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問題的緣起及意義

回顧澳門國際音樂節的發展歷程,總體可分為澳門回歸前和回歸后兩個時期。按照藝術總監執行時段,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首五屆(1987—1991年),葡萄牙鋼琴家阿德里阿諾·若而丹(Adriano Jord?o 1946—)時期;第六至第十三屆(1992—1999年),葡萄牙音樂活動家白詩島(Jo?o Pereira Bastos 1947—)時期;第十四屆至第二十六屆(2000—2012年),華人歌唱家莫華倫時期;第二十七屆至今(2013年至今),藝術顧問委員會時期。

澳門國際音樂節作為政府非營利性的藝術活動,辦節經費由第一屆的300萬澳門幣增至第十二屆的1200多萬澳門幣,再到第三十三屆的3000萬澳門幣。伴隨著澳門經濟發展,澳門音樂節三十余年的音樂之旅經歷了由開始的半景舞臺到今日的經典制作;由當初以古典音樂為主到今日世界音樂的呈現;由世界名家云集到本土精英薈萃;由室內舞臺表演到“小城無處不飛樂”;觀眾由起初寥寥無幾到今日的一票難求。澳門國際音樂節的發展見證了澳門城市文化品牌的建構與蛻變。

在某種意義上,澳門國際音樂節的生存與發展,是澳門社會現代化的縮影。從最初小型音樂會發展至國際化傳播平臺和空間,其體現了不同音樂門類在諸多語境下的含義。一方面,音樂本身的傳播使傳播主體和受眾思想更新,加上傳播媒介日益豐富等,終將影響傳播目標在音樂本體及社會價值上的變化。另一方面,澳門國際音樂節受世界不同文化、不同受眾群體的影響,呈現出多元化音樂形態,從過去的娛樂功能轉向國際化、商業化、旅游化的休閑文化消費品牌。澳門國際音樂節借助各種現代媒介廣泛傳播,使每一個環節均與文化發展、技術媒介的進步息息相關。今天,傳統媒介和新媒介所形成的合力效應,使得音樂傳播擁有了更為多樣化的傳播手段。

音樂以“節”的形式出現在城市文化生態中,意味著最初的音樂形態、語境、表演性質發生了轉變,這是音樂傳播價值影響的結果。面對全球化、現代化、商業化潮流,音樂傳播以何種新的面貌出現,澳門國際音樂節提供了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城市音樂文化形式,因此,有必要分析其享譽世界的緣由、路徑和方法模式。

其中,探尋澳門國際音樂節持續舉辦三十余年的成功因素,通過文獻綜合分析的意義在于,澳門國際音樂節是一種城市音樂文化,有其獨特的文化屬性和物質屬性,要對其開展研究,不可避免要進行跨學科研究。作為當代音樂史新的敘事對象之一,充實了中國當代音樂歷史內容,對澳門國際音樂節的成功案例進行挖掘,提出構建獨具特色和影響力的城市品牌形象的可行性建議,不僅作為區域性形象品牌發揮其社會影響力,亦為粵港澳大灣區、亞洲比鄰國家等舉辦大型文藝節慶活動提供成功的運營模式和品牌價值。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化市| 阿鲁科尔沁旗| 青神县| 镇远县| 华蓥市| 福海县| 高州市| 广元市| 晴隆县| 南丰县| 寿宁县| 井研县| 晋城| 鹰潭市| 东乌珠穆沁旗| 新巴尔虎右旗| 玉门市| 敦煌市| 徐水县| 山阳县| 万州区| 普兰县| 科尔| 南汇区| 建平县| 潼南县| 丰镇市| 鹤岗市| 邯郸市| 遵义县| 瓮安县| 北宁市| 隆林| 乌什县| 大连市| 柳河县| 合水县| 兖州市| 剑川县| 岑巩县| 普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