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洲概念史研究(第9卷)
- 孫江主編
- 1055字
- 2024-06-12 15:28:01
一、歷史中的法與法治
“法”,其字本為“灋”,在《說文解字》(以下簡稱《說文》)中解釋如下:“刑也。平之如水,從水。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廌(音“至”),是古代傳說中可斷曲直的獨角獸。
然而,近代的梁啟超在引用《說文》關于法的解釋時,將“刑”作“”,他明確指出:“
與刑為兩字,《說文》云‘刑,剄也’,以刎頸為訓。與法字殊義。”注2梁啟超在此使用的是段玉裁注解中的解釋。注3在《說文》中,并無“
”字的解釋。梁啟超在段注的基礎上參照各家說法,補其意為:“
,法也。從刀從井。井亦聲。”并為其下定義為:“
也者,以人力制定一有秩序而不變之形式,可以為事物之模范及程量者也。是與法之觀念極相合也。”注4在后來的《先秦政治思想史》中,梁啟超又補充道:“
即型字,謂模型也。故于‘型’字下云,‘鑄器之法也’……型為鑄器模范,法為行為模范。‘灋’含有平直兩意,即其模范之標準也。”注5據梁啟超解釋,“
”字中的“井”字,其語源來自井田,“具有秩序及不變之兩意”,而偏旁“刂”則意味著“刀以解剖條理”。注6
通過《說文》中“法”的定義,以及梁啟超對“”字意的解釋,可以看出,即便在古代,“法”與“
”相通,而不同于“刑”,它并不單純意味著狹義的“剄人之頸”。“法”的內涵包含了“平、直、秩序、不變、模范標準”等基本因素和內涵。
另外,對于與法相關的“律”字,《說文》中的解釋為“均布也”,梁啟超綜合各家之說,將其概括為“律也者,平均正確,固定不動,而可以為一切事物之標準者也”注7。由此可見,“法”與“律”自古以來就包含了豐富的內涵,梁啟超將其總結為:“法也者,均平中正,固定不變,能為最高之標準以節度事物者也。”注8
在諸子百家中,關于法的看法,最為耳熟能詳的莫過于儒家與法家之間的對立了。《論語》中的“道之以法,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的論斷最具代表意義。然而,如果將“法”廣義地解釋為“行為模范”、節度事物的“最高標準”,無論是儒家的“德、禮”還是法家的“法、刑”,在強調最高的行為規范這一點上都是相通的。但是同時,二者之間存在兩個根本的不同。一個就在于用以維持政治秩序的規范,是重視道德、以禮齊之,還是以法、刑來加以約束。就這一點來說,儒家重德、禮,法家重法。另一個則是,有沒有超越世俗中的最高權力的“最高標準”和價值來對政治權力形成約束力。就這一點來說,儒家有,因為儒家的禮是天、理的具體表現形式,禮源自具有超越性的“天理”;而法家則沒有,法家之法是君主的統治工具,對君主的約束只有靠君主的“自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