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文明史
- (美)伯頓·斯坦著 (英)大衛·阿諾德修訂
- 1348字
- 2024-06-20 14:02:59
“美索不達米亞之關聯”
俾路支省波倫河(Bolan River)流域有一塊現在被稱為梅爾加爾的地方,在那里定居的細石器工具制造者們,開創了印度人類組織的新階段,它顛覆了所有先前與此相關的早期社會的觀念。從歐洲學者在19世紀后期首次涉足印度史前研究開始,一種單一的思維范式一直處于主導地位,它包括以下關于印度西北部文明的觀點:
1.一種城市文化,或稱文明,在公元前3000年中葉忽然間出現了,這與舊世界的其他地區相比是比較晚的,因此被認為是來自美索不達米亞或者其他亞洲西部地區的殖民者的莊園。
2.這種城市文化在印度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區保持了穩定和統一。
3.之后它突然整體消亡了。
4.這一消亡是因為受到來自中亞草原的印度-雅利安人的進犯。
這樣的范式直到20世紀50年代仍居主導地位,其依據的是非常有限的數據,缺乏實質性的地層學分析和定量分析,而且,基本忽略了那些已知的位于信德省和旁遮普邦考古點之間的生態差異,對城市出現前人類的棲居狀況也鮮有關注。
考慮到在現代印度研究的第一個世紀中那些已知和未知的東西,這樣的研究范式也只能如此。在印度河流域城市被發現之前,歐洲學者對它們的存在沒有一絲提及。摩亨佐-達羅古城遺址的發現完全是偶然的,因為18世紀后期至19世紀的梵文和語言學的研究都只關注印歐語系的古老性,日耳曼語系曾經與之有關聯。從一開始,對于那些學者而言,關于印度,學術上有價值的就是印度“雅利安入侵者”的吠陀贊美詩,這些贊美詩激發了人們對梵文的崇敬和興趣,但也明確揭示出梵文來自其他地方,它不被認為是最初的印度語言。
在最近幾十年中,我們對所謂的“印度文明”的理解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促使許多人放棄舊觀點的原因是,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在約公元前2500年城市出現之前很久,西北地區就有了農耕社群,這些農耕社群不斷演變成城市形態。梅爾加爾是此類社群中最早的一個,那里已積累了許多實物證據。新石器時代的社群開創了一個新時代,這個時代在公元前500年左右達到鼎盛,那時,一個被稱為“印度文明”的東西的雛形業已形成。20世紀70年代梅爾加爾遺跡的發掘結果表明,這一時期比迄今為止的標準歷史記載所估計的要更久遠。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印度經由原史時代而從史前時代進入到信史時代,這個過程是由次大陸以外的力量決定的。在20世紀20年代那些龐大的印度河流域城市遺址被發現時,它們很自然地被認為是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城市在域外的延伸,而非次大陸本土的杰作。這種觀念一直持續到在印度西北部發現了許多前城市考古遺址。這種觀點,加上對外來文化在語言學上的偏見,解釋了為什么若干個錯誤觀念直到1947年殖民統治結束后還有余波。
印度次大陸的后殖民國家——印度共和國和巴基斯坦共和國——的政府,決心對當時那些主流觀念所依托的匱乏的史前知識進行挖掘和擴充。通過啟動雄心勃勃的考古計劃,并以新理論為指導,他們成功地轉變了我們對于印度次大陸史前文化方面的觀念。次大陸史前文化擁有大量的物質證據,但無文字記載史料。此前人們對于前城市化各時期的活動實際上一無所知,并臆斷這里的城市文化是于公元前3500年前后由外部引入的,現在有理由相信,次大陸本土的前城市階段,始于公元前7000年,其后在大約公元前3500年迅速過渡到完全成熟的城市化階段。這種城市化過程可能肇始于與外部接觸的促進作用,包括貿易;然而醞釀時長則表明它是源自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