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文脈:啟功講國學常識(中國文化四講)
- 啟功著 李強編
- 1261字
- 2024-06-28 16:31:14
出版說明
啟功先生(1912—2005)在我們當下的讀書界,最初是以著名書法家名世的。然而事實上,啟功先生書法的成就,是以豐富與堅實的傳統文化修養為根基的。啟功先生是愛新覺羅皇族出身,自幼受到良好的傳統文化教育,自青年至耄耋之年,從事高等文化教育凡七十余年,是一位文化教育的大師。啟先生的著作,總是循循然善誘人的。
20世紀70年代末,高等教育恢復,啟先生招到了他的首批研究生。面對這些好學聰明又被時代延誤讀書的學子,啟先生設計先開一門特別的課程——豬跑學。這是一個風趣的口頭叫法,意思是沒吃過豬肉也要了解一下豬跑,為青年學子“惡補”一下文化常識。老一輩學人都評價,啟先生肚子里有無盡的中國學問。豈知啟先生還是位能將其學問生動詼諧、深入淺出地表達出來的大師。那些如今成就斐然的門生學者,就是啟先生的證明。
我們與出版社深入溝通,以啟先生當年講述“豬跑學”的思路,梳理整合啟先生講解傳統文化的文字,分別以《千里之境》《筆墨風骨》《歌以詠志》《千年文脈》為題,編為繪畫、書法、詩詞、國學四部分,以圖文為形式,為當代讀者提供一套有體系、較簡明的文化讀本,也借此向年輕朋友介紹啟功先生的學問一斑與文化品格。
在選編過程中,我們反復閱讀啟先生存世的著作,依據四個主題以及編輯體例要求,進行了仔細的選輯和編排。需要說明的有:
一、依體例要求,少數文章的標題與段落有所調整,并統一了標題層級。
二、依目前出版規范,查考相關資料與工具書,對原文的繁體字、異體字、標點符號等進行了校訂,例如“做”“作”“的”“地”“得”等用法,均按當下出版規范進行了調整。而作者的寫作風格、語言習慣等,則盡量予以保留。
三、歷史人物的名字,凡存在繁體、異體字的,統一改為簡體字。例如文徵明的“徵”改為“征”,劉知幾的“幾”改為“幾”,等等。
四、典籍著作的名稱,按書畫、文史領域的通用習慣,沿襲舊稱。例如“《蘭亭敘》”“穀梁”等用法,均予以保留。
五、根據一般文化的標準,對我們認為的生僻字添加注音簡釋,對不常見的文化術語、歷史事件、文化人物等添加介紹與說明。此部分文字以邊注、腳注的形式呈現。
六、對原文提到的作品,盡我們的搜集能力,配圖對照,方便讀者的閱讀體驗。
七、極個別處,對原文知識點有所質疑,將編者的意見附注在頁下。
八、根據內容精選歷代書畫作為配圖,若畫心完整,則不標注“局部”。
啟功先生謝世近二十年了。先生的品德與學問,正像他為北師大擬寫的“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校訓一樣,越來越廣泛地被年青一代了解和繼承。啟功先生一生做了七十多年的文化教師,他的晚年,把為文化建設添一把力作為自己唯一的生命意義。現在,正是中華民族復興與傳統文化發展的百年良機,我們編輯出版這套“啟功講中國文化”的文化普及系列圖書,是希望用方便好讀的形式,推廣曾經對我們精神再造的傳心著作,為愛好傳統文化的讀者提供一個進階方案,以紀念精神在我們心中長存的人生師長。啟功先生的著作是眼光獨具而深入的,也是啟發有法且淺出的。我們編輯工作中的失誤與不足,請讀者朋友指謬,以助我們的改正與進步。
李強
癸卯初秋于北師大乾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