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清時期
明代醫學在宋、金、元時期的基礎上全面發展,受宋明理學的影響,古籍考釋增多。明代一些醫家受到丹溪學派和劉完素學派學術思想的影響,以薛己為代表的溫補學派,強調脾胃陽氣對生命同等重要,善用溫陽藥。張景岳等人通過對三焦病因病機、臟腑學說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三焦形質學說,對后世產生了重要影響。明代醫學理論與實踐有了全面而深入的發展,出現了許多綜合性的著作。這些著作繼承了前人的成就,包含了重要的古籍內容,以及醫師自身的研究和臨床經驗,臨床知識豐富多樣。此時,一種新的咳嗽定義已經出現:嗽是有痰而有聲。趙獻可撰《醫貫》,主要圍繞“命門”進行說理。但他在《醫貫·先天要論·咳嗽論》中提出“咳謂無痰而有聲,嗽是有痰而有聲”,認為痰出必有聲,不可截然斷之。
隨著脈學研究的不斷深入,眾醫家探索出其他臟腑脈亦主咳嗽。張太素著《訂正太素脈秘訣》,其中論脈之本不離《內經》《難經》《傷寒論》《脈經》《脈訣》等書,有裨于醫家之處亦復不少。《訂正太素脈秘訣》“肺部沉”“脾部遲”“肺部遲”“肺部數”“寸部脈沉”主病里均有咳嗽,發展了之前的右寸脈主咳嗽的理論。《瀕湖脈學》是李時珍總結《內經》《脈經》等諸書精華,結合自己的經驗撰寫而成。其中“數(陽)”“滑(陽中陰)”“緊(陽)”的脈象中含咳嗽。
明代醫家進一步挖掘咳嗽的病因病機,取得了較大成果。王肯堂在《醫鏡·咳嗽》中有云:“咳為在肺,嗽為在脾;合而言之,總歸于心。是何也?蓋肺主氣,聲之所從出也:脾主受,痰之所由藏也;心主熱,火之所由生也。”“肺與脾,迭相為用,而又互相為害者也。”《慎齋遺書·咳嗽》中認為肺氣不足影響肝脾強弱而發為咳嗽:“咳嗽骨節痛,不能走履,此肺氣不足,不能制肝,肝邪熾而風痰橫溢也。肝主筋,筋傷故運動不舒;肝克脾,脾傷故濕不化而成病;且肝主風,肝盛則風溢而痰橫矣。故肺氣不足,乃病之本;肝脾之強弱,乃病之標。”治法“用四君子以補脾肺之不足,加陳皮以疏肝氣之有余,用以醒脾消痰,是正治之法也”。劉全德在《考證病源》中對七十四種疾病的病因、病機、病性及其治法方藥等進行了系統論述,其中《考證病源·咳嗽者肺氣之不清》對歷代咳嗽病因“肺氣不清”條做了系統的摘錄和論述。《松厓醫徑》為程玠所撰的綜合性醫書,其在《松厓醫徑·咳嗽》中云:“咳嗽者,須分春夏秋冬,并陰虛火動勞嗽風痰治之。”并載有“秘傳加味二陳湯”,認為各種咳嗽可以二陳湯不同加味而治之。明代醫家汪機編撰的《運氣易覽》載有“天行咳嗽”,并用益元散姜蔥湯調服治療夏秋久雨時的天行咳嗽頭痛。龔居中的《痰火點雪》注重痰火病因,在其《痰火點雪·痰火咳嗽》中有“若內傷之咳,痰火則甚于清晨,法當清痰降火。火浮于肺,為咳則甚于黃昏,治在清金”。故以“清金壯水伐木”為治療大法,“痰火咳嗽”的治療方藥也以祛痰降火為重。
在治療原則上,趙獻可《醫貫·先天要論·咳嗽論》中有“故咳嗽者,必責之肺,而治之之法,不在于肺,而在于脾,不專在脾,而反歸重于腎。蓋脾者,肺之母,腎者,肺之子,故虛則補其母,虛則補其子也”。方論、病案吸取前人補脾補腎之法。周慎齋著《慎齋遺書》,首重脈理,亦偏重內傷虛損之疾。《慎齋遺書·咳嗽》中提出的治咳大略為“蓋肺屬金,金受火爍,則煎熬津液而成痰,宜清其火,火息則痰消;寒則肺不下降,肺液壅而成痰,宜溫其腎,水暖則肺金下降之令行而痰消”。王綸撰《明醫雜著》,把丹溪、東垣的學術經驗相結合,并注入本人的心得體會和臨證經驗。《明醫雜著·咳嗽》載:“治法須分新久虛實。新病風寒則散之,火熱則清之,痰涎則化之,濕熱則瀉之;久病便屬虛屬郁,氣虛則補氣,血虛則補血,兼郁則開郁。滋之、潤之、斂之、降之,則治虛之法也。”《萬氏家傳保命歌括·咳嗽》中有歌訣“咳嗽何分聲與痰,只將四氣作蹄筌,春風夏暑秋多濕,冬月違和總受寒”。其認為,治嗽大法應以辨肺脈為主,參見證治,“浮則初從發散議,沉實消詳清利行,濡弱屬虛宜補益”,并列三法之方劑。其中還有“咳嗽連綿肺已虛,補脾滋腎莫躊躇”之說,強調補益脾腎。汪機所撰《醫學原理·咳嗽門》中有“咳嗽之癥大法,要分肺虛、肺實為主。虛則補正氣,實則瀉邪氣”,以此為咳嗽治療之綱,以此處方用藥。
除此之外,明代醫學飛速全面發展,醫家基于明代以前的基礎,撰寫出大量的綜合性醫書或叢書,一方面總結前世醫家的精華,另一方面融入己見。下列明代主要和重要的綜合性著作,以及其中有關咳嗽的章節或文獻情況。
虞摶所撰《醫學正傳》,是對醫學中的一些問題的辨析,以申明前人“言不盡意之義”。論述臨床各科常見病證,以證分門,從論證、次脈法、方治全面論述。廣泛參考各流派的思想,結合自己家傳和個人學術經驗進行探討。書中匯集了《內經》《醫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等經典,以及劉河間、朱丹溪、李東垣、戴原禮等醫家有關咳嗽的醫論方藥。
王肯堂所撰的《證治準繩》又名《六科證治準繩》或《六科準繩》。全書以闡述臨床各科證治為主,是臨床治療學中的一部巨著,包括雜病8卷,類方8卷,傷寒8卷,瘍醫6卷,幼科9卷,女科5卷,各詳專條。《證治準繩》收羅廣博,編輯嚴謹,持論平正,以“列證最詳,論治最精”而著稱,是當時流傳最廣的醫學著作之一。
《古今醫鑒》由龔信纂輯,龔廷賢續編,王肯堂訂補。書中所搜集的文獻上自《內經》《難經》,下至金元時期的劉完素、張從正、李杲等諸家學說,并結合己見論述病證,所收的方劑療效頗為廣泛。《古今醫鑒·咳嗽》對咳嗽從脈、證、治、方四大方面分別進行論述。
《萬病回春》,龔廷賢撰,為綜合性醫書,并含專門論述咳嗽的章節“咳嗽”。
《丹臺玉案》,孫文胤撰,為綜合性醫書,其中有專門論述咳嗽的章節“咳嗽門”。
《明醫指掌》,皇甫中撰注,王肯堂修訂,邵從臬校正,為綜合性醫書。書中每證先列歌括、論述,再記脈法,并附成方,有頗多可借鑒之處。其中的“咳嗽證”從歌、論、脈、方四大方面論述咳嗽。
《簡明醫彀》,孫志宏撰,為綜合性醫書,以介紹臨床各科疾病的證治為主,并附有成方、驗方、醫論等。其中有專篇“咳嗽”。
《秘傳證治要訣及類方》,戴原禮撰,分《秘傳證治要訣》和《證治要訣類方》兩部,書中病因、病機、癥狀、治則、治法及治驗、處方翔實。其中有專篇“嗽證”。
《玉機微義》,徐彥純撰,劉宗厚續增,全書以內科雜病為主,方論按證完備。其中有專篇“咳嗽門”。
《景岳全書》是記錄張景岳畢生治病經驗和學術成果的綜合性著作,其對咳嗽的經驗論述主要在“雜證謨·咳嗽”一篇中。書中將中醫的基本理論、診斷、辨證、內外婦兒各科臨床、治法方劑、本草藥性等內容囊括在內,全面而精詳。書中更是首創“補、和、攻、散、寒、熱、固、因”的方藥八陣分類新法,自創的“新方八陣”載方186首,是景岳將一生之臨床心得、處方體會、用藥特長熔于一爐之作。誠如其所言:“此其中有心得焉,有經驗焉,有補古之未備焉。”書中對咳嗽的經驗論述主要在“雜證謨·咳嗽”,分別從“經義”“論證”“外感嗽證治”“內傷嗽證治”“辨古”“述古”“灸法”“咳嗽論列方”“論外備用方”幾方面闡發。
樓英編撰的《醫學綱目》以陰陽臟腑分病為綱,根據病癥的證候特點,將內外科疾病歸結為不同的臟腑部。樓英在“咳嗽”一篇中將咳嗽歸為肺大腸部,綱目清晰。
李中梓的《醫宗必讀》在中醫類書中影響深遠,書中有專篇“咳嗽”。作者深通《內經》,臨床經驗豐富,故撰此書以益后世。其中醫論介紹醫學的源流,指導學醫門徑;圖說部分為依據《內經》所列述的人體骨度部位及臟腑、生理等。病機分析以《內經》理論為綱,選方大多切于實用,在中醫的門徑類書中卓有影響。書中關于咳嗽的論述主要在“咳嗽”“傷寒·咳嗽”兩篇中。卷九之中以“有聲無痰曰咳,肺由火爍,有痰無聲曰嗽,脾受濕侵,有痰有聲曰咳嗽”為病機總綱,從“分條治咳法”“脈候”“醫案”展開論述,醫論多依《內經》“五臟六腑皆令人咳”等理論而發,博采諸家。
孫一奎撰《赤水玄珠》,作者廣輯《內經》及其后170余種醫著,結合己見。書中的“咳嗽門”內容十分豐富。
《醫學入門》,李梴編著,涉及經絡、臟腑、診法、針灸、本草、六氣為病、疾病用藥、食治、內外婦兒諸科證治和急救方等多個方面。正文為歌賦,以注補充闡述。書中收載各家之說,并附以己見。其中有“通用古方詩括·咳嗽”篇。李梴在《醫學入門·咳嗽》中將咳嗽按病因分為外感、內傷兩大類,提出“外因四氣隨時令”“內傷火郁勞食情”,這種外感、內傷分類大法被后世醫家所接受而沿用,指導臨床至今。雖然《醫學入門》中為首次提出此論,但之前很多對咳嗽病因病機的認識也都是基于外感、內傷。早在《素問·咳論》中就已從內、外兩個方面認識咳嗽的病因,外為“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皮毛感受邪氣入于肺經,“陰陽應象大論”“至真要大論”等篇中有風、寒、暑、濕、燥、火六氣變化對咳嗽產生影響的論述;內則“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于肺”,并有五臟六腑咳。陳無擇在《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指出致咳的內因、外因和不內外因,其外因亦為外感六淫等邪氣,內為五臟六腑虛損致咳等,將其中七情所傷致咳歸為不內外因。后世有醫家認為“五臟咳不已”與“不內外因之咳”分類界限并不明確,如房勞傷腎、饑飽傷脾、疲勞傷肝、勞神傷心等所引起的咳嗽,皆是五臟受損伴見咳嗽。
《蒼生司命》,虞摶輯,綜合性醫書。書中總論藥性、經絡、脈學、內景圖解等,后八卷以介紹內科雜病為主,有論有方。其中有專篇“咳嗽”和“咳嗽·咳嗽方”。
《云林神彀》,龔廷賢著,內容多為臨床各科病證證治,以歌訣的方式編寫,論述簡略。
《醫學六要》,張三錫纂,為醫學叢書。作者認為醫學要旨有六個方面,即診法、經絡、病機、藥性、治法、運氣,此為“六要”。作者采輯歷代醫著與六要有關內容分別予以匯編。其中有專篇“治法匯·咳嗽”。
在明·吳又可“戾氣”學說和歷代溫病學的基礎上,清代的溫病學發展逐漸成熟,形成了溫病學派,并由葉天士、吳鞠通等醫家創立了“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學說,形成了溫病學派獨特的辨證論治體系。在清末,西醫學傳入中國,傳統醫學受到較大沖擊,很多進步的醫家開始探索中西匯通之路,逐漸形成了中西醫匯通學派與中醫科學化的思潮,為中醫的生存、進步和發展做出了積極的嘗試。
《醫方集解》,汪昂著,醫方著作,共3卷。本書包括作者精心編纂的700多首方劑,分為21類。除了列出每一方的名稱、標志、構圖和加減之外,每一方還引用各種教義來闡明每一方的含義。書后附有急救所用的“急救良方”以及養生參考的“勿藥元詮”。全書內容豐富,文字簡單通俗,流傳廣泛,是一部頗具影響力的方劑專著。《醫方集解》按方劑的治療方法分類,與咳嗽有關的文獻主要在“補養之劑”“理血之劑”“瀉火之劑”“除痰之劑”,分別載有治療虛證咳嗽、血證咳嗽、肝熱咳嗽、痰濕咳嗽的方劑,如補肺湯、咳血方、順氣消食化痰丸、清肺飲、當歸龍薈丸等。
《成方切用》以治法分門,所以其治療咳嗽的文獻在不同的治法章節中,如“補養門”(三才封髓丹、補肺湯等治療肺虛咳嗽)、“潤燥門”(瓊玉膏治療干咳嗽)、“除痰門”(順氣消食化痰丸治療五更咳嗽)、“除痰門”(六安煎治療風寒痰滯咳嗽)。
《金匱翼》,尤怡著,全書共8卷,為尤氏補充其所著《金匱心典》而作,故稱《金匱翼》。書中詳細論述了內科雜病,共48門,每門先總論、后分述證候和治法,最后附按語。各證的表里虛實之辨、補瀉溫涼之用,簡明清晰,對中醫臨床內科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其中對咳嗽的論述主要在“咳嗽”篇中,其咳嗽統論分冷嗽、熱嗽、郁熱嗽、飲氣嗽、食積咳嗽、燥咳、虛寒咳、腎咳、咳嗽失音,其方多出于《傷寒論》《金匱要略》《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嚴氏濟生方》《備急千金要方》《普濟本事方》中,并有其他經方論述,辨證清晰。
《醫學心悟》,程國彭撰,是一部綜合性醫書,為臨床醫學門徑書。全書共5卷:第一卷總結了四診八綱及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八法的理論、法則及其臨床運用;第二卷闡述《傷寒論》的理論和證治;第三至五卷分述內、外、婦產、五官等科主要病證的辨證論治,每證分別記述病原、病狀、診斷和治法。全書語言精練,分類清楚,論述簡明,選方實用,并有自擬經驗效方,在臨床醫學門徑書中有很大影響。其中關于咳嗽的理法方藥主要在“傷寒兼證·咳嗽”“咳嗽”兩篇,論述清晰,重點介紹了咳嗽方“止嗽散”,論述其在外感咳嗽和內傷咳嗽各種情況中的不同加減變化。
《臨證指南醫案》是一部頗具影響力的中醫醫案專著,其原撰者為清代名醫葉天士,后由其門人華岫云等輯錄整理而成。全書共10卷,卷一至卷八以內科雜病醫案為主,兼收外科以及五官科醫案,卷九至卷十分別為婦科和兒科醫案。全書序列89門,述證86種,每門以病證為目,列其經治醫案,言簡意賅,論述中肯,對于學術多有感悟。每門結尾都附有論述該門證治大要的附論一篇,是由葉氏門人分別執筆撰寫而成的。《臨證指南醫案》充分反映了葉天士辨證精細、立法妥當、處方中肯、用藥靈活的特點,書中的治案大多符合臨床實用,其中有關溫熱病醫案的載述成為后世醫家編寫溫病專著的藍本。書中“咳嗽”篇列有咳嗽病案一百余篇,辨證清晰,用藥靈活,分析詳細。
《中西匯通醫經精義·全體總論》《中西匯通醫經精義·五臟所惡》認為嗽為“膻膈間氣不得利”“寒傷胸膈,停飲痹痛”,并引申原文,論述咳嗽的原因。
《血證論》,唐宗海著,成書于1884年。作者深得《內經》、仲景書之旨,在此基礎上,“用治血證,十愈八九”,著成“理足方效”的《血證論》,論證用藥頗有獨到之處,彌補了此前血證理論和臨床辨治的空白。其關于咳嗽的論述在“咳嗽”一篇中,論述了“痰血作咳”“沖(脈)氣咳逆”“血家咳嗽”等,提出“失血家,十有九咳”之說,認為“血者火化之陰汁,津者氣化之水液,二者本相濟相養。水不濟火則血傷,血不養氣則水竭。水竭則津不潤肺,血傷則火來克金”。其重視血在咳嗽病機中的作用,突出了其血證思想的特點。
《醫學衷中參西錄》亦稱《衷中參西錄》,共30卷,近代張錫純著。1918~1934年首次出版。本書結合中西醫理論和作者的醫學經驗來闡述醫學理論,有相當多的獨到見解,并形成了一些有效的方劑。修訂版分為五個部分:處方、藥物、醫學理論、醫學方言和病案。名“衷中參西”,其意在初步嘗試溝通中西醫學。《醫學衷中參西錄》中載有咳嗽醫案和醫話,并有咳嗽方載于“治傷寒方”“治肺病方”“治痰飲方”“治喘息方”“治陰虛勞熱方”之中,治陰虛勞熱方中并含珠玉二寶粥、水晶桃、薯漬粥等食療方,其方解論述的語言已具有現代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