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家的房子建得很快,主要是家里人多,有很多事情,米姐夫和姬疆一安排下去,都以飛快的速度解決。
一個月時間,差不多都弄好了。
作坊那邊一弄好,煮酒和做宣紙以及腌咸菜的一應物品,都搬了過去。那些東西一搬走,東院就顯得空了許多。就連早上的雞鳴和豬叫聲都聽不見了,姬素她們因此睡遲了半個時辰。
姬素用一個瓷杯,鉆了個小洞,倒掛起來,在里面還用一顆小鐵釘系在一根繩子上,做成了風鈴。要是大門敲了,聽不見,就搖幾個風鈴。
接下來的時間,姬疆他們并沒有急著搬去中院。
姬素說,讓房子多晾一晾,年后再搬就行。院子太大,米姐夫又去外面捉了兩只小狗回來。
兩只放在東院,兩只放在西院。
李石在姬家把院子建完后,也開始把以前黃泥房子拆了。借住在姬素家新建的房子里,開始請工匠過來,給他家建一座磚瓦房。
米姐和姬疆在把家里貨送完后,就會過去幫忙。
姬峰和姬暖在送完小山和姬雨霖后,也會去李石家幫忙做事情。
李石家建起了四間大瓦房,還在米姐夫的建議下,把廂房也建了起來,一開始他說再建廂房,手里的錢不夠。米姐夫說,缺多少自己借多少給他。
房子還是一步到位地建好,姬家從開始到現在建了三次,他才總結每次都是照著手里有多少錢來做的。要是當時有人也肯借錢給他,他會當時就建一個大院子。
李石家如果只建四間大瓦房,也只是剛剛好住滿人。要是把廂房也建出來,廚房和一些閑散物品,都能放到廂房。以后還有地方,可以在里面多屯點糧食和柴火。
他們家現在只有一個孩子,將來肯定還會再生幾個。乘著現在手里松,這兩年也好賺錢。問米姐夫借的錢,明年肯定能在姬家做工賺回來。
于是,李石就下定決心,建了廂房,后院還建了一排豬圈,和雞棚。
還照著姬素家的廁所,做成了可以隨時沖水的樣子。
因為已經進入冬季,地面和墻都不容易干。他就弄了兩個火盆,把屋子烘得暖熔熔的。
幾天下來,墻面就干透了。他們也從姬素家搬了回來,李老爹特意從池塘那邊回來住了一晚,開心地嘴角翹得老高,怎么都按不下來。他做夢都沒想到,就三年光景,自己家能住上這樣一幢新瓦房了。
自己做不動了,就能回家住新房子了。當然,他現在還能給姬家看池塘,還能種許多菜。
村里好多人都來李石家幫忙,很賣力地幫這幫那。就希望李石能看到他們,明年姬家什么時候需要人手,讓李石給他們提一提。那兩個賣魚的,每天把魚運到鎮上后,就讓自己家里的人去鎮上看著攤子,自已則回來幫李石做小工。
他們記得李石的好,看著李石家的大瓦房,心里也盤算著,自己什么時候,也能翻新自己家的房子。
就在姬家的房子建好不久,辭淵的長隨,就帶著人來到紅嶺村。他把所有的酒精都運走了,分了幾次才運到運河邊。那里停著一艘大船,里面有糧食,有酒,有菜,有綢緞。
姬素只問了一句,辭淵和崔離兩個人,是否安好。辭墨說現在人是安好的,只是忙碌不已。兩個人還有一個毛病,就是饞姬姑娘的桃花釀。
姬素家中還有幾壇子桃花釀的,只是她不愿意再給別人喝,那幾壇子酒,要留給自己家里人過年時喝。所以,辭墨在講到桃花釀時,她只是嘴角往上翹了翹。
當辭墨問起還能不能繼續做酒精后,姬素告訴他,家中存下的做酒精的原料已經用完,要明年春末,才能再繼續做酒精。辭墨說他會把這個消息傳回去,他也會想辦法,看看別處能否買到喬麥和紅薯。
這一次他從外地弄了一批粗糧來蘇。
這批粗糧已經是有主之物,不能拔給姬素。因為這批糧食,要給姑蘇城里,那些窮苦的人一點保障。由于前段時間,有人姑蘇地區大量地買入糧食,使得姑蘇城里的糧店,不停地把糧食的價位拉高。
他把現在的這批貨運回金陵城后,還要去外地補充粗糧,然后再運過來。渡過這個冬季,春天,老百姓可以從地里找吃的。就不會起什么禍端了。
送走辭墨,姬家的魚,就慢慢不再往外賣,一來是冬天捕魚太冷,第二個是池塘里的大魚賣了一年,雖然小打小鬧,一天也就賣幾桶魚,大一點,也賣得差不多了。
這一次建房子,姬素在中院建了一個大廚房,還砌了個烤爐。一冬天,她都在家教姬誠他們做肉干,和烤酥餅。為了能吃到蛋糕,家里還養了一頭母羊。
其中姬晴的手最巧,無論做什么,味道都是最好吃的。
姬雨霖吃到姬晴做的蛋糕后,果斷不再追在姬素身后。還隱晦地問她,愿不愿意跟姬暖換一下,做她的護衛。
姬晴沒答應,她說她喜歡跟著姑娘。
這個姑娘,當然是指姬素。在這個家里,她是家主,也是這個家真正的主人。
她說跟著姑娘能學到拳法,槍法;跟著姑娘,還學會了做點心;跟著姑娘,能經常去姑蘇城里玩;跟在姑娘身邊,有趣的事情太多,太好玩了,誰都不會愿意離開。
姬暖聽她說了這一通話,捂著嘴樂個不停。
她當然知道,這是姬晴在逗姬雨霖呢。
她們都知道,小雨霖是姑娘從小帶在身邊,把她當親妹妹養的。要是年齡相差再大一些,把女兒養也差不多這就這樣了。
什么好東西,都要先想著小雨霖,也不嬌縱她。但只要是對她有好處的事情,都會第一個給她。
天冷了之后,菜地里的菜也不長了。做咸菜的活,就停了下來。還有停下的,就是宣紙。姬素讓小山的叔叔和嬸嬸,只要管里家里的那些豬呀羊呀牛呀,一堆動物,保證它們不被凍著,餓著。李嫂子和小山嬸嬸,都被調到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