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此子如斯,日后斷然不會有什么科研成果!”
- 傳送門發明人的故事機器人篇
- 傳送門發明人
- 2350字
- 2024-06-27 09:18:56
隨著辯論的深入,論壇上空仿佛凝結了厚重的知識云層。
物理大師兄在李二中那挑戰傳統認知的言論后,終于按捺不住,以一種沉著卻暗含鋒芒的語氣,回應了李二中的新見解:
“李二中,你的想象力令人刮目相看,但數學的殿堂,是建立在堅實邏輯基石之上的。你所提出的0.000...001,看似新穎,實則悖離了數學的內在法則。在數學的語言中,每一個符號,每一個構造,皆需遵循嚴謹的定義與邏輯,不可任意杜撰。你所創造的這個數字,無異于數學烏托邦中的幻影,它在現有的數學體系中找不到立足之地。”
“你提及數學的創新,誠然,數學的發展史,是一部創新與發現的歷史。然而,所有的創新,都建立在對現有規則的深刻理解和尊重之上。最初的數學,的確不如今天豐富多元,但每一項新成果,都是在前人基礎上的嚴謹推演與證實,而非空中樓閣的臆造。你所愛的0.000...001,雖有趣,卻如同構建在沙灘上的城堡,潮水一來,便蕩然無存。”
李二中面對物理大師兄的嚴厲批評,心中并未退縮,反而燃起了更加熾烈的好奇心與探索欲。
他沉思片刻,決定從另一個角度,繼續闡述自己的觀點,字里行間透露出對數學的無限熱愛與對未知的渴望:
“大師兄,歷史上的每一次數學革命,不都是始于對既有規則的挑戰嗎?無理數的發現,讓古希臘數學家感到困惑,但最終它們成為了數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所構想的0.000...001,或許在現有框架內無法尋得其位,但這是否意味著它就不存在于數學的未來之中呢?”
“數學之美,在于它的無限可能性。我們不應過早地將新想法拒之門外,而應鼓勵探索未知的勇氣。0.9循環與1的討論,不正是對數學極限概念的一次深刻反思嗎?我的觀點,雖不成熟,卻是對數學創新的一次嘗試,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它會成為開啟新領域的一把鑰匙。”
物理大師兄讀罷,情緒顯然受到了影響。
他那平日里沉穩的筆調,此刻竟帶上了幾分急躁與憤怒,言辭間流露出對李二中態度的不滿,甚至開始涉及到了人身攻擊,這在之前的辯論中是從未有過的現象:
“李二中,你的固執與無知,讓我失望至極!數學不是兒戲,不是你用來展現個人奇思妙想的舞臺。你所謂的創新,不過是對你自身淺薄理解的盲目自信。你應當明白,沒有扎實的基礎,何來創新之談?你的行為,是對數學嚴肅性的侮辱,更是對所有勤勉研究者的不敬!”
說罷,千里之外的物理大師兄對著身邊的人說:
“此子如斯,日后斷然不會有什么科研成果!”
隨后,物理大師兄在鍵盤上鍵入道:
“夏蟲不可語冰,朽木亦不可雕也,此子日后斷然不會有什么科研成果,諸君且散了吧。“
千里之外,物理大師兄身邊,一位嚴謹的中年教授,點頭附和道:
“明義言之有理,科研之路,若不基于堅實的基礎與嚴格的邏輯,便如同沙上建塔,難以持久。李二中此番行為,暴露了他對學術嚴謹性的忽視,這在科學探索中是極為危險的傾向。”
一位打扮時尚的年輕女研究員,聞言微微皺眉,不解地問道:
“明義,您這話何解?我觀李二中雖言論偶有偏頗,但他對學問的熱愛與探索精神,卻是難能可貴。況且,學問之路長且阻,誰能斷言一個人的未來呢?”
物理大師兄嘆了口氣,目光中既有嚴厲也有幾分期許:
“你有所不知,做學問,特別是我們物理這行,嚴謹與謙卑是基石。李二中雖有才情,但今日之事,他未能把握住科學討論的實質,反以詩意化的比喻來回避核心問題,這在學術界可是大忌。科研不是文學創作,每一句話,每一個結論,都需有堅實的理論和實驗支撐。他這樣下去,容易陷入空談而不自知。”
另一位年輕的男研究員也加入了討論:
“確實,創新應建立在深刻理解現有知識體系之上。李二中創造的那個數字,雖然看似新奇,實則是對數學基本原則的誤解。這種行為,不僅會誤導他人,也可能使他自己在科研道路上迷失方向。”
這時,一位戴著厚重眼鏡的資深的女研究員也表達了她的看法:
“大師兄的批評雖然嚴厲,但卻是一針見血。科學研究需要的不僅僅是靈感與創意,更需要腳踏實地的嚴謹態度。李二中需要明白,每一個理論、每一個公式,背后都是無數次驗證和推敲的結果,絕非隨意創造所能替代。”
李二中獨自坐在書桌前,窗外的月光冷冷地灑在他的筆記本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公式和圖表似乎在無聲地訴說著他的不甘與決心。
他的手指輕輕摩挲著筆桿,思緒萬千,內心深處,一場激烈的對話正在上演。
內心的聲音A(失望與自責):“他說得沒錯,我在辯論中確實犯了基礎性的錯誤,那個荒謬的數字,成了我學術生涯的一個笑話。難道我真的如他所說,是個只會空想、無法在科研領域有所成就的人嗎?”
內心的聲音B(不甘與倔強):“不!我絕不接受這樣的定論。我承認自己在基礎知識上還有欠缺,但這不代表我不能改變,不能進步。物理大師兄的諷刺,雖然刺耳,但也激起了我內心深處的斗志。我不僅要證明給他看,更要證明給自己看,我能行!”
內心的聲音A(現實與質疑):“算了吧,大師兄的批評,是一劑清醒劑。我只是個放牛娃,以后還是跟我老爹老媽一樣打螺絲,研究這些有的沒的有什么用?”
內心的聲音B(憧憬與規劃):“不,我要深入研究平行宇宙的奧秘,探索光速旅行的可能性。這些不僅僅是幻想,它們是科學的前沿,是人類對未知世界無盡的好奇和追求。只有科學技術的進步,才能讓鄉親父老們過上好日子,我將用事實和成果,回應所有的質疑和諷刺。”
李二中緊握拳頭,目光堅定地望向窗外的夜空,那里星辰點點,仿佛在無聲地鼓勵著他。
他深吸一口氣,重新打開筆記本,這一次,每寫下一行字,都仿佛在向世界宣告:
“我李二中的科研之旅,此刻才真正開始。”
至此已不僅僅關乎數學知識的探討,更演化成了對學術態度、創新精神與個人修養的考驗。
李二中與物理大師兄,兩位智者間的碰撞,如同兩顆星辰的交匯,閃耀著知識的火花,也映照出人性的光明與陰暗。
而論壇的觀眾們,也在這一過程中,見證了知識探索的艱辛與魅力,以及在追求真理的路上,那份永不熄滅的熱情與堅持。
(物理大師兄,原名趙明義,華夏科學院在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