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重慶經濟展望
- 重慶市綜合經濟研究院等編著
- 6字
- 2024-06-28 18:18:00
綜合卷 宏觀篇
之一:2022年世界經濟形勢分析及2023年展望
2022年全球經濟增速高位回落,增長格局出現新變化;美歐與亞洲國家通脹表現涇渭分明,結構性矛盾凸顯;發達國家失業率顯著降低,人力資本短缺問題突出;全球貿易增速大幅下滑,貿易格局正在發生變化。展望2023年,全球經濟面臨諸多不利因素,一是貨幣政策具有滯后效應,二是全球經濟進入高成本時代,三是未來財政支出空間有限,四是充分就業預示增長空間有限,2023年全球經濟仍然面臨滯脹壓力。不過,全球金融體系相對穩健,新興與發展中經濟體具有較強的韌性,亞太地區將在2023年引領全球經濟增長。建議盡快消除國際國內結構性障礙,從而實現“調結構、反通脹、穩增長”三者的有機統一。
一、2022年世界經濟形勢分析
(一)全球經濟增速高位回落,增長格局出現新變化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測算,2021年全球經濟增長6%,2022年急劇回落到3.2%。但是,不同經濟體之間經濟表現出現較大差異,這一差異對探尋未來經濟復蘇路徑具有較強的啟發意義。
1.美歐經濟增速同步回落,但內部出現一定分化
2022年前兩季度,美國GDP環比折年增速分別為-1.6%和-0.6%,進入技術性衰退,三季度環比折年增長2.6%,IMF預計2022年增長1.6%,這與2021年的5.7%形成了鮮明對比。歐元區前兩季度經濟仍然表現出較強的增長態勢,環比分別增長0.7%和0.8%,但第三季度下滑到0.2%,預計第四季度負增長。
不過,曾被稱為“歐豬五國”的葡萄牙和希臘已將財政赤字減少逾半以上,且對俄羅斯天然氣供應中斷的風險程度也低于歐洲大多數地區,2022年經濟增長表現出較強的韌性。希臘經濟受到外資增加的提振以及旅游業的復蘇帶動,2022年前兩季度GDP分別同比增長9%和7.8%,預計全年增長超過5.2%。葡萄牙大刀闊斧改革退休金制度,并以“黃金簽證”吸引大批移民,2022年前兩季度GDP分別同比增長11.4%和7.9%,第三季度環比增長0.4%,預計全年增長6.8%左右。“歐豬五國”另外三個國家意大利、西班牙和愛爾蘭經濟同樣表現出較強的韌性,預計2022年增速分別為4.2%、6.8%和11%,均遠遠高出歐元區3.1%的平均增速。
2.多重因素推動日本經濟持續復蘇
同為發達經濟體的日本則表現出相對較強的增長態勢。前兩季度GDP分別同比增長0.6%和1.6%,IMF預計2022年增長1.7%左右,與2021年相同,是主要發達經濟體中唯一沒有出現增速下滑的國家。究其原因主要有四個:一是企業設備投資堅挺,對第二產業復蘇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二是靈活的防疫政策促進了餐飲和旅游住宿等第三產業持續恢復;三是始終堅持零利率,貨幣政策沒有受到歐美央行的影響;四是全球通脹讓日本擺脫了長期通縮的困擾,產品漲價和日元貶值改善了大多數制造業的業績。
3.部分亞洲新興和發展中經濟國家異軍突起
從東盟國家的情況來看,2022年10月東盟國家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為51.6,連續13個月高于50,說明東盟國家制造業連續13個月處于擴張狀態,經濟增長態勢良好,其中越南和印度尼西亞尤為突出。
近年來越南大舉投資基礎設施,跨國公司紛紛在越南投資。2022年前三季度GDP分別同比增長5.3%、6.4%和8.8%,預計全年增長約7%。由于自然資源豐富,印度尼西亞也是大宗商品漲價的受益者,龐大人口的內需市場也為經濟提供了強大支撐。同時,相對于其他發展中經濟體債務相對很低,本幣匯率異常穩定,2022年前三季度GDP分別增長5%、5.5%和5.7%,全年經濟增長將超過5%,將位居G20國家之首。
4.中東、北非與中亞的經濟活動仍具有彈性
中東和中亞一些產油國受益于石油行業的超額利潤,預計2022—2026年,這些超額利潤將達到1萬億美元。海灣阿拉伯國家經濟增長速度或較2021年增長一倍以上,2022年經濟增速預計可達6.5%。
受海灣國家經濟提振的拉動,中東和北非地區2022年GDP增長率預計將從2021年的4.1%增長至5%。但考慮到全球經濟狀況惡化的影響,預計該地區2023年GDP增長率將放緩至3.6%。
(二)歐美與亞洲國家通脹表現涇渭分明,結構性矛盾凸顯
1.歐美國家通貨膨脹愈演愈烈,成為遏制全球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
2022年歐美國家延續并加劇了肇始于2021年的通貨膨脹,不斷刷新上一輪全球滯脹以來的紀錄。2022年6月,美國CPI同比上漲9.1%,10月同比漲幅雖然回落到7.7%,但9月、10月環比增速分別為0.2%、0.4%,從動態的角度來看通貨膨脹壓力仍未消退,距離2%的調控目標仍遙遙無期。歐元區情況比美國更為嚴重,2022年以來逐月上漲,10月調和CPI同比上漲10.7%,環比漲幅高達1.5%,創有該項統計指標以來最高紀錄。脫離歐盟的英國在通貨膨脹方面則與歐元區比翼雙飛,9月CPI同比上漲10.1%。
2.亞洲國家通貨膨脹溫和可控,對世界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與歐美國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亞洲國家表現出溫和可控的特點。從亞洲發達國家來看,2022年10月日本和韓國CPI同比漲幅分別為3%與5.7%,遠遠低于歐美發達國家。從東盟國家來看,2022年10月越南和印度尼西亞CPI分別同比上漲4.3%和5.7%,10月之前越南漲幅均在1.4%與3.9%之間。從中國情況來看,10月CPI同比上漲2.1%,仍處于宏觀調控目標范圍之內。由于亞洲制造業在全球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亞洲物價的穩定對世界經濟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如果亞洲通貨膨脹與歐美保持同一水平,全球經濟則是另外一番景象。
3.影響歐美通脹的深層結構性因素凸顯
從宏觀層面來看,歐美經濟刺激政策擴大了總需求、全球供應鏈梗堵以及俄烏沖突都是導致本輪通脹的重要原因。但是,在上述因素影響的逐步弱化之后通脹壓力仍未消散,說明還存在深層結構性矛盾。
一是新興部門與傳統部門的矛盾。新興部門可以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在實現工資上漲的同時保持價格穩定,傳統部門產出因勞動力向新興部門轉移而相對下降,從而導致價格上漲。2021年以來,歐美國家低收入服務行業工人的跳槽及卡車司機短缺成為工資成本上升的先導,2022年這一矛盾仍在加劇。
二是貿易部門與非貿易部門問題。非貿易部門勞動生產率增速緩慢,其通貨膨脹水平主要由工資水平決定,這往往表現為非貿易部門具有較強的提價能力。事實上,當前歐美發達國家通貨膨脹也符合這一特征,表現為餐飲、運輸、倉儲、電力等非貿易部門價格率先上漲,然后再傳導至其他部門。

圖1 2022年美國、歐元區與越南通貨膨脹率
數據來源:Wind數據庫。
三是價格體系扭曲是導致通貨膨脹此起彼伏的重要原因。結構學派的觀點認為,不同職位、不同行業之間工資絕對水平存在差異是合理的,但工資增速應保持一致。從當前歐美國家的情況來看,公司的管理層通過股價上漲提高了股權收益,普通員工則通過跳槽實現工資的上漲與福利的改善,企業招聘新員工又不得不進一步提高工資水平,從而演化為工資螺旋式地上漲。從行業情況來看,歐美國家房地產價格持續十年的上漲必然導致其他行業價格的上漲。
(三)發達國家失業率顯著降低,就業繁榮的背后蘊藏著問題
從失業率來看,2022年發達國家就業市場在不斷改善,9月歐元區的失業率降至6.6%,這是該機構自1998年4月開始編制該數據以來的最低水平。同期英國失業率為3.5%,降至1974年以來的最低水平,日本失業率只有2.6%,美國失業率為3.5%。10月美國失業率雖然上升到3.7%,但仍處于較低水平。但是,就業市場“繁榮”的背后隱藏著諸多問題。
一是勞動力參與率下降。以美國為例,2022年10月,美國勞動力參與率為62.2%,比2019年10月下降1個百分點。下降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是長期疾病的增加導致勞動力退出就業市場。根據布魯金斯學會2022年8月的報告,估計多達400萬人因“長新冠”而失業。二是人口結構問題。根據英國就業研究所的報告,一方面年輕人接受教育的年限增長,另一方面老年人按期甚至提前退出勞動力市場,這導致英國勞動人口比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前大幅減少。三是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勞動密集型服務業出現大量工人流失,如餐飲、養老院等行業容易被感染且收入較低,勞動者就業意愿降低。
二是結構性失業問題突出。以美國為例,2022年10月職位空缺1072萬人,但仍有561萬的失業人口,說明勞動力供給和需求不匹配。一方面,技術、數字、綠色經濟領域需要大量高素質勞動力,但大量失業人員不符合要求;另一方面,年輕一代勞動力就業觀念發生巨大變化,勞動者開始規避那些工作時間不靈活、工資水平低的崗位。在這種情況下,9月歐元區的青年失業率仍然高達14.6%,10月美國青年失業率為11%。
(四)全球貿易增速大幅下滑,貿易格局正在發生變化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的統計,2021年全球貨物貿易增長10.8%,2022年10月WTO發布的報告預計全球貿易將在2022年下半年失去動力,貨物貿易量將增長3.5%,但2023年僅增長1%,遠低于此前估計的3.4%。在全球貿易急劇下滑的背景下,貿易格局也在悄然發生變化。
美國是全球最大的貨物貿易逆差國,從表1可以看出,2021年貿易逆差比2017年增長38%,美國貨物進口仍然是拉動全球貿易的重要力量。不過,在過去四年中,美國貨物貿易逆差來源地發生重大變化。同2017年相比,美國對中國大陸貿易逆差下降了4.7%,但對北美、歐洲以及亞洲(不含中國大陸)分別增長了86.1%、64.1%、76.7%。
表1 2017—2021年美國貨物貿易逆差來源地 單位:億美元

數據來源:美國商務部。
從2021年前三季度和2022年前三季度數據來看,發生了細微的變化。一是美國對歐洲貿易逆差在下降;二是美國對中國大陸的貿易逆差在增加,但對亞洲(不含中國大陸)則以更大的幅度在增長,且對亞洲(不含中國大陸)的貿易逆差超過中國大陸,這也是在過去五年不曾發生的現象。
表2 2021年前三季度、2022年前三季度美國貨物貿易逆差來源地 單位:億美元

數據來源:美國商務部。
(五)俄烏沖突對全球經濟發展影響深遠
俄烏沖突為業已疲軟的全球經濟雪上加霜。一是在推高國際油價方面產生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二是擾亂了全球化肥產業鏈,對全球農業生產產生了較大負面沖擊;三是擾亂了全球糧食和食品供應鏈,進一步推高了國際糧食價格,依賴糧食進口的國家尤其是非洲國家將面臨嚴峻的挑戰;四是加劇了歐洲能源危機及通貨膨脹壓力,歐洲乃至全球經濟都受到了嚴重沖擊。不過,俄烏沖突也讓世界各國更加重視經濟安全以及基礎產業的發展,未來全球經濟有望在新興與傳統產業之間形成新的平衡。
二、2023年世界經濟影響因素分析及展望
(一)2023年全球經濟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分析
1.貨幣政策具有滯后效應,累積滯后效應將在2023年充分顯現
經濟理論表明,貨幣政策具有滯后效應,著名的經濟學家弗里德曼的研究結論是,貨幣政策實施后,市場經濟活動和相應的價格需要長達24個月才能做出反應。2022年各大央行實施緊縮性貨幣政策之后,尚未出現經濟放緩或失業加劇的情況,預計緊縮性貨幣政策的累積效應將在2023年甚至2024年充分顯現。
從現實的經濟邏輯來看,以美聯儲為代表的加息政策將帶來如下負面影響:一是政府將為承擔的債務支付更多的利息,削弱了財政支持經濟發展的能力;二是加息將提高企業的借貸成本,在削弱利潤空間的同時也會抑制企業投資,商品和服務的供應水平可能減少,實體經濟發展必將受到嚴重沖擊;三是家庭和個人貸款利息增加,削弱了消費需求;四是美元升值使其他國家的進口商品更加昂貴,增加了現有的通脹壓力;五是美聯儲加息迫使其他國家的中央銀行提高利率。
2.通貨膨脹壓力短期難以消除,全球經濟進入高成本時代
緊縮性貨幣政策可以抑制總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通貨膨脹壓力,但無助于解決能源價格上漲、去全球化、供應鏈中斷、勞動力市場緊張等影響本輪通貨膨脹的關鍵問題。因此,通貨膨脹壓力在短期內難以根本消除,2023年通貨膨脹水平不可能回落到各大央行的調控目標。
即使2023年全球通貨膨脹率有所回落,但全球也將進入高成本時代。一是逆全球化行為提高了成本。受貿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以及俄烏沖突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全球生產鏈和供應鏈的布局不再遵循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市場原則,這無疑會提高全球生產和消費成本。二是老齡化及勞動力供求不平衡必將進一步提高全球人力成本。三是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政策也將推動能源價格居高不下。
3.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經濟刺激政策退出,未來財政支出空間有限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超常規的刺激雖然避免了經濟停擺和崩潰,但重點都不在于解決供給問題,因此對解決當前全球性供應鏈問題和長期增長動力問題作用甚微。同時,財政刺激帶來的個人收入和支出不具有可持續性。展望未來,一方面,發達經濟體由于債務過重財政空間將非常有限,不可能再采取大規模的刺激政策;另一方面,為應對高通貨膨脹帶來的社會問題,未來發達國家財政政策必將著力于緩解生活成本壓力,對經濟可持續增長的貢獻也很低。
4.充分就業預示未來增長空間有限
從經濟增長函數來看,勞動力是重要變量,2022年不少國家達到或接近于充分就業狀態,勞動力市場普遍緊張,經濟發展缺乏相應的勞動力。這一矛盾在2021年已經顯現,2022年尤為突出,近期也難以緩解,這意味著勞動力對2023年經濟增長的邊際貢獻接近于零。與此同時,在利率不斷提高的背景下,投資也將受到影響。受勞動力和資本雙重因素影響,2023年經濟增長空間將非常有限。
5.全球金融體系相對穩健,新興與發展中經濟體具有較強的韌性
盡管世界經濟發展面臨較大壓力,但全球金融體系相對穩健。同2008年之前相比,一是抵押貸款質量高,次級抵押貸款大幅降低;二是銀行杠桿率相對較低,目前銀行將資本充足率大約提高至之前的三至四倍。全球金融體系相對穩健,即使出現動蕩,也不會達到爆發金融危機的程度。換言之,金融與資本市場仍然是支持未來經濟復蘇的重要力量。
同時,在本輪加息周期中,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表現出較強的韌性,這與過去40多年的表現迥異。例如,20世紀80年代初,美聯儲收緊貨幣政策以抑制通貨膨脹,拉丁美洲國家因無力償還美元債務而陷入危機。1994年,美國加息引發了墨西哥金融危機。2013年,美聯儲試圖縮減債券購買規模,引發了“縮減恐慌”,恐慌的外國投資者紛紛逃離包括巴西、印度和印度尼西亞在內的脆弱經濟體。但是,2022年美聯儲開啟加息周期以來,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金融市場幾乎沒有受到影響,實體經濟也表現出較強的韌性,未來仍將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穩定器。
(二)2023年世界經濟增長趨勢判斷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動力明顯不足,經濟增速存在繼續下行趨勢,與此同時,歐美國家仍面臨較大通貨膨脹壓力,全球經濟滯脹特征明顯。
2022年10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了《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報告預計2022年全球經濟增長3.2%,與2021年的6%相比大幅回落,2023年將下降到2.7%;2023年發達經濟體增速下滑到1.1%,比2022年下降1.3個百分點,意味著經濟增長接近停滯;2023年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增長3.7%,與2022年持平。全球貨物與服務貿易增速繼續下滑,預計2023年增長2.5%,比2022年下降1.8個百分點。全球通貨膨脹壓力雖然有所減輕,但仍位居高位,預計2023年全球消費者價格指數將上漲6.5%,比2022年回落2.3個百分點。
盡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報告比較悲觀,但世界經濟發展并不缺乏亮點,2022年10月,標準普爾全球市場情報發布報告指出:“在區域自由貿易協定、高效供應鏈和具有競爭力的成本的支持下,亞太地區GDP占世界GDP的35%,將在2023年主導全球經濟增長。”
三、政策建議
從歷史經驗來看,一旦經濟陷入通貨膨脹與增長停滯并存的滯脹局面,傳統宏觀政策將面臨無計可施的尷尬局面。如果實施擴張性政策,必然會加大通貨膨脹壓力;如果實施緊縮性政策,又會打擊本來業已不振的經濟。正因在滯脹環境中傳統的宏觀政策難以奏效,所以20世紀西方發達國家經歷了漫長而痛苦的滯脹調整期。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經濟政策無所作為,我們可以通過對國際國內經濟社會的改革消除結構性障礙,從而實現“調結構、反通脹、穩增長”三者的有機統一。
(一)加強國際政策協調,盡快消除各種貿易壁壘
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的研究表明,美國消費者承擔了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近93%的成本,只有7.6%的增加成本被中國吸收。根據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數據,2018年之前,美國對從中國進口產品的平均關稅僅為3.1%。但特朗普對從工業品到玩具的各種進口商品加征關稅后,這個數字已上升到19.3%。中國征收的報復性關稅則將其對美國制造商品的關稅從8%提高到20.7%。這些關稅無疑增加了美國消費者負擔,推動了物價上漲。如能回到正常狀態,對降低美國通脹壓力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的。
(二)高度重視基礎產業,尋找傳統與新興產業之間的平衡點
疫情及地區沖突再次揭示了化肥、糧食、能源、水利等基礎產業在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未來經濟發展需要尋找傳統與新興產業之間的平衡點。以能源為例,新能源固然是社會進步的需要,但在近期內卻不能替代化石能源,對原油開采及煉油產業投資的不足加劇了全球通貨膨脹壓力。
(三)加快設備投資,探尋經濟發展新動力
不論是作為發達經濟體的日本還是新興經濟體的東盟國家,設備投資都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新動力。2023年建議重點做好如下工作:一是加速設備折舊,鼓勵企業設備更新;二是制定有關設備投資稅收優惠政策,降低企業成本;三是對先進技術設備實施免稅政策;四是綜合采取各種措施,切實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五是加快發展設備租賃業,解除中小企業資金瓶頸。
(四)進一步加強人力資本投資
從上文分析可以看出,人力資本不足是制約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障礙,但是發達國家應對疫情以及通貨膨脹的財政支出更多用于了補貼消費者日常生活,成了“吃飯財政”。建議今后逐步改變這一局面,加大對各類人力資本的投資,從而促進全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國家信息中心 程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