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國末期,趙國與秦國之間的戰爭如火如荼。趙國有一位年輕的將領,名叫趙括,他自幼熟讀兵書,對兵法理論了如指掌,常常在朝堂上高談闊論,令眾人折服。然而,他的實戰經驗卻幾乎為零,這為他日后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當時,趙國的老將廉頗在與秦軍的交戰中采取了堅守不出的戰術,有效地遏制了秦軍的攻勢。但趙括卻認為廉頗太過保守,主張主動出擊,一舉擊潰秦軍。他的主張得到了趙王的賞識,于是趙王決定撤換廉頗,任命趙括為主將。
趙括上任后,立即改變了廉頗的戰術,決定主動出擊秦軍。然而,他并沒有考慮到秦軍的強大實力和趙軍的實際情況,只是一味地按照兵書上的理論行事。結果,當趙軍與秦軍交戰時,趙括的指揮完全亂了陣腳,趙軍一觸即潰,被秦軍殺得大敗而歸。
在這場戰斗中,“一觸即潰”這個詞語得到了完美的詮釋。趙括的軍隊在秦軍的強大攻勢下,如同紙糊的一般,一觸即潰,毫無抵抗力。這也讓人們深刻認識到,理論知識雖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實際經驗和正確判斷,再好的理論也無法發揮作用。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處理復雜問題時,我們不能僅僅依靠理論知識,還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判斷和決策。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面對困難時保持冷靜,不輕易崩潰。同時,也提醒我們在學習和工作中要注重實踐經驗的積累,不斷提高自己的實際操作能力。
“一觸即潰”指一接觸,立刻潰散。形容軍隊毫無戰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