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一毛不拔”形容非常吝嗇,連一根毫毛都不愿意拔出來,比喻極其小氣或不愿意給予別人任何幫助。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小國叫做衛國,衛國的國君衛靈公以節儉著稱,但實際上他是一個非常吝嗇的人。他的臣民們私下里都稱他為“一毛不拔”的君主。
有一年,衛國遭遇了嚴重的旱災,莊稼顆粒無收,百姓生活困苦,許多人家都面臨著饑餓的威脅。衛國的大臣們紛紛上書,請求國君開倉放糧,救濟百姓。然而,衛靈公卻猶豫不決,他擔心一旦開倉放糧,國庫的儲備就會減少,影響到自己的財富。
在大臣們的再三請求下,衛靈公終于答應救濟百姓,但他只同意發放極少量的糧食,遠遠不夠百姓度過難關。百姓們怨聲載道,但衛靈公卻置若罔聞,他甚至下令禁止百姓議論他的政策,以免影響他的名聲。
與此同時,衛國的鄰國晉國也得知了衛國的災情。晉國的國君晉文公是一個仁慈的君主,他決定伸出援手,派遣使者帶著大量的糧食和物資前往衛國,幫助衛國的百姓度過難關。
晉國的援助到達衛國后,衛靈公感到非常尷尬,他意識到自己的吝嗇已經讓鄰國都看不下去了。在晉國的幫助下,衛國的百姓終于得到了足夠的救濟,他們對晉文公的慷慨援助感激不盡。
衛靈公的“一毛不拔”最終成為了后世的笑柄,而晉文公的仁慈和慷慨則被傳頌千古。
衛靈公的故事告訴我們,作為一個領導者,應該以民為本,慷慨解囊,而不是只顧自己的利益,否則最終會失去民心,成為歷史的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