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書北京中醫藥大學帶教實錄
- 徐書傳授 支星月等整理
- 567字
- 2024-06-14 19:20:34
因人施治為根本,劑量應隨證候調
一、重劑起沉疴
劑量是方藥的靈魂,遣方配藥能否獲良效、速效,除精準辨證、把握核心病機外,還在于劑量的選擇。徐師以治療腫瘤等疑難雜癥為長,常用大劑量藥物推動氣機。其依據主要來源于經典、前人實踐以及自身的臨床經驗。
例如,在利用益母草治療肝硬化腹水時,劑量與用法是關鍵,首先要單煎、先煎,再用藥汁煎其他藥物,用量一般是100~200g;白術也是消除腹水的一劑良藥,徐師理解白術可以去腰臍間水氣,利小便,還可以培土制水,在治療腹水時也可用到60~100g。在治療癌癥時,大劑量用藥也并不少見,仙鶴草100g、白花蛇舌草120g常見于食管癌、肺癌、胃癌、直腸癌的治療,此二藥在抗癌的同時,還可以促進細胞黏膜的再生,單煎后取汁再煎諸藥,療效倍增;牡蠣至100g,止瀉、止汗、散結,可以治療膀胱癌;土茯苓60~120g可療梅毒、降肌酐,祛除經脈之濕濁阻滯。另外,重用熟地黃可以起到扭轉大氣的作用——這主要來源于張景岳的理論,在臨床中徐師常重用熟地黃治療黃疸、多囊卵巢綜合征、虛喘、泄瀉等病,效果頗好。熟地黃的功效重點在于大補腎中精氣,扭轉下焦虛損,使氣化正常,常用的方劑是引火湯、四物湯,并常配伍附子、肉桂使用,使得陰中求陽,少火生氣。
其實,一般重劑量藥物的使用都用于人體氣機不能轉樞的急危重癥的特定階段,且往往在使用時要注意動靜結合,且應當隨證施量,中病即減,應止則止,隨后即轉為常用量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