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理論基礎與研究述評

第一節 理論基礎

一、經濟增長理論

經濟增長理論以研究經濟系統增長的相關規律及其影響因素為主要內容,隨著西方經濟學的不斷發展和豐富,經濟增長理論經歷了復雜的發展歷程,該理論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1928年以前是經濟增長理論的奠基階段,這一階段的增長理論被稱為古典增長理論;之后是成熟階段,這一階段的增長理論包括新古典增長理論與內生增長理論。

經濟增長理論在第一個階段初步建立理論框架,代表理論是馬克思內生增長理論和熊彼特經濟增長理論,其研究大多建立在經濟學家不同的研究方法和視角的基礎上。第二個發展階段稱為新古典增長理論階段,包括被視為經濟增長理論“第一次革命”的哈羅德—多馬經濟增長模型,以及被視為“第二次革命”的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哈羅德—多馬經濟增長模型著重分析了資本積累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嘗試在凱恩斯的思想中加入經濟增長的長期因素。第三個階段是內生經濟增長理論階段,Robert和Setterfield(2005)認為,增長率由增長模型本身決定,并把技術進步構建為增長模型,把時間作為唯一的外生變量,Y=AK模型是內生經濟變量中極其重要的模型。但是,占據經濟增長理論模式主導地位的應屬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產函數Y=AKαLβ,其適用性較強,是比較經典的生產函數。該模型認為,經濟增長變量應該由資本、技術和勞動力決定。

本研究將聚焦于經濟增長影響因素的變化。古典經濟學派認為,經濟增長的動因是資本、技術、土地及分工;新古典經濟理論認為,人口增長、財富資本的增加、勞動者智力水平的提高、工業組織的引入,都會促進經濟增長。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認為,創新是促進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以羅默(Paul M. Romer)和盧卡斯(Robert Lucas)為代表的新經濟增長理論出現。新經濟增長理論認為,經濟增長的源泉來自資本、非技術勞動、人力資本以及新思想,而新思想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盧卡斯的內生增長理論模型認為,人力資本積累是經濟長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

綜上所述,本書認為,經濟增長理論中的經濟增長因素包括資本、技術、分工、思想、創新、人力資本積累等;本書在構建文化旅游和城市經濟相互作用的關系模型基礎上,以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為基礎,構建了兩者之間的生產函數,認為文化旅游是城市經濟增長的影響變量,城市經濟也是文化旅游的影響變量,即兩者互為影響變量。文化旅游是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結果,代表著一種新業態,是旅游產業創新發展的結果。文化旅游的發展既可以提升城市旅游發展的文化內涵并促進其高質量發展,也是大眾了解和學習相關文化的平臺,因此,文化旅游的發展是城市經濟發展的內生推動力。城市經濟的發展可以為文化旅游的發展提供基礎設施條件和游客消費、住宿等接待設施,為文化旅游的發展提供基礎動力。

二、產業經濟學理論

產業經濟學是研究產業內部各子系統之間相互關系及發展和分布規律的學科,是應用經濟學的分支,研究內容包括產業組織、產業結構、產業發展、產業布局以及產業政策等。

產業組織理論公認的先驅者是馬歇爾,他在《經濟學原理》中提出了生產的第四種要素——組織,并闡述了著名的“馬歇爾沖突”,即規模經濟和競爭實力之間存在不可避免的內在矛盾。之后,產業組織分析理論成為傳統產業組織理論的主流。以梅森、貝恩為代表的結構主義學派學者認為,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市場績效是產業組織理論的基礎。到20世紀70年代,交易費用等理論興起。

產業結構理論研究產業間的相互關系及其發展規律,有廣義理論和狹義理論之分。廣義的產業結構理論包括狹義的產業結構理論和產業關聯理論,即三產之間的關系;狹義的產業結構理論從質的角度動態地揭示產業間技術經濟聯系與聯系方式不斷發生變化的趨勢,揭示經濟發展過程的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中,占主導或支柱地位的產業部門不斷替代的規律及其相應的“結構”效益,即工業內部各產業之間的關系。經典理論包括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威廉·配第(W. Petty)對三產關系的研究,澳大利亞經濟學家費歇爾(A. G. B. Fisher)對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定義,以及英國經濟學家克拉克(G. G. Clark)提出的配第—克拉克定理,德國經濟學家霍夫曼(W. G. Hoffmann)提出的霍夫曼定理。此外,產業結構理論還包括產業關聯理論,以美國經濟學家列昂惕夫(W. Leontief)提出的投入產出法理論為代表。

產業布局理論包括產業布局的主要因素、基本原理、一般規律,以及其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及產業布局政策等內容。以杜能的農業區位論和韋伯的工業區位論為代表的古典區位論,以及之后費特的貿易區邊界區位理論、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論及廖什的市場區位理論,以及現代區位理論,包括計量學派、社會學派、行為學派等都是產業布局理論的重要發展。

產業政策理論以產業政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為主要研究內容,源于日本在二戰后快速恢復經濟的國家產業政策,在此期間涌現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產業政策理論和學者,如小宮隆太郎所著的《日本的產業政策》、筱原三代平所著的《產業結構論》,以及宮澤健一所著的《產業經濟學》等。

二戰后,一些國家意識到第三產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影響越來越大,逐步加大國民經濟中第三產業的比重,發達國家第三產業占比為70%~80%。在工業超級強國德國,第三產業的占比超過68%;在綜合國力最強、各行業均衡性極強的美國,第三產業占比高達78%。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現階段的產業結構存在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偏重,第三產業占比偏低的特點。2018年,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52.2%,旅游產業占第三產業的比重為11%。在推動國民經濟實現綠色包容性增長的道路上,我國需要持續化解過剩產能,加快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大力發展服務業和綠色旅游產業。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旅游業是第三產業即服務業,近年來,服務業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被稱為國家經濟發展的“穩定器”和“助推器”。因此,國家要順應經濟發展大趨勢,推動服務業融合發展,加快旅游業創新發展和新動能培育,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本書在研究文化旅游對城市經濟影響時,研究了文化旅游對城市布局的影響及其對城市產業結構的優化,以及它與城市經濟發展的關系。

三、可持續發展理論

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最早于1972年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上出現;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第一次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達成了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

旅游可持續發展思想理念形成于20世紀90年代初,是以旅游資源為基礎的綜合旅游系統的持續良性運行和發展,以及旅游資源經濟效益的持續產出。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包括旅游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旅游地社會可持續發展三個方面協調統一。在1990年召開的全球持續發展國際大會上,旅游組行動策劃委員會發表了《旅游持續發展行動戰略》,明確提出了“可持續旅游”,并指明其目標以及主要框架。1997年6月,由世界旅游組織、世界旅游理事會與地球理事會聯合制定發布的《關于旅游業的21世紀議程》是全球旅游業正式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開端。

(一)馬克思主義生態觀

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具有豐富的內涵,為人類走出生態危機提供了根本方法,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認為,人與自然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實踐是連接人與自然關系的現實基礎,人類在實踐中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改善自然并把它傳給子孫后代,努力實現人與自然界的和諧永續發展(馬克思,2018)。人類實踐要以遵循自然規律為前提,否則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1)

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從哲學的高度,為推進綠色發展提供了科學的實踐思路與方法,啟示人們關注生態哲學、遵循客觀規律,指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理性認識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馬克思強調:“不以偉大的自然規律為依據的人類計劃,只會帶來災難。”人與自然、社會是有機統一的整體,這是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要素整合論的主要觀點。

馬克思和恩格斯發表了許多關于綠色發展的論斷。恩格斯有一段著名的“告誡”:人類雖然可以通過勞動“使自然界為自己的目的服務”,但是,“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恩格斯,2018)。實現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需要對這三者進行有機整合,而追求人全面、自由的發展,就需要實現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協調發展。

(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經濟理論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時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此后,安吉放棄開山采礦,發展休閑旅游,被拆水泥廠復墾變身五彩田園,村里流轉土地成為油菜花田,每年慕名而來的游客絡繹不絕。如今,安吉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的故事被傳為佳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兩山理論”,在反復實踐中展現持久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凝聚力。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一系列的環保舉措付諸實施,人們居住的環境得到有效改善。

2015年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綠色發展理念立足平衡發展需求和資源環境有限供給之間的矛盾,著力解決當前生態環境保護的突出問題,把綠色發展作為“十三五”乃至今后更長時期必須堅持的重要發展理念。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圍繞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包括良好的生態環境就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努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持綠色發展;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為建設清潔美麗世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等。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構成了內涵豐富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十四五”發展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我國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保持戰略定力,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社會發展,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主義現代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南县| 介休市| 昭觉县| 泸定县| 青海省| 花垣县| 曲水县| 贡山| 新建县| 谢通门县| 盐津县| 河源市| 始兴县| 湄潭县| 合川市| 海门市| 佛教| 凤山县| 南岸区| 吉林省| 鲁甸县| 沙洋县| 原阳县| 叶城县| 梅州市| 肥乡县| 南部县| 德安县| 明星| 石家庄市| 琼海市| 枣阳市| 安义县| 桦南县| 呈贡县| 綦江县| 孝昌县| 杨浦区| 霍城县| 邛崃市| 灵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