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也生氣了,他拍桌而起。
“迂腐,迂腐至極,你知道這畫的作用嗎?
如果這畫中的女木頭,穿上衣服還傷風敗俗嗎?”
“丞相深謀遠慮,把蜀錦和直百錢綁在一起。”
“如今,朕為了鞏固值百錢和蜀錦,把服裝設計、女木頭綁定蜀錦。”
“如果我們賣絲綢,外加女木頭,是不是優勢更大?”
“而且這女木頭的技術,掌握在我們手中,只要不泄露,他們是不是需要時間破解?”
“朕再問你,我們蜀漢靠的是什么?
靠的是蜀錦、鹽、農業、值百錢等來支撐。
如果沒有蜀錦,等于直接斷掉了蜀漢的左膀右臂。”
“你現在還認為朕錯了嗎?”
諸葛亮聽后眼睛一亮,這確實是一個好辦法。
這樣蜀錦就可以逐漸甩開對手。
董允雖然迂腐,但分得清孰輕孰重。
不過依舊覺得這種事,不應該皇帝來做,太辱圣威了。
他行禮道:“為了蜀漢,為了陛下圣威,臣愿對外宣稱,這些都是出自臣之手。”
諸葛亮也覺得此計可行,但不是上策,他看向了錦官。
錦官立馬心有領會,這鍋得他來背,于是跪著道:“都是來自臣的設計。”
“不必了,朕不需要你來背鍋。”
董允立馬跪下勸諫道:“陛下不可,我蜀漢天子,怎能做如此低賤之事?”
諸葛亮沒有說話,而是在心中謀劃。
劉禪直接說道:“這事就這么定了。”
世人都知,他只會吃喝玩樂,必須要維持這個人設,讓曹魏孫吳小看他,才有更多的時間發展。
諸葛亮發現劉禪,像變了一個人一樣,比之前聰慧了許多,心中的城府也深了。
他在心中感嘆道,原來陛下一直在裝。
不管因為什么,他欣慰的笑了,因為蜀漢后繼有人了。
他拱手道:“陛下所言甚妙,亮建議陛下把那花蝴蝶,也提前系好,讓買家拿回去后,直接纏上去,拉緊就好。”
劉禪瞬間明白了諸葛亮的用意,雖然蝴蝶結簡單,但想要學會,總得付出點時間。
大體框架已經完成,現在就剩生產了。
諸葛亮再次問道:“陛下,造紡織車的木工,可還在宮中?”
“在,由黃皓帶領。”
董允聽到黃皓,立馬提高了警惕,并提醒道:“望陛下,切勿輕信黃皓。”
諸葛亮也點了點頭說道:“以免技術外泄,亮去把工匠帶回,并大量生產紡織車和女木頭。”
劉禪并沒有同意諸葛亮的請求,他看著董允說道:“朕!給你一個月時間,把老的紡織車全換掉,女木頭也要跟上。”
董允沒想到,這個任務會落到他頭上。
從圖紙來看,女木頭并不難,關鍵是人手不夠,而且只有一個月。
不過既然是皇命,他肯定不會推遲。
諸葛亮看著董允說道:“孔明那里做木牛流馬的工人,全聽休昭調遣。
而且隨著紡織車不斷增加,這里的工人,也會空出來許多,就不用擔心人手了。”
董允對諸葛亮行禮道:“多謝丞相指點,休昭謹記。”
董允走后,劉禪看著眉頭緊鎖的諸葛亮問道:“相父為何事發愁?”
諸葛亮想了一下直接說道:“馬上就要發俸祿了,現在國庫空虛,只能用值百錢代替糧食了,但還差一部分。”
以往是一半值百錢,一半糧食,如今糧食緊缺,而且值百錢也不夠。
他深知如果大量制造值百錢,會導致貨幣崩潰。
劉禪通過奏折了解過,蜀漢不北伐的情況下,國庫一年的開支在五萬兩黃金。
根據三國物價換算,一錢等于兩斤糧食,值百錢等于百錢,十枚百錢等于一兩白銀。
十兩白銀等于一兩黃金。
也就是需要五千萬枚值百錢,以目前的情況,就算放開了打造值百錢,也不可能一年造出五千萬枚。
本來官員都效仿丞相,在俸祿上一減再減。
如果連生活都不能保障,誰還會賣命?
“丞相勿擾,朕會想辦法。”
諸葛亮點了點頭,他想通過此事來考驗劉禪。
他深知自己的身體,不能一直輔佐劉禪,只能逼迫劉禪快速成長,撐起蜀漢江山。
劉禪已經布局蜀錦了,這算一條賺錢的辦法。
但古代要說來錢快,肯定非鹽莫屬。
諸葛亮發明的制鹽工藝,要比曹魏孫吳快兩倍,足以讓蜀漢自給自足。
但細鹽的價格是粗鹽的百倍,由于沒有提純技術,目前細鹽非常稀缺。
劉禪來到一處鹽井,見粗鹽如同顆粒。
放了一粒在口中,苦澀無比。
劉禪沒有廢話,直接命令道:“把這些粗鹽倒入鍋中,然后加入清水攪拌均勻。”
鹽井負責人,看著好不容意提煉出的鹽,陛下卻要溶解了,瞬間感到心在流血。
不過他依舊按照劉禪的說法開始操作。
諸葛亮立馬提醒道:“這鹽來之不易,望陛下莫浪費了。”
“相父放心,朕,想到了改進之法。”
很快工人根據劉禪的指導,提煉出了雪白細鹽。
諸葛亮見細鹽呈現白色,沒有任何雜物,他用手指沾了點細鹽,放到嘴里。
震驚說道:“沒有苦味、澀味、臭味,還咸味十足,此乃天賜神鹽。”
“相父有了細鹽和蜀錦,俸祿可解?”
“足以!”
隨后諸葛亮看著眾人說道:“如果誰把今天的事泄露出去,誅三族。”
“諾!”
諸葛亮不光用自己的粗鹽,來加工細鹽,還要購買粗鹽來加工。
很快細鹽就傳到曹魏,正在批奏折的曹叡,聽到蜀漢研制出了大量的細鹽。
立馬放下了手中的奏折,親自嘗了細鹽。
他看著彎腰低頭等候的司馬懿問道:“大都督如何看待此事?”
司馬懿雙手虛抱行禮道:“諸葛亮四次北伐失敗,國庫空虛,唯倚仗蜀錦和鹽。”
“朕!不是說這個,根據探子來報,細鹽是劉禪和諸葛亮去了一趟鹽井,就制造出來了,你認為是誰的主意?”
“劉禪心機單純,諸葛亮足智多謀,臣認為此計出自諸葛亮的可能性比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