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動物王國(2)
- 動物世界1
- 陳曉丹編著
- 5510字
- 2014-12-04 14:21:27
根據(jù)所吃食物的種類不同,動物嘴的大小和結構也不完全一樣。多數(shù)哺乳動物有牙齒,可以將大塊的食物撕碎,然后通過咀嚼把它變成柔軟、易于吞咽的漿狀物。但有些哺乳動物牙齒很少,有的則根本沒有牙齒。
動物有各種不同的進食方法,食蟻獸能用黏長的舌頭粘住螞蟻和白蟻并吞進嘴里;吸血蝙蝠的門齒像刀刃一樣鋒利,能在獵物的皮膚上切開一個小口再用舌頭吸食動物血液;鳥類沒有牙齒,但它們能用堅硬的有角質(zhì)層的喙使勁地啄擊食物。有些鳥類的喙形狀像鑷子,又細又長,能伸進裂縫或泥漿中捕捉到很小的食物。有些鳥類的喙則短闊有力,可以像胡桃鉗一樣把種子和堅果嗑開;青蛙沒有牙齒,它們抓住獵物后,將之整個吞到肚內(nèi)。
大部分的動物會以植物的某一部分為食,如葉、果實、種子、嫩枝和根,這些動物稱為食草動物。有些動物以其他動物的身體為食,人們把這些動物稱為肉食性動物。另外一些動物食性廣泛,既吃植物性食物,也吃動物性食物,這些動物稱為雜食動物。
蟑螂和蟹等動物主要吃死亡動物的尸體或腐爛的食物和垃圾,稱為食腐動物。禿鷲也屬于食腐動物。
動物的進化
各種動物都會因時間、環(huán)境的改變而發(fā)生變化。這種變化是一個非常緩慢而漸進的過程,生物學上把動物的這個變化過程叫做進化。動物的進化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直線前進的,而是曲折、螺旋式上升的。動物的每一次進化在生物史上都是一次飛躍,但動物的每一次進化的完成都要付出一定的代價。
生物死亡后的遺體或是生活時遺留下來的痕跡經(jīng)過漫長的自然作用會被保存在巖層中,我們把這些保存在巖層中的地質(zhì)歷史時期的生物遺體、遺跡叫做化石。化石是研究動物進化的主要證據(jù)。
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在19世紀50年代,通過長期的實地科學考察和對各地采集來的化石進行深入的研究,并于1859年發(fā)表了轟動世界的巨著《物種起源》。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提出了以“自然選擇”為中心的生物進化學說。
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不僅說明物種是可變的,而且也正確地解釋了生物的適應性問題。自然選擇說認為生物在長期繁衍過程中,只有適應環(huán)境的生物才能生存下來;而那些不能與環(huán)境相適應的生物則會被淘汰滅絕掉。因此,達爾文認為,自然選擇是生物進化的推動力。對此達爾文還認為自然界的生物不是永恒不變的,也不是突然出現(xiàn)的,更不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而是在自然條件的影響下,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等到高等,逐漸進化而來的;人類并不是神和上帝創(chuàng)造的,是由一種遠古時期的古猿進化而來的,和其他生物一樣,人類也是生物進化的結果。
達爾文《物種起源》的發(fā)表,是生物進化論確立的標志,它開啟了生物學的新篇章。恩格斯把達爾文學說列為19世紀自然科學三大發(fā)現(xiàn)之一,給予了達爾文很高的評價。
動物的分類
生物界中,動物的種類多達1000萬種以上,人類目前已知的動物種類有130萬種。科學家把這些動物進行分類,按從小到大的次序分為界、門、綱、目、科、屬、種。我們大體可以將動物分為:腔腸動物、軟體動物、節(jié)肢動物、棘皮動物和脊索動物(其中包括鳥類、爬行類等)等。
腔腸動物的形態(tài)非常奇特,樣子像植物而不像動物。例如海葵像盛開的花朵,水螅像水中飄舞的柳枝,珊瑚像蓬亂的籬笆……全世界大約有1萬多種腔腸動物,它們大都分布在溫暖的淺海中,只有水螅生活在淡水中。腔腸動物雖然大小和形狀千姿百態(tài),但在結構上都是由兩層細胞形成的空腔,一端封閉,另一端為有觸手的口。
一般來說,腔腸動物有兩種基本形態(tài):一種是水螅型,適應固定生活;一種是水母型,適于漂浮生活。
水母是水母型腔腸動物的統(tǒng)稱。水母的種類很多,外形多為傘狀,有很多觸手和感覺器官。水母又可以分為小型的水螅水母和大型的缽水母兩類,其中的代表為屬于水螅水母的桃花水母和屬于缽水母的海月水母等。
水螅是唯一生活在淡水中的腔腸動物,圓筒狀的身體,通常附著在水草、石塊及水中其他物體上。水螅身體的一端有基盤,水螅就是靠這個基盤附在物體上滑行移動的。水螅也可以用翻跟頭的方式來行動。水螅另一端是它的口,長著5~6條觸手。另外水螅的身體還有再生功能。
珊瑚蟲約有65000種,是一種分布很廣的腔腸動物,均生活在海洋中。珊瑚蟲主要產(chǎn)于熱帶淺海區(qū)。它們是珊瑚礁的主要生產(chǎn)者。珊瑚蟲長有觸手,并靠這些觸手來捕捉小動物。有些珊瑚蟲能分泌鈣質(zhì)的外骨骼,慢慢在海洋中堆積,就會形成美麗的珊瑚礁。
海葵是一種典型的腔腸動物,它長著許多觸手,海葵的種類不同,這些觸手的數(shù)目也不盡相同,但都是6的倍數(shù)。當觸手伸展時,形如葵花,因而得名。海葵是一種很美麗的海洋生物。海葵的種類繁多,大多生活在石隙或泥沙中,也有些生在貝殼或蟹螯上。常見的有黃海葵、綠海葵等。腔腸動物有多種生殖方式,有出芽生殖、分裂生殖和有性生殖。
蝸牛軟體動物種類繁多但結構一般比較簡單。它們的身體柔軟,左右對稱,一般由頭部、足部、內(nèi)臟囊、外套膜和貝殼5部分組成,通稱貝類。因種類不同,軟體動物的生態(tài)習性也各有不同,軟體動物有游泳、浮游、底棲和寄生生活4種生活方式。軟體動物為人們所利用的價值很高。它們有的味道鮮美、營養(yǎng)豐富,有很高的食用價值;有的可以做重要的藥材;有的可以做良好的工業(yè)原料等。軟體動物能夠在人們的生活中和生產(chǎn)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
軟體動物的貝殼由外到內(nèi)分為三層。外層是角質(zhì)層,其作用是保護里面鈣質(zhì)免受鉆孔蟲的侵蝕。中層為棱柱層,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內(nèi)層為珍珠層,是由外套膜包圍的。其貝殼的厚度能不斷增加。
軟體動物生殖細胞均由表皮形成。有的卵子呈自由狀態(tài)單個產(chǎn)出,有的產(chǎn)出后靠膠狀物質(zhì)粘附起來形成卵群,并固定在物體上。受精卵一般在體外孵化,但也有例外的,比如小河蚌在媽媽的鰓腔中孵化,而小田螺則是發(fā)育完全后被直接生出來。
章魚也叫“蛸”。章魚的頭很大,并且上面長了8個腕,因此也稱為“八爪魚”。它們多棲息在淺海的沙礫中或礁巖中,由于它長得十分古怪,常被人們作為怪物的代表形象出現(xiàn)在文學作品中。
烏賊是烏賊科動物的統(tǒng)稱。它們的身體像一個口袋,眼睛很大,體內(nèi)有發(fā)達的墨囊,遇到敵害時可以放出墨汁逃走,因此也被稱為“墨魚”。烏賊可供食用,鮮食或干制皆可,它的干制品也稱做“墨魚干”。
蝸牛是熱帶和溫帶地區(qū)一種常見的軟體動物。它們的頭部有兩對觸角,眼睛長在后一對觸角的頂端。它們常常在潮濕的地區(qū)中棲息,遇到干燥的環(huán)境或冬眠時,就會分泌黏液封住自己的殼口。蝸牛爬行的速度非常緩慢,平時主要以綠色植物為食。
扇貝是一種常見的貝類,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個海域,以熱帶海洋中的種類最為豐富。扇貝的貝殼較大,近于圓形,貝殼表面常有放射肋,肋上有鱗片或小棘,扇貝的貝殼顏色鮮艷多姿,十分美麗,可以作為裝飾品。
節(jié)肢動物的身體結構左右對稱,身體分節(jié),每個分節(jié)上都有用于行走的附肢。世界上約有100多萬種節(jié)肢動物,是動物界種類最多的一門,其中大部分為昆蟲。可以說世界上每三個動物中間,就有一個是節(jié)肢動物。節(jié)肢動物的分布很廣,只要有動物的地方,就有它們的足跡。它們的身體結構充分適應周圍的環(huán)境,因而生命力很強。
蝎子節(jié)肢動物分為雌性、雄性兩部分,而且雌雄個體的形狀和大小也有所不同。從幼蟲變成成蟲,會出現(xiàn)不同的形態(tài)變化。雄蜂是由沒有受精的卵長大的,這就是奇異的孤雌生殖方式。
節(jié)肢動物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它們要不斷地蛻皮,以蟬為例,蟬的骨骼為外骨骼,是一種死亡的組織,所以不能隨身體長大而長大,必須每隔一段時間換掉舊殼,從體內(nèi)分泌一件更大的新骨骼。舊骨骼從背部裂開,只比原來大一些的新蟬就鉆出來了,一只蟬要經(jīng)過很多次的蛻皮,才能從幼蟲長成成蟲。
節(jié)肢動物都是由皮膚直接形成呼吸器官的,水中生活的動物為皮膚向外突起形成書鰓;陸地上生活的動物則為向內(nèi)凹陷的書肺。其中蚜蟲和恙螨根本沒有呼吸器官,它們靠體表呼吸。
蜘蛛是典型的節(jié)肢動物,一般有4對足,身體呈圓形或長圓形,分為頭胸部和腹部,中間是把兩部分加結起來的一段很細的腹部。蜘蛛頭部長有須肢,在雄蜘蛛的須肢上還長有一個精囊。它們的肛門尖端突起,能分泌黏液,一遇空氣即可凝結成細蛛絲。在屋檐下或角落里,蜘蛛常結出一張有黏性的網(wǎng),以此來捕捉自投羅網(wǎng)的小蟲。
蜈蚣也叫“百足蟲”,我們最常見的一種是少棘蜈蚣,它的身體扁長,頭部呈金黃色,長有長觸角和聚眼。身體分為21節(jié),每節(jié)都有一對足,其中第一對足叫做“鄂足”,上面長有毒腺,可以分泌毒液。蜈蚣曬干后可以做成藥材。
寄居蟹是一種介于蝦和蟹之間的節(jié)肢動物,大部分寄居在螺殼內(nèi),因此起名“寄居蟹”。寄居蟹的軀體由頭胸部和腹部兩部分組成,一般左右不對稱。寄居蟹頭胸部長有頭胸甲,腹部長而柔軟,可以在螺殼中卷曲,寄居蟹有一對螯肢,以小的或死的動物為食,一般在海邊淺水水域活動。
對蝦的體積較大,身體扁平,腹部發(fā)達。在中國北方經(jīng)常成對出售,因此被稱為“對蝦”。對蝦在全世界共有29種,大多棲息在熱帶、亞熱帶的淺海里,主要以海底的無脊椎動物為食,如多毛類、小型甲殼類的軟體動物等,有時也捕食一些小型的浮游動物。
蝗蟲的體節(jié)由頭、胸、腹3部分組成,比蝦和蟹又進化了一步。而且它們各部分體節(jié)已不再是相同功能的部分疊加,而是各有其獨特的作用,分管著感覺、運動和生殖,這樣蝗蟲對環(huán)境的適應生存能力大大增強了。
棘皮動物以其獨特的形態(tài)而得名,以著名的海膽、海參等動物為代表。現(xiàn)存的棘皮動物約有5300種左右,主要分布在溫帶、亞熱帶及熱帶海洋中,它們或是在海床上固定著,或是漂游在海底。棘皮動物幼年時身體左右對稱,成年后變成輻射對稱。中胚層產(chǎn)生的骨骼向體表突出形成棘皮。
棘皮動物的骨骼為內(nèi)骨骼,由一些鈣化的小骨片組成。這些骨片形態(tài)各異,或長成關節(jié),如海星、海百合;或像一個水瓶膽長在一起,如海膽;或分布于體壁中,如海參。棘皮動物的小骨片常常突出體表,形成粗糙的棘皮。
棘皮動物的“水管”系統(tǒng)由幾部分組成,主要是位于背面的篩板、向下的一段直管、儲水庫及五條輻管。輻管末端形成管足。這個復雜的系統(tǒng),是棘皮動物的重要器官,對它們運動、取食、呼吸、感覺及挖巢穴都起關鍵作用。
海星是海濱最常見的棘皮動物,它們從身體中央伸出五條腕,呈五角星形。海星在世界各海洋中均有分布,它們過著平靜的生活,一般在無浪的潮間帶和近岸海域的深水下層生存。海星的種類很多:有五角星似的羅氏海盤車,有像帽子一樣的面包海星,有柔軟皮膚鑲邊的砂海星,有狀如荷葉的荷葉海星等。
海參就像海洋中的蟲子。它的身體呈蠕蟲形或臘腸形,海參有黑、褐、白等各種顏色,有些種類的顏色特別鮮艷,如刺參。它們主要以海底沉積物里的有機碎屑和微小生物為食。海參在海底的行動非常緩慢,不能像魚一樣靈活地移動,遇到敵人或受到刺激時,會把內(nèi)臟吐出來迷惑敵人,自己則趁機逃走,這樣海參不會死去,只要一段時間后又會長出新的內(nèi)臟。
海膽身體呈球形、心形或盤形。它的殼由許多石灰質(zhì)骨板緊密愈合而成。殼上布滿了很多能動的棘刺,使海膽看上去很像一只刺猬,它的內(nèi)臟器官就包在這個殼里。海膽有時就靠這些刺來輔助移動。海膽通常棲息在海底,以海底的附著動物、有機碎屑、甚至腐肉和動物糞便為食。
海百合在古生代的時候曾經(jīng)非常繁盛,現(xiàn)在已經(jīng)衰退。現(xiàn)存的海百合分為柄海百合和海羊齒兩類。柄海百合類的外觀很像盛開的百合花,多在海底棲息,身體可分為根、莖、冠3個部分;海羊齒類則多生活在沿岸淺海中,它的莖僅在幼年時期存在,長大后就會消失。海百合的口朝上,以輕柔的腕捕捉有機物和細小的浮游生物。
脊索動物約4萬余種,是動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門,它們的共同特征是身體背面存在一條中軸骨骼——脊索。脊索動物又分為尾索動物、頭索動物和脊椎動物三類。脊椎動物是動物中目前進化得最高的種類,它們有一套完整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主要由腦和脊柱腔中的脊髓組成,包括魚、兩棲、爬行、鳥和哺乳動物5個類群,每個類群都有特殊的形態(tài)結構和特別的生活方式。
文昌魚屬于頭索動物門,具有脊索、背神經(jīng)管和咽鰓裂。它們沒有鱗,沒有明顯的頭、眼、耳、鼻等感覺器官,也沒有專門的消化系統(tǒng)。文昌魚是無脊椎動物向脊椎動物進化的過渡類型,被稱為“魚類的祖先”。
大馬哈魚是一種肉食性魚類,以海洋中的小魚和浮游生物為食。它的身體長而側扁,嘴部突出而微彎,形狀像鳥喙一樣。大馬哈魚性情兇猛,但同時也是一種食用魚類。它們體形較大,身體長約0.5~1米,最重可達6.5千克以上,肉味鮮美,脂肪含量豐富,魚卵的營養(yǎng)價值也很高。因此大馬哈魚也是一種比較珍貴的大型經(jīng)濟魚類。
脊索動物的最大特征就是有一條由結締組織組成的、柔軟且具有彈性的脊索,脊索可以支持這類動物的身體,一般位于動物身體的背部,消化道的上方,背神經(jīng)管的下面。
動物的習性
自然界中有千奇百怪的動物,而這些動物的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你知道動物們是怎樣育兒的嗎?你聽說過動物還會偽裝嗎?你了解動物的共生行為嗎?這些讓人意想不到的現(xiàn)象正悄悄地發(fā)生在動物中間。而這其中有許多都是鮮為人知的。
動物的育兒行為
動物界和人類社會一樣,也存在著“養(yǎng)育之恩”。小動物的父母也會無微不至地照顧它們,直到它們長大能獨立生活為止。但各種動物對后代的照顧方式卻是不同的。
山雀鳥類在養(yǎng)育幼雛的時候并非是父母共同分擔撫養(yǎng)任務的。捕食昆蟲的鳥類,雌雄鳥都要銜取食物,并把捕到的食物直接喂人雛鳥口中。肉食性鳥,則撕碎大塊的肉,然后喂養(yǎng)雛鳥。如山雀,雄鳥不但要帶回食物喂雛鳥,有時還要喂養(yǎng)抱孵的雌鳥。
鵜鶘有一張又大又尖的嘴,下頜有一個巨大的喉囊,可以用來兜捕或暫時儲存食物。在哺育幼鵜鶘的時候,鵜鶘會在喉囊里儲存大量的魚,以供幼鵜鶘食用。
東部非洲的許多湖里生活著一種麗魚。小麗魚是在媽媽的嘴里孵化出來的,麗魚媽媽要等卵孵化出來以后,才會去吃東西。小魚出生后也需要魚媽媽精心的照料。遇到危險時,幼魚會躲進媽媽的嘴里避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