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塑造生命的4大物理原理
- (美)拉古維爾·帕塔薩拉蒂
- 1781字
- 2024-06-13 15:49:52
推薦序 生物物理學:一沙一世界
葉盛
生物學家,科普作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醫學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出版于1944年的《什么是生命?》是一本并不太厚的小冊子,總結了一位偉大物理學家轉戰生物學領域之后的一系列學術演講。而這位跨學科的科學巨人就是埃爾溫·薛定諤。這本以物理學家的語言寫就的生物學著作,吸引了當時很多年輕物理學者的注意力,并引導其中一部分人投身于生物學的研究。這之中就包括了提出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不過,隨著生物學的新研究進展層出不窮,薛定諤在書中的一些觀點已經被證明是錯誤的。然而,這并不能掩蓋其輝煌的思想光芒——站在物理學視角審視生命科學的深刻洞見。
在某種意義上,你可以把本書視為《什么是生命?》的精神續作,但兩書又有諸多不同。之所以會如此,很大的一個原因在于,本書的作者是一位生物物理學家,而不是薛定諤那樣的純粹的物理學家。
生物物理學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是一個陌生的學科,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物理學的某個分支學科。然而實際上,生物物理學更貼近生物學,研究的也都是生物學問題。只不過它所采用的手段是物理學的各種實驗方法,從激光共聚焦顯微鏡到電子顯微鏡,從細胞膜片鉗到同步輻射光源,從流式細胞分選到功能核磁共振,不一而足。事實上,當今很多突破性的生物學研究進展,往往都要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生物物理學的實驗證據。
有趣的是,很多從事生物物理學研究的學者可能都沒有想過一個問題:為什么物理學實驗手段在生物學的研究中變得越來越重要?我以為,這與當代生物學的發展變化趨勢有很大的關系。隨著基因概念的提出、第一個蛋白質三維結構的解析,特別是DNA雙螺旋結構模型和中心法則的提出,人類對于生命的研究走向了越來越微觀的層面。而生命與這個宇宙中的所有其他物質一樣——即便生命要比一塊石頭有趣得多、神奇得多——在微觀層面上都要遵循物理規律,無一例外。
當然了,如果本書只是在講述生命之間遵循牛頓力學三定律的現象,那么生命未免就與石頭或小球拉不開差距了,也沒那么有趣了(其實這方面也有個別極其有趣的案例,比如螳螂蝦那對足以打出超空泡效應的鰲足重錘)。與之相反,本書的作者如同薛定諤一樣,試圖為讀者們梳理出那些散發著生命之光的關鍵物理學規律——這些規律并非生命所獨有,卻在生命的世界中得到了最集中的體現。
本書的英語原書名為So Simple a Beginning,大體可以直譯為“如此簡單的起點”。在我看來,這或許是對本書最恰當的注腳。在普羅大眾眼中,生命是復雜的、神奇的,甚至是超自然的、玄學的。而在微觀層面上研究生命的科學家看來,生命的確很復雜,遠遠比常人所想象的更復雜,但生物學家們仍然相信生命是物質的,遵循著自然科學的規律。這是因為,我們做過的、看見的、讀到的一個又一個實驗證明,這些復雜的生命現象背后仍然是至純至簡的物理學原理——那才是生命現象的起點所在。
不過,這些物理規律應用于生命時,與它們應用在一塊石頭上還是有很大的區別。其難點之一就是生命的多樣性。比如書中關于規模效應的講述,該效應應用于大多數生命形式都是正確的,但生物學家們總還是能在地球的某個角落中找到一些生物,并不遵循這種規模效應的公式。那么,這說明物理規律錯了嗎?還是說明物理規律不適用于生命呢?兩者都不是。事實上,這只不過說明,生命的系統太復雜了,復雜到很難用一個簡單的公式來概括。
事實上,如果說地球上的生命真的有什么共性的話,恐怕就是“復雜性”。這種復雜雖然都發生在極其微小的空間尺度上,但是其復雜度卻遠超浩瀚的星空。比如書中講到了蛋白質三維結構的自組裝問題,提到蛋白質的折疊規律至今無法計算。這是多么復雜的一個問題呢?大家都知道,蛋白質是由氨基酸排列的肽鏈組成的,而地球生命全都使用共同的20種基本氨基酸。于是,蛋白質肽鏈的全序列空間就是20的冪次方。比如一個長度為50的肽鏈(只能算是微型蛋白,大部分蛋白質的肽鏈長度都有幾百,甚至上千),其可能的序列空間就是20的50次方,相當于10的65次方,接近了銀河系內全部原子的數量。是的,你沒看錯,不是恒星的數量,而是原子的總數量。這,就是生命的復雜度。
正所謂:一沙一世界。一個直徑為10納米的蛋白質分子與一個直徑為10萬光年的銀河系,都在物理規律的驅動下運行著。雖然生命還不能像恒星那樣直接以物理公式來計算,但生命背后的規律無疑仍是物理的。認清這一點,或許才能幫助我們真正認清生命,認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