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1.1 常用低壓電器
1.1.1 低壓電器基本知識
電器是接通和斷開電路或調節、控制和保護電路及電氣設備用的電工器具。電器的用途廣泛,功能多樣,種類繁多,結構各異。
1.幾種常用的電器分類
(1)按工作電壓等級分類
1)高壓電器:用于交流電壓1000V以上、直流電壓1500V以上電路中的電器,例如高壓斷路器、高壓隔離開關、高壓熔斷器等。
2)低壓電器:用于交流電壓1000V及以下、直流電壓1500V及以下電路中的電器,例如接觸器、繼電器等。
(2)按動作原理分類
1)手動電器:用手或依靠機械力進行操作的電器,如手動開關、控制按鈕和行程開關等主令電器。
2)自動電器:借助于電磁力或某個物理量的變化自動進行操作的電器,如接觸器及各種類型的繼電器、電磁閥等。
(3)按用途分類
1)控制電器:用于各種控制電路和控制系統的電器,例如接觸器、繼電器和電動機起動器等。
2)主令電器:用于在自動控制系統中發送動作指令的電器,例如按鈕、行程開關和萬能轉換開關等。
3)保護電器:用于保護電路及用電設備的電器,如熔斷器、熱繼電器、各種保護繼電器和避雷器等。
4)執行電器:用于完成某種動作或傳動功能的電器,如電磁鐵、電磁離合器等。
5)配電電器:用于電能的輸送和分配的電器,例如高壓斷路器、隔離開關、刀開關、低壓斷路器等。
(4)按工作原理分類
1)電磁式電器:依據電磁感應原理來工作的電器,如接觸器、各種類型的電磁式繼電器等。
2)非電量控制電器:依靠外力或某種非電物理量的變化而動作的電器,如刀開關、行程開關、按鈕、速度繼電器、溫度繼電器等。
2.低壓電器的作用
低壓電器能夠根據操作信號或外界現場信號的要求,自動或手動改變電路的狀態、參數,實現對電路或被控對象的控制、保護、測量、調節、指示和轉換。
(1)控制作用 如電梯的上下移動、快慢速自動切換與自動停層等。
(2)保護作用 根據設備的特點,對設備、環境以及人身實行自動保護,如電機的過熱保護、電網的短路保護和漏電保護等。
(3)測量作用 利用儀表及與之相適應的電器,對設備、電網或其他非電參數進行測量,如電流、電壓、功率、轉速、溫度和濕度等。
(4)調節作用 低壓電器可對一些電量和非電量進行調整,以滿足用戶的要求,如柴油機油門的調整、房間溫濕度的調節和照明度的自動調節等。
(5)指示作用 利用低壓電器的控制、保護等功能,檢測并指示電氣設備運行狀況與電氣電路工作情況,如絕緣監測、保護掉牌指示等。
(6)轉換作用 利用低壓電器在用電設備之間實現轉換或對控制電路分時投入運行,以實現功能切換,如勵磁裝置的手動與自動的轉換、供電的市電與自備電的切換等。
當然,低壓電器的作用遠不止這些,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新功能、新設備會不斷出現。
對低壓配電電器的要求是滅弧能力強、分斷能力好、熱穩定性好及限流準確等;對低壓控制電器,則要求其動作可靠、操作頻率高、使用壽命長并具有一定的帶負載能力。
常見低壓電器的主要種類及用途見表1-1。
表1-1 常見低壓電器的主要種類及用途

3.電磁式電器的基本結構
從結構上看,電器一般都有兩個基本組成部分,即感受部分與執行部分。感受部分接收外界輸入的信號,并通過轉換、放大與判斷做出有規律的反應,使執行部分動作,輸出相應的指令,實現控制的目標。對于有觸頭的電磁式電器,感受部分是電磁機構,執行部分是觸頭系統。
(1)電磁機構
1)電磁機構的結構形式。電磁機構由吸引線圈、鐵心和銜鐵組成。吸引線圈通以一定的電壓和電流,產生磁場及吸力,并通過氣隙轉換成機械能,從而帶動銜鐵運動使觸頭動作,完成觸頭的斷開和閉合,實現電路的分斷和接通。圖1-1所示為幾種常用的電磁機構的結構形式。根據銜鐵相對鐵心的運動方式,電磁機構可分為直動式與拍合式,拍合式又有銜鐵沿棱角轉動和銜鐵沿軸轉動兩種。

圖1-1 電磁機構的結構形式
1—銜鐵 2—鐵心 3—吸引線圈
吸引線圈用于將電能轉換為磁能,按吸引線圈通入電流的性質不同,電磁機構分為直流電磁機構和交流電磁機構,其吸引線圈分別稱為直流電磁線圈和交流電磁線圈。另外,根據吸引線圈在電路中的連接方式的不同,又有串聯線圈和并聯線圈。串聯線圈采用粗導線且匝數少,又稱為電流線圈;并聯線圈匝數多且線徑較細,又稱為電壓線圈。
2)電磁機構工作原理。當吸引線圈通入電流后,產生磁場,磁通經鐵心、銜鐵和氣隙形成閉合回路,產生電磁吸力,將銜鐵吸向鐵心。與此同時,銜鐵還受到反作用彈簧的拉力,只有當電磁吸力大于彈簧反力時,銜鐵才可靠地被鐵心吸住。而當吸引線圈斷電時,電磁吸力消失,在彈簧作用下,銜鐵與鐵心脫離,即銜鐵釋放。電磁機構的工作特性常用吸力特性和反力特性來表述。
電磁機構的吸力特性是指電磁吸力與氣隙的相互關系。當電磁機構吸引線圈通電后,鐵心吸引銜鐵(吸合)的力與氣隙的關系稱為吸力特性。電磁機構使銜鐵釋放(復位)的力與氣隙的關系則稱為反力特性。一般低壓電器的電磁機構的吸力特性與反力特性曲線如圖1-2所示。
3)電磁機構的輸入-輸出特性。電磁機構的吸引線圈加上電壓(或通入電流)后,產生電磁吸力,從而使銜鐵吸合。因此,也可將吸引線圈電壓(或電流)作為輸入量x,而將銜鐵的位置作為輸出量y,則電磁機構銜鐵位置(吸合與釋放)與吸引線圈電壓(或電流)的關系稱為電磁機構的輸入-輸出特性,通常也稱為“繼電特性”。
將銜鐵處于吸合的位置記作y=1,處于釋放的位置記作y=0。由以上分析可知,當吸力特性處于反力特性上方時,銜鐵被吸合;當吸力特性處于反力特性下方時,銜鐵被釋放。使吸力特性處于反力特性上方的最小輸入量用x0表示,稱為電磁機構的動作值;使吸力特性處于反力特性下方的最大輸入量用xr表示,稱為電磁機構的復歸值。

圖1-2 電磁機構的吸力特性與反力特性曲線
電磁機構的輸入-輸出特性如圖1-3所示,當輸入量x<x0時銜鐵不動作,其輸出量y=0;當x=x0時,銜鐵吸合,輸出量y從“0”躍變為“1”;再進一步增大輸入量使x>x0,輸出量仍為y=1。當輸入量x從x0減小的時候,在xr<x<x0時,雖然吸力減小,但因銜鐵吸合狀態下的吸力仍比反力大,銜鐵不會釋放,其輸出量y=1。當x=xr時,因吸力小于反力,銜鐵才釋放,輸出量由“1”變為“0”;再減小輸入量,輸出量仍為“0”。所以,電磁機構的輸入-輸出特性為一矩形曲線。動作值與復歸值均為繼電器的動作參數,電磁機構的輸入-輸出特性是電磁式繼電器的重要特性。
(2)觸頭系統 觸頭亦稱觸點,是電磁式電器的執行部分,起接通和分斷電路的作用。因此,要求觸頭的導電、導熱性能好,觸頭通常用銅、銀、鎳及其合金材料制成,有時也在銅觸頭表面電鍍錫、銀或鎳。對于一些特殊用途的電器,如微型繼電器和小容量的電器,觸頭采用銀質材料制成。

圖1-3 電磁機構的輸入-輸出特性
觸頭閉合且有工作電流通過時的狀態稱為電接觸狀態,電接觸狀態時觸頭之間的電阻稱為接觸電阻,其大小直接影響電路工作情況。若接觸電阻較大,電流流過觸頭時會造成較大的電壓降,這對弱電控制系統影響較嚴重。同時,電流流過觸頭時電阻損耗大,將使觸頭發熱,導致溫度升高,嚴重時可使觸頭熔焊,這樣既影響工作的可靠性,又降低了觸頭的使用壽命。觸頭接觸電阻的大小主要與觸頭的接觸形式、接觸壓力、觸頭材料及觸頭表面狀況等有關。
1)觸頭的接觸形式。觸頭的接觸形式有點接觸、線接觸和面接觸三種,如圖1-4所示。

圖1-4 觸頭的接觸形式
點接觸由兩個半球形觸頭或一個半球形觸頭與一個平面觸頭構成,常用于小電流的電器中,如接觸器的輔助觸頭和繼電器觸頭。線接觸常做成指形觸頭結構,它們的接觸區是一條直線,觸頭通斷過程中是滾動接觸的,并產生滾動摩擦,適用于通電次數多、電流大的場合,多用于中等容量電器。面接觸觸頭一般在接觸表面鑲有合金,允許通過較大電流,中小容量接觸器的主觸頭多采用這種結構。
2)觸頭的結構形式。觸頭在接觸時,要求其接觸電阻盡可能小,為使觸頭接觸得更加緊密以減小接觸電阻,同時消除開始接觸時產生的振動,在觸頭上裝有接觸彈簧,使觸頭在剛剛接觸時即產生初壓力,且隨著觸頭閉合逐漸增大觸頭互壓力。
觸頭按其原始狀態可分為常開觸頭和常閉觸頭。原始狀態時(吸引線圈未通電時)斷開,吸引線圈通電后閉合的觸頭叫常開觸頭(動合觸頭)。原始狀態時閉合,吸引線圈通電后斷開的觸頭叫常閉觸頭(動斷觸頭)。吸引線圈斷電后所有觸頭回復到原始狀態。
按觸頭控制的電路可分為主觸頭和輔助觸頭。主觸頭用于接通或斷開主電路,允許通過較大的電流;輔助觸頭用于接通或斷開控制電路,只能通過較小的電流。
觸頭的結構形式主要有橋式和指形兩類,如圖1-5所示。橋式觸頭在接通與斷開電路時由兩個觸頭共同完成,對滅弧有利。橋式觸頭的接觸形式一般是點接觸和面接觸。指形觸頭在接通或斷開時產生滾動摩擦,能去掉觸頭表面的氧化膜,從而減小觸頭的接觸電阻。指形觸頭的接觸形式一般采用線接觸。

圖1-5 觸頭的結構形式
3)減小接觸電阻的方法。首先,觸頭材料應選用電阻率小的,使觸頭本身的電阻盡量減小;其次,增加觸頭的接觸壓力,一般在動觸頭上安裝觸頭彈簧;最后,改善觸頭表面狀況,盡量避免或減少觸頭表面形成氧化膜,并在使用過程中盡量保持觸頭清潔。
(3)電弧的產生和滅弧方法
1)電弧的產生。在自然環境下開斷電路時,如果被開斷電路的電流(電壓)超過某一數值(根據觸頭材料的不同,其值在0.25~1A、12~20V),在觸頭間隙中就會產生電弧。電弧實際上是觸頭間氣體在強電場作用下產生的放電現象。這時觸頭間隙中的氣體被電離,產生大量的電子和離子,在強電場作用下,大量的帶電粒子做定向運動,使絕緣的氣體變成了導體。電流通過這個電離區時所消耗的電能轉換為熱能和光能,由于熱和光的效應,在觸頭間隙會產生高溫并發出強光,使觸頭燒蝕,并使電路切斷時間延長,甚至不能斷開,造成嚴重事故。為此,必須采取措施熄滅或減小電弧。
2)電弧產生的原因。電弧產生的原因主要為4個物理過程:
①強電場放射。觸頭在通電狀態下開始分離時,其間隙很小,電路電壓幾乎全部降落在觸頭間很小的間隙上,使該處電場強度很大,強電場將觸頭負極表面的自由電子拉入觸頭間隙,使觸頭間隙的氣體中存在較多的電子,這種現象稱為強電場放射。
②撞擊電離。觸頭間隙的電子在電場作用下,向正極加速運動,經一定路程后獲得足夠大的動能,在其前進途中撞擊氣體原子,將氣體原子分裂成電子和陽離子。此后,電子在向正極運動過程中還將撞擊其他原子,使觸頭間隙中的氣體電荷越來越多,這種現象稱為撞擊電離。
③熱電子發射。撞擊電離產生的陽離子向負極運動,撞擊在負極上使負極溫度逐漸升高,并使負極金屬中電子動能增加,當負極溫度達到一定程度時,一部分自由電子即有足夠動能從負極表面逸出,再度參與撞擊電離。電極由于高溫發射電子的現象稱為熱電子發射。
④高溫游離。當電弧間隙中的氣體溫度升高時,氣體分子熱運動速度加快,當電弧溫度達到或超過3000℃時,氣體分子發生強烈的不規則熱運動并相互碰撞,使電中性的氣體分子游離成電子和陽離子。這種因高溫氣體分子撞擊所產生的游離稱為高溫游離。
3)滅弧的基本方法。
①快速拉長電弧,以降低電場強度,使電弧電壓不足以維持電弧的燃燒,從而熄滅電弧。
②用電磁力使電弧在冷卻介質中運動,降低弧柱周圍的溫度,使電荷運動速度減慢、電中和速度加快,從而使電弧熄滅。
③將電弧擠入絕緣壁組成的窄縫中冷卻,加快電中和速度,使電弧熄滅。
④將電弧分成許多串聯的短弧,增加維持電弧所需的臨界電壓降,最終熄滅電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