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我國勞動力轉移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勞動力轉移是城鎮化發展、鄉村振興的重要環節。如何確保在農業人口非農轉移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是我國“三農”問題的核心,也是時代給我們提出的重要課題。

一、馬克思關于勞動力轉移的理論

(一)勞動力由農業向現代工業、服務業轉移具有必然性

馬克思主要從社會分工和生產社會化角度闡述了勞動力轉移的社會原因。他認為,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城市聚集了大量的手工業和服務業,這些行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資源。這些行業能提供相對較高的工資,且城市相對完善的基礎設施能滿足人們的眾多需求,吸引農村勞動力到城市工作。隨著轉移的勞動力越來越多,城市經濟得到更快的發展,基礎設施也更加完善,從而形成良性循環,吸引更多的人到城市,有效促進了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

馬克思還認為,社會的二元經濟結構只是一個過渡,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大量農村勞動力會不斷向城市轉移,農村與城市的界限會越來越模糊,最后形成城鄉一體化(時景,2012)。

(二)政府在農村勞動力轉移中作用顯著

馬克思認為,政府在積極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在其工業化的初期會面臨以社會化生產為主的城市經濟與以小生產為主的農村經濟并行的情況:城市工業部門生產效率高,發展迅速,以社會化生產為主,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資源,而農村部門存在大量的剩余勞動力資源。二者的不匹配造成了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并行的現狀,而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則是工業化發展的重要特征。因此,政府應該廢除妨礙勞動力轉移的制度,推進鼓勵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政策的實施,為勞動力轉移創造有利的條件。”在處于轉型關鍵時期的中國,政府在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發揮著決定性作用(刁治,2012)。

二、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的推進,我國農業人口呈遞減趨勢,并且勞動力逐漸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

1999—2019年我國三次產業經濟發展情況和從業人數見表1-1和表1-2。

表1-1 1999—2019年我國三次產業產值 單位:億元

續表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20)。

從表1-1可以看出,我國三次產業的產值規模都在不斷增加,其中第二產業的產值在2012年被第三產業超越。總體來看,第三產業的產值增長幅度最大,第一產業的產值增長相對較慢。

表1-2 1999—2019年我國三次產業年末從業人數 單位:萬人

續表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20)。

從表1-2可以看出,1999—2019年,第一產業就業人數不斷減少,第二、第三產業就業人數緩慢增加。但是,從2013年開始,第二產業就業人數逐年減少,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始終處于增長狀態。可見,我國的就業結構發生了變化。

總體來看,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就業結構和產業結構都有所變化,農業已不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占據主導和支配地位的是第二、第三產業,第一產業的從業人數逐年下降,勞動力不斷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引起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原因是工業化和技術進步引起的產業結構變化。

三、勞動力轉移對農村經濟發展影響實證分析

(一)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業總產值的影響

我們以第一產業產值(見表1-1)為因變量,反映我國第一產業經濟增長的實際情況,以農村中農業勞動力比重(見表1-3)為自變量,反映我國農村勞動力從農業向非農產業轉移的水平。

表1-3 1999—2019年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與農業勞動力統計

資料來源:2000—2020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

建立農村勞動力轉移對經濟增長的一元線性回歸模型:y1=a1+b1x1+c1。其中,y1代表第一產業生產總值,x1代表農村中農業勞動力比重,a1b1為待估計的參數(常數和x1y1的邊際貢獻率),c1為隨機干擾項。

通過SPSS統計軟件對模型進行估計,從表1-4至表1-6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方程調整后R2=0.951,整個方程擬合度良好,F統計量顯著,p<0.005,各項指標統計值均顯著,說明回歸方程的結果是有效的。由此得到回歸方程:y1=241536.335-3020.838x1

表1-4 模型摘要a

注:a.因變量:第一產業生產總值(億元)。
b.預測變量:常量,農村中農業勞動力比重(%)。

表1-5 ANOVAa

注:a.因變量:第一產業生產總值(億元)。

表1-6 系數a

注:a.因變量:第一產業生產總值(億元)。

從回歸方程可以看出,農村中農業勞動力比重每降低1個百分點,即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水平提高1個百分點,轉移增加農業的生產總值為3020.838億元。這說明農村存在剩余勞動力,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使農村平均勞動生產率上升了,從而帶動農業生產總值的上升。可見,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業經濟增長具有重要意義。

(二)勞動力轉移對農民收入的影響

建立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民收入增長一元線性回歸模型:y2=a2+b2x2+c2。其中,y2代表農民人均純收入,反映我國農民收入情況;x2代表農業勞動力占農村勞動力比重;a2b2為待估計的參數(常數和x2y2的邊際貢獻率);c2為隨機干擾項。

通過SPSS統計軟件對模型進行估計,從表1-7至表1-9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方程調整后R2=0.938,整個方程擬合度良好,F統計量顯著,p<0.005,各項指標統計值均顯著,說明回歸方程的結果是有效的。由此得到回歸方程y2=43540.194-554.301x2,由回歸方程可以看出,農村中農業勞動力比重每降低1個百分點,即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水平提高1個百分點,能夠增加農民人均純收入554.301元。這充分說明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民純收入的提高具有積極作用。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調整驅動就業結構轉化,第二、第三產業勞動力需求不斷增加,農村勞動力轉移成為一種持續現象。模型結果證實了農村勞動力的持續轉移對農民純收入的增加具有積極作用,促進了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表1-7 模型摘要a

注:a.因變量:農民人均純收入(億元)。
b.預測變量:常量,農村中農業勞動力比重(%)。

表1-8 ANOVAa

注:a.因變量:農民人均純收入(億元)。

表1-9 系數a

注:a.因變量:農民人均純收入(億元)。

四、結論

由前文實證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三個結論:

第一,對農村中農業勞動力比重、第一產業產值和農民純收入的回歸分析結果表明,我國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能夠有效促進農民收入的增加和農業總產值的提高,并且這種促進作用具有持續性。

第二,勞動力轉移使工資性收入增加,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勞動力轉移對農業產值有正向作用。勞動力轉移在促進農業經濟增長、增加農民收入、調整產業結構以及推進城鎮化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第三,隨著農村勞動力的流動,農民收入會增加,從而有助于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可見,適時適量地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對農村經濟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油市| 临泉县| 徐汇区| 江口县| 宜良县| 万盛区| 杭锦旗| 华阴市| 博白县| 石棉县| 栾城县| 阿合奇县| 新昌县| 锡林郭勒盟| 四会市| 诏安县| 河北区| 体育| 都江堰市| 宝清县| 台前县| 稷山县| 罗定市| 米泉市| 瑞丽市| 余江县| 双流县| 太白县| 蚌埠市| 大名县| 清新县| 沙坪坝区| 正阳县| 林周县| 湖北省| 朝阳市| 黑山县| 铁岭县| 金阳县| 陈巴尔虎旗| 赞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