把牛放到山上去,讓它也吃點新鮮草。你也順便活動活動,別整天悶在家里。”
李二中點頭應允,他知道,這些看似平常的家務活,實際上是爺爺教會他腳踏實地,珍惜生活的另一種方式。
他拿起牛鞭,對著老牛輕聲呼喚,那頭忠誠的牛便跟隨著他,一步步走出家門,邁向了綠意盎然的山野。
走在崎嶇的山路上,李二中仰望藍天白云,心中卻依舊回響著昨晚的靈感與那神秘的低沉笑聲。
他明白,無論是家徒四壁的現實,還是星辰大海的幻想,都是構成他人生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這一刻,他更加堅定了內心的目標——無論未來的路有多么艱難,他都要用雙手,為自己,也為這個世界,編織出一個又一個奇跡。
山風輕拂,草木搖曳,李二中坐在山坡上,老黃牛在一旁悠閑地啃食著青草,而他則握著一部老舊的智能手機,沉浸在另一片截然不同的世界里。
屏幕的微光映照在他專注的臉上,那是對遙遠未來的無限遐想。
此刻,網絡上正熱議著一位科技巨頭的雄心壯志——馬斯克的火星移民計劃。
論壇上,觀點交鋒,猶如火星與地球的碰撞,激發出耀眼的火花。
一方是夢想的信徒,他們堅信馬斯克的計劃是人類向星辰大海邁進的關鍵一步,是對未知世界的勇敢探索。
【一篇名為《科技狂人埃隆.馬斯克許諾2025年登陸火星》的文章報道下】
用戶“星際遠航者”留言道:
“馬斯克的火星殖民計劃,是人類歷史上最具革命性的嘗試,它不僅僅是一個科技項目,更是人類對自由意志的極致展現,是人類文明的新篇章!”
而另一方,則是謹慎的現實主義者,他們擔憂技術的局限與倫理的邊界,用戶“理性之光”發帖質疑:“火星移民聽起來很美好,但現實是,高昂的成本、長期生存的環境適應、心理健康的保障等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我們是否應該先處理好地球上的問題,而不是急于逃離?”
在這場討論的漩渦中,還夾雜著一些幽默與戲謔的聲音,用戶“地球最后的居民”調侃道:
“如果火星上沒有Wi-Fi,我可不去。火星的改造工程會不會變成下一個‘月球背面的兔子’,聽起來美好,實則困難重重。”
李二中瀏覽著這些評論,心中五味雜陳。
他理解那些夢想者的激情,也認同現實主義者的擔憂。
但作為一個對宇宙充滿好奇的年輕人,他更傾向于相信,正是這些看似不可能的夢想,推動著人類社會的進步。
他輕輕地在屏幕下方敲擊,加入了這場討論:
“不論前路多么坎坷,探索的腳步不能停歇。地球是我們唯一的家園,但宇宙的廣闊是人類精神的永恒追求。馬斯克的計劃,是挑戰,也是機遇,它讓我們思考如何在保護地球的同時,勇敢地邁出那一步。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場星際遷徙的參與者,以我們的方式,為后代鋪設星辰大海的路。”
放下手機,李二中仰望蔚藍的天空,心中涌動著難以言喻的激動。
夜幕降臨,夕陽西下,金黃色的陽光灑滿整個山坡,李二中悠閑地坐在草地上,身邊是悠閑吃草的老牛。
這時,一位背著手,面容慈祥的老頭帶著一個打扮文靜的女孩走了過來,他們的出現打斷了這份寧靜。
李二中抬頭一看,老頭的面孔既熟悉又陌生,一時半會兒想不起是誰。
老頭:“哎,這不是二中嘛,長大啦,還認得我不?”
李二中:“您是?”
老頭:“哈哈,我和你爺爺可是老友,小時候我還抱過你呢。這是我孫女小寶,剛從城里回來,今天也讓她體驗體驗放牛的樂趣。”
李二中這才恍然大悟,連忙起身打招呼,同時注意到小寶正是昨天在水渠邊一起玩耍的伙伴,當時天黑,沒看清臉,不由得會心一笑。
李二中:“原來是小寶,世界真小,昨天還在一塊兒燒火玩呢。”
小寶好奇地問:“中哥,你剛剛一個人在笑什么呢?”
李二中指了指手機,眼睛里閃爍著光芒。
李二中:“我在網上看到有人討論星際移民,想象著人類能在其他星球建立家園,覺得挺有意思的。”
小寶眼睛一亮:“哇,星際移民!聽起來就像科幻電影一樣酷!他們都說些什么?”
李二中:“有人在討論未來要在火星上建基地,種土豆。”
小寶興奮了:“我也讀過一些關于火星的書。”
兩人聊得越來越投機,老頭在一旁微笑著,偶爾插話,講述他年輕時的一些冒險故事,也談及了對未來科技的憧憬。
夕陽映照下,三個身影在山坡上拉長,牛群悠閑地吃著草,空氣中彌漫著溫馨與希望的氣息。
這一天,李二中不僅重溫了童年的樂趣,還意外地發現了一個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共同的夢想在夕陽下悄悄發芽。
山下的村莊安靜而平凡,但他的思緒早已飛向了遙遠的紅色星球。
在那里,人類的足跡將首次踏足,開啟新的生存挑戰與文明的拓展。
他相信,無論是反物質的探索,還是火星移民的愿景,都是人類對未知的渴望,對未來的憧憬。
多元宇宙之下,這片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上,他將與每一個懷揣夢想的靈魂,共同編織著屬于全人類的星河夢想。
+++++++++++++++
隨著李二中的一番發言,網絡上的討論愈發激烈,字里行間閃爍著智慧的火花,但也漸漸有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
“為什么華夏出不了馬斯克?”
“出不了就出不了,華夏大地最不缺的就是人才。”
“愛因斯坦來了也得敬一杯酒。”
“別說愛因斯坦了,霍金來了都得站起來敬酒。”
一位用戶“無名戰狼”更是發出了一條尖銳的評論:
“崇拜馬斯克,想移民火星嗎?!我看你們就是一群崇洋媚外的漢奸,華夏大地養育了你們,你們只卻想著怨天尤人,忘了根忘了本!”
此言一出,立刻激起千層浪。
論壇上,情緒爆棚的網友紛紛站出來,或聲援,或反駁,一時間,討論區就變成了觀點交鋒的戰場!
“馬斯克應該開源一下遠程養狗技術!!”
另一名網友附和道。
不過,刀光劍影之間,一位ID為“龍的傳人88”的網友迅速回應,言辭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堅決:
“無名戰狼,你這話未免過于偏激。探索宇宙,是人類共同的事業,無關國界。華夏兒女同樣擁有仰望星空的權利,我們崇拜的不是馬斯克這個人,而是那份敢于夢想、勇于探索的精神。我們的心,始終與祖國同在,但我們的視野,要面向星辰大海。”
正當大家以為爭論會就此升級時,另一位網友“理智之聲”介入,他的話語平和而深刻:
“在談論夢想與現實之前,我們不妨先冷靜思考。確實,華夏國至今未能在諾貝爾物理學獎上有所突破,也沒有誕生顛覆世界的發明,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永遠無法達成。歷史上的四大發明,不正是我們祖先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嗎?如今,我們在量子通信、航天科技等領域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科學的進步,需要時間積累,更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努力與支持。”
正當討論趨于理性之時,一位名為“濤哥講歷史”的網友拋出了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
“我們應當反思,為何在近現代科學史上,華夏未能持續保持領先。是包容體系的缺失,還是創新文化的不足?或許,鼓勵創新思維,培養更多敢于挑戰未知的青年才俊,才是當下之急!!”
李二中在屏幕前,默默閱讀著這些討論,心中五味雜陳。
他意識到,這場爭論已經超越了馬斯克移民火星計劃本身,觸及到了文化自信與科技創新的深層次議題。
他決定再次發言,希望能夠平息爭端,引導討論回歸正軌。
“諸位,你我皆有探索宇宙的好奇與進步的渴望,華夏文明歷史悠久,吾輩皆有理由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科學家、發明家涌現,帶著華夏的名字,閃耀于人類文明的星空。”
李二中的發言,如同一股清流,緩和了討論區的緊張氣氛。
網友們開始圍繞如何提升科技實力、培養創新人才展開建設性的討論。
網友【量子爸爸】:“我們的科研資金啊,就像那漏斗里的沙子,看著多,到頭來能用在刀刃上的卻少得可憐。咱們是不是該重新審視下科研經費的分配了?”
網友【我好疲憊】:“天天對著電腦敲代碼,累得跟狗似的,可這創新的靈感卻像是斷了線的風箏,飛得老遠。”
網友【游子6574522568】:“留學歸來,滿腔熱血想報效祖國,卻發現回國后的科研環境和國外有區別。能不能出臺更多吸引海歸人才的政策,讓游子們安心扎根,共同推動科技發展?”
網友【專利小劉】:“辛辛苦苦搞出來的創新成果,轉眼就被抄襲,是不是該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讓創新者吃下定心丸?!”
在這一片喧囂中,李二中仿佛看到了無數顆年輕的心,正匯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向著星辰大海,勇往直前。
隨著李二中一番擲地有聲的言論落下,網絡空間仿佛被一股無形的力量攪動,波瀾驟起。
他言辭懇切,峰回路轉:
“諸君所述,皆有其理,然吾觀當今學界,論資排輩之風盛行,新秀之才往往困于陳規,難越雷池半步。創新之火,熄于庸常之間,故顛覆性之發明,變革世界之創,遲遲未現于華夏之土。非才智乏也!”
此言一出,如石擊水,激起千層浪。
有贊同者高呼變革,亦有質疑者厲聲反駁。
正當眾說紛紜之際,一個久未露面的ID悄然現身,其名為“物理大師兄”,其言辭之犀利,令人側目。
“李二中,汝之所言,誠有可取之處,然亦有過激之嫌。”
大師兄的字句,如古劍出鞘,寒光一閃:
“論資排輩,誠為弊端,然非唯一病因。須知,科研之路,艱辛無比,非僅憑一腔熱血即可至巔。前輩之經驗,猶如燈塔,指引后輩避礁石暗流。若無積累,空談創新,猶建沙堡于狂瀾,終將傾覆。”
“且問,西方科技之林,亦有森嚴之等級,為何屢出驚世之作?蓋因其兼容并蓄,既有嚴謹之體系,又不乏自由之思想。華夏欲追,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非一味責難舊制。”
物理大師兄的言論,宛如驚雷,震醒了沉浸在爭議中的人們。
他既指出了問題的復雜性,又提出了更為全面的思考角度,使得原本單一指向的討論,轉而向多元化發展......
李二中面對物理大師兄的點撥,心中雖有震動,卻也不失謙遜,隨即回復道:
“大師兄言之有理,吾之言,確有偏頗之處。科研之路,需經驗與創新并行,不可偏廢。吾等青年,當虛心受教,汲取前人智慧,同時不失創新之志,方能開創新天地。”
論壇之上,眾人聞此對話,無不感慨。
一場激烈的辯論,竟引出了如此深刻的省思,讓人不得不重新審視科研創新的本質。
物理大師兄的出現,不僅是對李二中個人的點醒,更是對整個社會的一次提醒——在追求創新的同時,不應忘記傳承與積淀的重要性。
隨著夜幕降臨,討論漸趨平靜,但每個人心中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李二中深知,今日之論戰,不僅是言語的交鋒,更是思想的碰撞,它點燃了他心中的一把火,照亮了前方未知的科研之路。
而物理大師兄,則像是一位隱于網絡的智者,留下一串串深邃的思考,讓這場關于創新與傳統的辯論,成為了激勵無數人心中那股探索未知勇氣的火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