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中醫藥文化育人體系研究與實踐
- 李和偉主編
- 19字
- 2024-06-14 15:54:57
第一章 新時代中醫藥文化育人體系構建概述
第一節 新時代中醫藥文化育人體系相關概念界定
一、文化與文化育人
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也指運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識。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歷史,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文化的史前期是從猿人到大禹傳子,包括新舊石器時代。夏、商、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文明的基石已初步奠定,象形會意的漢字、儒墨道法等諸子思想、宗法倫理等都對后世產生了巨大影響。春秋戰國時期,“秦漢之變”作為第一次社會大變革及文化大轉型,除了成功建立秦朝之外,還將六國文化融為一體,意味著政治與文化的統一。魏晉南北朝至唐中葉,這一時期精神領域里神學彌漫,儒、道、玄、佛教影響著器物、制度、思想各文化門類。按照“上古(或上世)”“中古(中世)”“近古(近世)”劃分歷史的西學方法,唐宋以降,中國文化通過自身的發展總體上已顯示出走出中古文化故轍的種種動向,孕育了部分近世文化因子,可以稱之為近古文化期。明末迄今這一階段,已先期完成現代轉型的工業西方以炮艦加商品打開了中國封閉的國門,中國文化遭遇到了外來文化的入侵,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沖突、調適、融合過程異常艱難和痛苦,中國文化在制度、物質、行為、精神諸層面進入現代轉型期。每個民族、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烙印,它們一直存在,后人會不斷地將其繼承和發展。
“文”和“化”最早出現在《周易》的“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指的是用人文的東西來教化百姓,教百姓一些應該懂得的道理,這就是我們在典籍中看到最早對文化的定義。到了西漢,劉向在《說苑·指武》說“圣人治天下也,先文德后武力。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誅”,則是最接近現在所理解的以文德教化百姓。近代國學大師錢穆在《文化與教育》中云:“教育即文化之一部分,今既剿截數千年傳統文化,只許就目前當今以為教,是則教育脫離文化而成為文化之教育,故其教育之收效也特難。”文化育人的概念自此蘊含于各學科教育之中。
文化的目的是以“文”來“化”人,并培養人才。文化育人的核心內涵是以文化教育、影響人,從精神上塑造人,塑造一個有靈魂的人。“以文化人”,主要是文化對人的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影響;“以文育人”,主要指文化對于人的行為教育的影響。文化育人重視文化的傳承與弘揚過程中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同時兼顧文化自覺,通過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來培養人才,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通過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優化校風學風,提高文化自覺,實現對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只有對文化育人有深刻的認識,才能為國家培養出高質量的人才,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新時代文化育人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新時代是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在這個新時代下,全體中華兒女應勠力同心,奮力助推中國夢的實現。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對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作出科學完整的戰略部署,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以史為鑒、開創未來,每個時代都有各自不同的主流文化。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為學者提供了許多思想,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秦國統一六國,秦始皇焚書坑儒,崇法家、雜家文化;到了西漢時期,文景之治崇道家黃老之學,漢武帝之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黃老之學成為民間文化;魏晉南北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明帝夢金人”,開始崇信佛教,而民間文化通過逐漸發展形成了以道家學說為主體的道教;到了隋唐時期,隋煬帝、隋文帝開始科舉選拔,提倡佛、道、儒三教共同發展,唐朝的開放包容,使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傳入中國;宋朝時期崇尚儒家學說,繼而周敦頤開創北宋理學,后有程朱理學。這些基本奠定了中國千年學術文化的框架。
當今文化育人應緊跟新時代的腳步,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培養學生,將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時代新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新時代文化育人、“立德樹人”的本質是用優秀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其成為擁有崇高道德的高素質人才。高校應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不斷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深刻領會“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并將其內化于心、落實于行。
三、中醫藥文化與中醫藥文化育人
中醫藥體現了中華民族對生命、健康、疾病的認識,是具有悠久歷史、獨特理論及技術的醫藥學體系。中醫藥包括中醫學和中藥學。中醫學以陰陽五行為理論基礎,通過望、聞、問、切四診收集有關疾病的資料,并運用中醫基礎理論,辨清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勢,然后選擇和確定相應的治療原則和治療方法,采用“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藥、針灸、按摩等手段,使人體恢復陰陽平衡。中藥學是研究中藥基本理論和臨床應用的學科,其內容包括中藥的起源和發展;中藥的產地與采集;道地藥材的發展;中藥的炮制目的與方法;中藥治病的機理;中藥配伍的目的、原則及規律;用藥禁忌的概念及主要內容;用藥劑量與用法,劑量與療效的關系,確定劑量的依據及中藥煎服法等。
中醫藥文化,廣義而言是指中華民族五千年來所創造的中醫藥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是指中醫藥行業所特有的思想觀念、行為規范和人文習慣。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區別于其他民族文化體系的亮點。中醫藥文化是傳承中醫藥學的文化載體,承載著中醫藥學的光輝歷史,更是世界民族文化的瑰寶。中醫藥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它具有巨大的使用價值和發展前景,是中醫藥事業的根基和靈魂。中醫藥文化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科學和哲學思想,以“大醫精誠,天人合一,以人為本,醫乃仁術,調和致中”等為核心內容,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所孕育出來的文化瑰寶。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醫藥事業發展,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切實把中醫藥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
所謂育人,育即教育、培養,是對受教育者進行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培養,使其成為健全的人。中醫藥文化育人,即充分挖掘和發揮中醫藥傳統文化中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等元素,以培養人、塑造人。在2018年8月21日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好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必須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中醫藥文化中的“大醫精誠”“以人為本”是主要的德育育人元素;中醫藥學中的辨證論治、整體思維對提高人的認知和思辨能力有很大幫助;中醫藥文化中的五禽戲、八段錦、太極拳等可以增強人的體質,達到養生保健作用。在古代,很多中醫藥學家,如李時珍、孫思邈、葛洪等都具有書畫才能,此外很多文學作品也包含有許多中醫藥知識。中藥材的名字,如半夏、百合、金銀花等或有文學意味,或可作為觀賞植物,具有美感;在國家大力提倡勞動教育的大背景下,開展栽培中藥,或是制作中藥香囊、代茶飲料、藥膳等都具有積極的勞動教育意義。
四、文化育人體系
“體系”是指一定范圍內,同類的事物按照一定秩序和內部聯系組合而成的整體。自然界的體系遵循自然的法則,而人類社會的體系則要復雜得多。影響這個體系的因素除人性的自然發展之外,還有人類社會對自身認識的發展。文化育人體系則是依靠“體系”的優勢,發揮“育人”的作用。
2017年12月6日,教育部印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強調,要“充分發揮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等方面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機制,優化評價鼓勵,強化實施保障,切實構建‘十大’育人體系”。
文化育人體系作為“十大”育人體系之一,目的就是發揮文化這一要素在育人體系中的作用。文化育人體系的特點主要由“文化”來體現,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牢牢掌握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化校風學風,繁榮校園文化,培育大學精神,建設優美環境,滋養師生心靈、涵育師生品行、引領社會風尚。文化育人體系具有文化的潛移默化性、區域民族性、包容創新性和教育傳承性四個顯著特征,“文”主要指精神文化,“育”指塑造和教化,“人”包括全體人民。
提升文化育人體系質量,要在文化育人實踐中體現,在教書中育人、在管理中育人,在環境中育人。教書中育人是老師與學生互動最多的活動,教師用治學態度、行為方式、價值觀念對學生言傳身教,對學生具有最直接、身先示范的作用。所以教師不僅要有高深的學術涵養,還要有正確的價值觀念和良好的行為作風,以此感化、激勵學生。管理中育人是以制度和規范的形式進行育人,通過科學、正確的管理提高學生學習、生活的思想認同,提高教師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培育出自律、自強的時代新人。服務中育人是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體系中,相關服務人員的言行舉止和行為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在“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下,大學中的每一位教師、行政管理人員、后勤保衛人員、教輔人員等都是學生的“服務員”,只有樹立服務的理念,才能更好地落實服務育人。相對于學生這個主體來說,一切除主體之外的非我的因素都稱之為環境。在環境中育人,可以是精神的熏陶,也可以是氛圍的感知;可以是校園建筑的優美,也可以是社會和校友對母校的認可。環境育人的范圍很廣,校園中的一草一木都承載著育人功能,中醫藥院校應將精神、理念、制度、物質文化植入學生日常所見、所聞、所感的環境中。
五、中醫藥文化育人體系
中醫藥文化育人體系,即中醫藥文化育人的目標、方式、原則等形成的有機整體。中醫藥文化育人體系是文化育人體系的一個重要分支,通過優秀的中醫藥文化進一步增強文化育人功能,提升學校的辦學質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當前,中醫藥振興發展迎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機,希望廣大中醫藥工作者增強民族自信,勇攀醫學高峰,深入發掘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獨特優勢,推進中醫藥現代化,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切實把中醫藥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在建設健康中國、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譜寫新的篇章。”要想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中醫藥文化,就必須全面貫徹落實中醫藥文化育人體系。
中醫藥文化育人體系注重師生品行和學術知識,培養醫學生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規范。學校作為中醫藥育人體系的主要場所,不僅要注重教書、管理、環境育人,還要注重中醫藥文化育人。學校應以中醫藥文化研究中心為依托,開設相關課程,向學生普及中醫藥文化中的健康養生知識,培養學生對中醫藥文化的濃厚興趣,引導學生對中醫藥文化的敬仰,采用多媒體等影像技術展現中醫藥的科學文化價值,多途徑宣傳中醫藥文化的歷史價值和學術價值,實現中醫藥教化價值。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民族標志性的珍貴遺產,是中醫學子最深沉、最持久的精神力量,構建中醫藥文化體系是當下中醫藥文化發展中不可或缺的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