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一口咬定”意味著堅持一個說法,再不改口。
在清朝末年,有一個名叫李明的縣官,他以清廉和正直著稱。一天,縣里發生了一起盜竊案,一家富商的珍貴珠寶在夜間被盜。富商聲稱他的一個仆人有重大嫌疑,因為只有這個仆人知道珠寶存放的位置。
縣官李明接到報案后,立即對案件進行了調查。他審訊了富商提到的仆人,詢問他是否有盜竊珠寶的行為。仆人堅決否認,聲稱自己是清白的。富商則一口咬定仆人就是罪犯,因為他發現仆人最近行為異常,而且仆人有機會接觸到珠寶。
李明沒有輕信任何一方,他決定深入調查。他派人查看了富商的府邸,發現了一個被忽視的細節:富商的府邸后門有一個小洞,足夠一個人進出。李明推測,真正的盜賊可能是通過這個小洞進入府邸的。
經過進一步的調查,李明發現富商的一個遠房親戚有重大嫌疑。這個親戚最近因為賭博欠下巨債,急需錢財。而且,他在案發當晚曾秘密來到富商的府邸附近。面對李明的審訊,這個親戚最終承認了自己的罪行。
富商對自己的一口咬定感到羞愧,他沒有確鑿的證據就冤枉了仆人。縣官李明則因為公正無私、明察秋毫而受到了百姓的尊敬。他堅持真理,不輕易下結論,最終揭開了案件的真相。
“一口咬定”即在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不要輕易堅持一個說法。李明的故事告訴我們,在處理問題時,應該保持公正和客觀,避免因為偏見而造成冤假錯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