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晉唐時期

西晉·王叔和的脈學之作《脈經》集漢以前脈學之大成,對后世針灸學資料的系統總結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脈經》提出了二十四種脈象,分別在“平三關陰陽二十四氣脈”“診百病死生決”中論述了右寸的陰陽絕脈和咳嗽的六種死候。

《針灸甲乙經》由晉·皇甫謐撰寫,集有關針灸學的內容分類合編而成,并有《難經》奇經八脈的記載,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針灸學專著。書中主要論述醫學理論和針灸方法技術,是對古代針灸學資料的系統總結,對后世針灸學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針灸甲乙經》中載有咳嗽在不同的兼癥下所用之穴,如“咳,干嘔煩滿,俠白主之……咳而胸滿,前谷主之。咳,面赤熱,支溝主之。咳,喉中鳴,咳唾血,大鐘主之”。

《肘后備急方》是東晉·葛洪所著,書中描述了各種急性病或部分慢性病急性發作的治療處方、針灸及其他外治法,并簡述了個別病的病因、癥狀等。《肘后備急方》對于咳嗽的記載大多在《肘后備急方·治卒上氣咳嗽方》中,因為其中方藥大多為救急所用,對于咳嗽的論述多為氣嗽、卒咳嗽等急癥,其中包含咳嗽食療方和咳嗽灸法。

隋·巢元方著《諸病源候論》,論述臨床各科疾病,以內科為主,總結了隋代以前的醫學成就。《諸病源候論》繼承了《內經》中的“五臟六腑皆令人咳”的分類辨證法。在《諸病源候論·咳嗽病諸候·咳嗽候》中又提出了“十種咳”的分類:風咳、寒咳、支咳、肝咳、心咳、脾咳、肺咳、腎咳、膽咳、厥陰咳。《備急千金要方》亦繼承了此說。

《備急千金要方》又名《千金要方》,簡稱《千金方》,與《千金翼方》均為唐·孫思邈所著,被譽為中國最早的臨床百科全書。《千金方》共30卷,載方3360余首,《千金翼方》載方1900余首。兩書方論豐富,內容精詳,集唐以前方書之大成,在國內外有著極為廣泛的影響。對于咳嗽的論述,主要在《備急千金要方·大腸腑咳嗽》《備急千金要方·針灸咳逆上氣》中。

《備急千金要方·咳嗽》中有“若順時有風寒冷,人觸冒解脫,傷皮毛間,入腑臟為咳上氣,如此也。有非時忽然暴寒,傷皮膚中與肺合,則咳嗽上氣”。所以無論是“順時風寒”還是“非時風寒”,感受外邪,均會傷于臟腑而咳。

《備急千金要方·咳嗽》中有“或胸脅支痛,咳唾有血者,是其熱得非時之寒,暴薄之不得漸散,伏結深,喜肺癰也”,“熱得非時之寒,易發咳而唾血,此亦為肺癰之病因”。

《備急千金要方·咳嗽》中有論為“夫久咳為水,咳而時發熱,脈在九菽(一作卒弦)者,非虛也,此為胸中寒實所致也,當葉之”。

《備急千金要方·咳嗽第五》中云:“咳家,其人脈弦為有水,可與十棗湯下之。不能臥出者,陰不受邪故也……久咳數歲……其脈虛者,必善冒,其人本有支飲在胸中故也,治屬飲家。”說明有水或胸中支飲可致咳嗽遷延不愈。

《外臺秘要》由唐·王燾于752年撰成,是由文獻輯錄而成的綜合性醫書。全書共40卷,匯集了初唐以及唐代以前的醫學著作,書中對其進行了大量的整理工作,將前人的理論研究和治療方藥全面系統地結合起來。全書共1104門,載方6800余首,分門別類地論述了臨床各科疾病,每篇均先論后方,從《諸病源候論》中的病因病機,到各家的治療方劑,綜合大量醫籍。凡書中所引都詳細注明出處,包括很多已經散佚的醫學文獻,為唐以前的醫學文獻研究提供了極為寶貴的資料和考察依據。《外臺秘要》中關于咳嗽的論述主要在“卷九”,書中將唐之前的咳嗽方重新分類,總結為“咳嗽方三首”“五嗽方四首”“新久咳方三首”“卒咳嗽方八首”“暴熱嗽方二首”“冷嗽方二首”“咳失聲方四首”“氣嗽方八首”“熏咳法六首”“療咳方一十四首”“積年久咳方二十一首”“九種咳嗽方一首”“十咳方七首”“咳嗽唾黏方二首”“許仁則療咳嗽方一十二首”“雜療咳嗽方三首”,所載之方均有出處,涉及《諸病源候論》《深師方》《古今錄驗》《廣濟方》《延年秘錄》《備急千金要方》《必效方》等著作。

晉唐時期醫學飛速發展,對咳嗽的認識全面而多元。咳嗽的脈學研究有了進一步的深入,出現了新的“十種咳”的分類,《諸病源候論》《備急千金要方》對咳嗽的病因學做了全面的探索與總結。與先秦兩漢時期咳嗽方的缺乏相比,晉唐五代時期出現了大量方書,這一時期醫學的蓬勃發展,為咳嗽的臨床研究奠定了基礎。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平县| 南京市| 嘉荫县| 宿州市| 墨江| 新乐市| 安义县| 岢岚县| 仙桃市| 上虞市| 凌源市| 宿迁市| 孝昌县| 台东县| 临颍县| 广汉市| 延安市| 竹溪县| 伊川县| 通城县| 凤凰县| 界首市| 徐水县| 页游| 于田县| 万载县| 双峰县| 司法| 张家港市| 民县| 邵武市| 广平县| 兴山县| 镇康县| 云南省| 涿鹿县| 漳平市| 杨浦区| 淄博市| 从化市| 淮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