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是你心中的一朵蓮花:釋迦牟尼佛傳
- 樂文城
- 15字
- 2024-06-12 15:30:12
第一章
古印度的社會背景及思想界
一、佛陀只是比常人多了點智慧
當代學術大師季羨林先生說,不研究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就無法寫出真正的中國文化史、中國哲學史甚至中國歷史。自從佛教傳入中國之后,對我們國家的方方面面幾乎都產生了影響,特別是在哲學、文化、藝術、民俗、建筑、舞蹈等領域,不過,佛教對中國影響最深的,當然還是在哲學領域。
宋朝著名理學家朱熹認為,最初佛教的理論基礎是非常淺薄的,后期之所以會顯得那么精深玄妙,主要是剽竊了道家的學說,但這其實不是事實,事實是道家學說剽竊了佛家的學說,特別是漢以后張道陵所創立的道教,里面抄襲佛家的地方比比皆是,就連朱熹自己的那一套理學,大部分也是從佛家學說里面抄來的。這些在學術界都已經成為定論了,所以,我們說,我們受到了儒家的影響,受到了道家的影響,歸根結底,我們還是受到了佛家的影響。
但是,現如今大家對佛家的了解特別少,其中大多還是誤解。設想我們做這樣一個實驗,到大街上隨便逮住十個人,讓他們說出釋迦牟尼佛在自己心里的形象,我們多半會收到這樣一些回答,釋迦牟尼佛是這樣的,他的神通特別廣大,他的耳垂特別巨大,他的長相慈眉善目,他能坐在蓮花上飛來飛去,還能一巴掌把法力通天的孫悟空給活活拍死。但是我們知道,如果我們真正了解佛家,了解釋迦牟尼佛,就會明白,這些說法其實是不正確的,是大家的誤解。
國學大師章太炎說,佛法本來不是宗教,一切大乘的目的,無非是斷所知障,成就一切智者,分明是求智者的意思,而不是建立一個宗教,勸人信仰。佛法,與其稱為宗教,不如稱為哲學的實證者。梁啟超說,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獨善,乃入世而非厭世。康有為也說,佛學之博大精微,至于言語道斷,心行處絕,雖有圣哲,無所措手,其所包容,尤為深遠。
在古往今來的大師之中,信仰佛教、崇尚佛教的俯拾即是,以前有蘇東坡、白居易、王維等人,近代有梁漱溟、陳獨秀、譚嗣同等人,西方著名的哲學家羅素也特別崇尚佛教,曾說過,多種宗教中,我所贊成的是佛教。像愛因斯坦這樣的大科學家,對佛教也是贊不絕口的。甚至連對基督教恨之入骨的尼采,都毫不吝嗇地給了佛教很多贊美之詞。
撇開那些不切實際的宗教神話和幻想,我們可以說,這些人的意見是中肯的,佛教的教義的確更趨近于哲學而不是宗教。不過,佛教在后世流傳的過程之中,被摻雜進了很多不科學的東西,后期有一些經典簡直就像是神話小說了,大談鬼神之類的東西,還要求我們念一公里那么長的咒語,說是能辟邪。但就算是這些經典,其核心所說的,還是哲學,還是對社會和人生問題的探討。
當初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的時候,所悟到的也正是這些。有了這樣的了解,我們再來看佛教、再來看釋迦牟尼佛,就會明白,信仰佛教并不是迷信,釋迦牟尼佛也不是一個神話人物。如果我們撇開歷史的迷霧,從真相之中去看釋迦牟尼佛的話,那我們就會發現,真正的釋迦牟尼佛應該是這樣一個人,他是一個追求智慧,得到智慧,并用這種智慧讓無數眾生脫離煩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