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江蘇區域產業協同發展的基礎

一、區域特色越發明顯

(一)揚子江城市群創新發展能力突出

揚子江城市群作為江蘇轉型升級的“風向標”、創新驅動的“主引擎”,是目前江蘇產業發展基礎最好、開放程度最高、綜合實力最強的地區。在江蘇省推進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揚子江城市群始終堅持以世界眼光、國際標準引領,突出其領導地位和支撐作用,輻射周邊區域,以協同發展帶動周邊區域開放創新、綠色發展,成為江蘇省實現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帶。揚子江城市群強化南京引領服務功能,助力提升寧鎮揚一體化發展能級,突出創新引領作用,以高端開放平臺、優良基礎設施建設與優質營商環境,推動南京特大城市轉型發展。不斷放大南京科技創新和服務經濟優勢,深化與鎮、揚兩地形成“總部+基地”“研發+生產”“創新飛地+產業飛地”布局。同時,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優先推進南京東向城際軌道聯通、快速路網對接,提升內部通勤能力。此外,南京積極支持鎮揚加強溝通,每年建成一批合作示范項目。

同時,揚子江城市群注重增強蘇錫常都市圈融通服務功能,帶動江蘇省域中軸加快崛起。在環太湖經濟圈建設中,突出實體經濟、創新經濟與開放經濟融合發展,不斷加強自身承擔國家創新戰略能力,集聚全球優勢人力資源,提升其嵌入全球供應鏈能力,政府部門積極探索出臺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發展政策,推動蘇錫常三市錯位發展。蘇錫常地區努力構建區域性產業創新中心、太湖灣科技創新圈等科創平臺載體,不斷提升區域一體聯動科技創新能力,優化科技創新資源配置,轉變城市發展方式,探索走出一條現代化城市治理道路。

(二)沿海地區開放合作綠色發展

江蘇沿海地區擁有具有獨特優勢的地理位置,海洋資源豐富,使其成為江蘇省壯大海洋經濟核心區域與長三角城市群雙重戰略地理疊加區位。江蘇產業現代化發展,需要進一步拓展對外開放領域,邁開對外開放步伐,全面推行新一輪沿海地區發展規劃,聚焦產業培大做強、開放合作創新、綠色低碳宜居,持續深化陸海統籌、江海聯動,加強東西貫通、南北互動,打造特色鮮明的區域現代化發展形態,成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支撐。

一是打造南通江海聯動節點門戶。江蘇沿海區域將更大力度建設滬蘇跨江融合試驗區,深化南通與上海、蘇州協同對接,鞏固拓展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成果,加快吸引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落地,構建智能制造產業和海洋新興產業集聚發展新高地,增強北向傳導能力。同時,不斷探索、科學謀劃建設通州灣港區,加強與上海國際航運中心以及太倉港等鄰近港口分工協作,打造長江集裝箱運輸新出海口。

二是打造連云港陸海通道戰略樞紐。江蘇沿海地區加快連云港國際樞紐海港、徐州國際陸港與淮安空港現代物流“金三角”建設,完善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示范區政策體系,構建“產業+貿易+物流”運行模式,鞏固發展國家陸橋通道。此外,江蘇沿海地區還聚力打造連云港東部地區重要臨港產業基地,提升海洋藥物與生物制品、海洋服務體系、海洋牧場等海洋產業集聚發展水平,支持布局涉海領域創新創業孵化基地。

三是打造鹽城長三角一體化產業發展基地。江蘇沿海地區全面接軌上海,不斷強化同上海的產業鏈深度合作對接,支持探索飛地經濟創新發展落地模式。放大自然生態獨特價值,推動黃海濕地申遺成果轉化為國際生態經濟合作的現實效益,成為促進東亞小循環的重要載體。

(三)江淮生態經濟區生態優先節點培育

習近平總書記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江蘇江淮生態經濟區地處江蘇中部腹地,是水網最為密集、生態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是美麗江蘇水韻人文特色的集中展現。在現代化建設開局起步的實踐中,不斷踐行江蘇走綠色發展之路的決策,推行“中心城市+中小城市節點”的集約發展模式,不斷提升產業要素集聚,推動產業全面轉型,率先走出一條綠色發展的道路,為全國其他地區推進全民共富積累經驗。一方面,江蘇江淮生態經濟區積極發展綠色生產力,集中力量培育優勢主導產業,從體系層面,引導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數字化升級,拓展文化旅游資源、特色農業等富民之路,探索同成長、共分享的富民新機制。另一方面,江蘇江淮生態經濟區全力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建立GDP和GEP雙考核綜合評價體系,支持打造省級生態產品市場化交易平臺,力爭在生態產品保護補償、綠色金融發展、生態產品價值增值、生態環境保護激勵等方面形成有顯示度的重大成果,構建標識化的區域生態經濟品牌。此外,江蘇江淮生態經濟區進一步增強淮安、宿遷城市要素吸引能力,以不斷調整優化人口結構促進產業發展,積極布局適宜性數字產業,抓緊補齊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短板,形成經濟效益、生態人文與民生福祉的疊加優勢。把縣城作為關鍵突破,促進縣域經濟“專精特新”發展。支持里下河地區布局綠色低碳產業,提升生態碳匯能力。

(四)徐州淮海經濟區龍頭引領區域共享

徐州因位于四省交界的特殊區位,在江蘇“1+3”重點功能區布局中,是唯一一個以城市進行功能定位的獨立板塊,這一點充分體現了徐州的戰略地位,也反映了其拓展江蘇發展縱深、引領淮海經濟區崛起的使命擔當。在江蘇不斷推進現代化新征程進程中,充分發揮徐州地緣優勢,借力編制淮海經濟區高質量協同發展規劃,不斷提升自身產業發展能級,走出區域中心城市帶動省際接壤地區協同發展的可行路徑。其一,江蘇不斷推進老工業基地和資源型城市全面振興轉型,構建以徐州為中心的區域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規劃布局,著力擴大現代商圈、金融服務、物流運輸、信息數據等輻射半徑和提升服務能力,支持以企業為主體打造跨區域產業創新聯合體。其二,江蘇依托淮海國際陸港打造國家陸橋通道雙向開放改革試驗平臺,有序開展優勢產能、能源資源、現代物流、現代農業等領域國際產能合作,鼓勵“走出去”建設一批有代表性的“小而美”項目,支持與連云港聯合建設“一帶一路”新亞歐陸海聯運通道標桿示范。其三,進一步優化城市空間形態,引導中心城區開展城市更新、城市填充,推進新城新區實施精明增長、復合開發,打造若干美麗宜居社區。注重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提高城市現代化治理水平。持續培育開放包容的城市文化,增強區域內居民認同感和歸屬感。

二、產業融合大勢所趨

(一)產業融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產業發展是經濟發展的核心內容和重要基礎,因此,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想走在全國前列,產業高質量發展是重要基礎和前提。在經濟全球化、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作用下,產業融合日益成為世界性潮流,也構成了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推動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是重塑江蘇制造業價值鏈、推動產業升級的有效途徑,也有利于江蘇服務業創造新的增長動力,延伸現有的服務內涵和外延,對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同樣具有重要的提升作用。產業融合發展能有效改善制造業的供給質量,實現差異化競爭,增強企業的盈利能力,同時,制造業是現代服務業的主要需求來源,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將引致現代服務業的高質量發展。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在制造業中的廣泛滲透,加速制造業朝自動化、數字化和智能化新型制造方向升級,制造業自動化、數字化和智能化也構成了新工業革命背景下全球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趨勢。在此過程中,以現代服務業,尤其是科技與信息服務業為支撐,通過產業深度融合,將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嵌入制造過程中,加大交互式服務投入,通過新興技術在制造業中的嵌入實現“知識融合”,進而產生新的產品和新的市場,推動制造型企業從提供單一產品向提供“制造+服務”“產品+服務”轉變,實現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高效化、高端化和服務化,從而為江蘇邁向“制造強省”奠定堅實基礎。

(二)產業融合搶占未來產業制高點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積聚力量,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標志的信息通信技術革命正深刻改變生產組織方式,新興信息通信技術在不同產業中的廣泛滲透構成了服務業和制造業進行深度融合的技術基礎,傳統意義上的服務業與制造業之間的邊界越來越模糊,產業鏈上下游、新舊業態之間,甚至于企業內部都表現出更高程度的融合和協同,由制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而催生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將是引領未來發展的主旋律,構成了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動力,也將對江蘇產業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和帶動作用。

(三)產業融合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現代產業發展不是孤立的,產業的協同化和生態化發展構成了現代產業發展的重要特征,它與其他產業之間具有相當的協同性,不同產業間的協同耦合發展也是形成產業競爭力的重要源泉。一個產業的發展可以帶動其他新興產業的發展,一個產業的瓶頸可能也將制約其他新興產業的培育。雖然江蘇已構建符合發展規律、體現自身特點的現代產業體系,但卻面臨“有高原無高峰”、關鍵技術和關鍵環節受制于他人的困境,這些困境制約了江蘇的產業轉型升級和現代產業體系的構建。其中的關鍵癥結之一,就是產業之間,尤其是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之間缺乏融合、協同與互動。因此,推動產業間融合,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高智力服務要素賦能先進制造業的創新動力,引導最優秀、最有實力企業加入關鍵技術領域的攻關,加速自主創新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實現對核心技術、產業標準、產品品牌等要素的掌控,從而推動江蘇建設自主可控的現代產業體系。

三、區域協作渠道暢通

(一)南北合作高效推進

根據《關于推動南北共建園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要求,江蘇積極開展南北共建園區高質量發展創新試點,推動蘇州、宿遷合作雙方率先啟動蘇宿工業園區南北共建高質量發展創新試點,依據蘇州、宿遷兩市制定的園區總體方案和發展規劃,形成在全省可復制可推廣的集成改革經驗。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保障南北合作暢通的渠道,形成南北合作固定機制,強化南北產業對口幫扶能力,不斷提升南北合作水平,縮小南北差距。南北合作的不斷推進進一步縮小了區域間產業發展差距,有利于區域產業協調發展,形成區域高效協調發展的堅實基礎。

(二)節點關聯互通有無

江蘇省政府不斷強化區域合作重要節點城市建設,加快搭建區域行業、企業聯動平臺,促進重要節點城市協力發展。一方面,江蘇省積極推動中哈物流基地、上合組織出海基地提檔升級,將連云港—霍爾果斯串聯起的新亞歐陸海聯運通道打造為“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標桿和示范項目;同時,在淮海國際陸港規劃布局方面,江蘇加快實施重點項目,統籌中歐班列運營,助力國際陸港建設盡快落地見效,打造淮海經濟區對外開放樞紐;此外,為不斷提升南京首位度形成城市能級,江蘇鼓勵南京建設參與全球合作競爭的國際化大都市;與此同時,江蘇協調推進蘇州、無錫、常州、南通等重要節點城市建設,推動揚子江城市群區域內主要城市在國際產能合作方面打造更多亮點,形成南北聯動、多路并進、各展所長的全方位開放格局。

(三)長三角一體化協同推進

江蘇省積極參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根據《〈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江蘇實施方案》,加強與滬浙皖戰略協同,深化“1+3”重點功能區建設,在長三角一體化框架下加速全省域一體化發展。從強化區域聯動發展、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推進跨界區域共建共享等3個方面,推進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積極組織企業參與落實相關重點任務。在交通設施互聯互通方面,江蘇加快軌道上的長三角建設,北沿江高鐵、通蘇嘉甬鐵路、滬蘇嘉城際等項目加快實施,江蘇第一批11個省際斷頭路中6條已經建成通車,累計建成5G基站38.2萬個,27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重大項目取得18項重大成果。在全方位融入長三角合作方面,江蘇不斷實現增勢賦能。一方面,通過深入實施揚子江城市群、沿海地區、徐州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江淮生態經濟區“1+3”重點功能區戰略,為不同區域制定適宜自身發展的戰略規劃,讓重點功能區各揚所長,邁出新步伐。另一方面,江蘇也加快以跨江融合推動揚子江城市群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過江通道不斷加密,已建成過江通道17個,在建8個,寧鎮揚一體化進程加快,蘇錫常都市圈網絡化格局正在形成。在未來的區域和產業規劃發展方面,江蘇省將在開啟區域現代化新征程、優化新型城鎮化布局、加快打造南北結對幫扶合作升級版、進一步融入國家戰略服務新發展格局等四個方面下功夫,不斷深化區域聯動,形成區域發展合力,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邁上新臺階。

(四)區域發展戰略協調

圍繞國家和江蘇省區域發展戰略組織實施專題培訓活動。積極配合政府組織舉辦貫徹落實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專題培訓活動,引導企業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配合省有關部門積極探索線上線下結合的工作模式,準確梳理、發布我國及沿線國家相關政策,為企業、園區“走出去”和“引進來”搭建平臺,推動江蘇省“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取得更好成效。組織開展多種形式、面向不同對象的全方位、高效率的宣傳報道,集中展現江蘇省“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進展和成效,增強示范帶動效應。積極配合參與阿聯酋迪拜世博會“江蘇周”、“一帶一路”江蘇產能合作展示會、中阿產能合作論壇暨現場媒體發布會等“一帶一路”有關的重大活動。

四、政策支持先行保障

(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江蘇產業協同發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前提。目前,江蘇加速推進軌道上長三角建設,數字長三角加快布局,從全局布局產業協同發展,打通產業協同發展鏈接通道,不斷優化基礎設施供給水平,降低區域內產業協同發展成本,為區域內產業協同發展鋪就一條條“康莊大道”,連接一條條“信息高速”,實現區域內主要產業發展節點互聯互通、互通有無。

(二)攜手共推產業創新

推進產業協同發展,協同創新是內在動力。當前,《沿滬寧產業創新帶建設方案》成功獲得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復,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正式揭牌,實施27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重大項目,取得18項重大成果,蘇州大學未來校區產業創新平臺在示范區落地等推動區域內協同創新的舉措正不斷加快區域內協同創新步伐,充分利用南京科教核心區位,不斷深化區域內協同創新能力,破除創新協作壁壘、推動跨區域創新成果轉化應用等工作也在加速推進。創新工作不能單打獨斗,江蘇省充分抓住產業協同發展契機,從整體層面出發,為推進區域內協同創新積蓄力量,保障產業協同發展內在動力充沛。協同創新將進一步釋放區域創新活力,在形成本區域創新高地的同時,也將輻射周邊區域,形成技術創新外溢效應,不斷強化產業間、產業內創新關聯,拓展創新成果應用轉化渠道,形成創新圈層,進而為突破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先進領域前沿技術奠定基礎。

(三)省域內外互通有無

江蘇產業協同發展,不僅要依靠本土優勢資源和產業基礎,形成省內各區域間的產業協同,同時也要不斷拓展協同發展邊界,與周邊省市強化合作,深化關聯。江蘇聯手上海,推動形成73項可復制、可推廣的示范區制度成果創新,形成跨區域聯動協作經驗。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成為首個國家批復的都市圈規劃,蘇浙兩省共同編制《寧杭生態經濟帶建設方案》,省際毗鄰地區協同發展進展順利。以跨江融合為重點推動揚子江城市群全面轉型升級、以港產融合為重點推動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以提升城市能級為重點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以及以江蘇永續發展的“綠心”重點建設江淮生態經濟區等發展模式均為省域內、省市間跨區域合作提供范本。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投市| 航空| 榆社县| 呼和浩特市| 特克斯县| 宁陕县| 秦皇岛市| 改则县| 米泉市| 张家口市| 遂川县| 肇东市| 光山县| 图木舒克市| 灌云县| 芜湖县| 云和县| 二连浩特市| 苍溪县| 望江县| 墨玉县| 封开县| 玉山县| 沙田区| 孙吴县| 合肥市| 通江县| 珲春市| 天气| 长治县| 淮滨县| 车致| 乌恰县| 南宁市| 广汉市| 陆丰市| 讷河市| 饶阳县| 家居| 疏勒县| 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