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生物化學與醫學及中西醫結合醫學的關系

一、生物化學與醫學的關系

生命活動依賴于生物體內進行的各種生物化學反應,正常的生物化學反應是健康的基礎。當組成生物體的某些物質成分、結構或體內的化學反應發生異常或平衡失調時,即預示著機體病變的發生。例如,糖尿病的生物化學基礎是糖代謝紊亂;動脈粥樣硬化的生物化學基礎是脂代謝異常;惡性腫瘤的生物化學基礎是癌基因表達異常等。隨著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發展,人類不僅對許多疾病發生發展的機制有了更明確的認識,也不斷將更多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理論和技術應用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如血漿甲胎蛋白(AFP)的檢測可用于普查原發性肝癌;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的檢測可以幫助診斷肝臟疾病;血紅蛋白β鏈一級結構的異常將導致鐮狀紅細胞貧血。體內的化學反應絕大多數需要酶的催化,如果酶的活性被抑制或先天缺乏某些酶,必然會導致代謝反應異常而引起相應的疾病或先天性代謝缺乏癥。如先天缺乏酪氨酸酶(tyrosinase)引起黑色素生成減少而導致白化病等。生物化學理論和技術除了有助于闡明疾病發生發展的機制及幫助診斷疾病之外,在有效藥物的研制和臨床疾病的治療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許多抗癌藥如5-氟尿嘧啶(5-FU)、甲氨蝶呤(MTX)等,以及抗痛風藥別嘌呤醇等,都是根據競爭性抑制原理而設計研發的抗代謝藥物;多種助消化藥物及溶栓藥物根據酶學原理研制;應用DNA重組技術合成胰島素等。毫無疑問,生物化學的理論和技術在醫藥衛生各個領域的不斷發展和運用,必將促進臨床醫學診療水平的提高。

二、生物化學與中西醫結合醫學的關系

生物化學是認識疾病和健康規律的重要基礎理論,也是指導中西醫結合研究和發展的重要科學理論。整體觀念、辨證論治是中醫學防病治病的特色和精華,運用生物化學的理論和技術進一步挖掘中醫學理論科學內涵是繼承和發揚祖國醫學瑰寶的重要方向。

“病證結合”是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中常用的診療方法和思維模式。將西醫的微觀局部分析法與中醫的宏觀整體辨證法相結合,可極大提高臨床疾病的診治療效。目前在證的客觀化、中西藥的互補機制、疾病的病機規律等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領域中已大量運用了生物化學的理論和技術。對慢性、難治性疾病機制的研究,西藥具有相對單靶點、快速、高效的特點,但從物質代謝途徑和信號轉導通路的網絡看,長期激活或阻斷某代謝途徑或信號轉導通路,將會導致該途徑或通路的上下游中間代謝物失衡繼發療效下降及不良反應;而整體辨證形成的中藥復方不僅可以通過多靶點調節相關代謝途徑或信號轉導通路來彌補西藥繼發療效下降的不足,還可針對不同個體的證候和指標差異進行加減,從而減少西藥長期靶點作用導致的不良反應,達到減毒增效、標本兼治的效果,恢復機體的“自穩”狀態。如糖尿病模型大鼠與正常組的基因表達譜芯片檢測顯示,存在差異的(“上調”或“下調”)已知功能基因1339個(P<0.05),經滋陰益氣活血瀉濁中藥復方治療后,血生化指標全面改善,近千個基因表達量恢復正常;聚類分析顯示,中藥復方治療后的模型大鼠更接近于正常組;其蛋白表達譜芯片顯示,與糖脂代謝、RNA和蛋白質生物合成、增殖、凋亡、自噬、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有關的信號途徑蛋白發生良性改變的達352個(P<0.05),并以氧化磷酸化的蛋白高居首位,多于西藥二甲雙胍組(125個)。

21世紀以來,人類基因組計劃和隨后出現的基因組學、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把生命科學研究帶入了系統生物學和整體醫學的新時代,“組學”(-omics)不再是對個別基因、個別蛋白質或個別代謝物進行研究,而是對一個細胞或整個生命體的基因及其編碼的蛋白質以及代謝產物進行研究;且物質代謝途徑和信號轉導通路的大量揭示,又將基因、蛋白質、代謝物連接成整體。因此,重視生物體整體性、動態性、平衡性的研究將使人類更深刻地認識腫瘤、心腦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等復雜疾病的發病機制,從而為在分子水平上預防、診斷和治療這些疾病奠定科學基礎,也將為中西醫結合的研究創造前所未有的機遇,為中西醫結合和中醫藥學發展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内黄县| 惠来县| 五原县| 长寿区| 平武县| 华亭县| 五家渠市| 浦北县| 冕宁县| 新丰县| 德格县| 秦安县| 聂拉木县| 日土县| 青海省| 林芝县| 井冈山市| 蕲春县| 海林市| 安康市| 曲沃县| 临汾市| 邵东县| 东至县| 三台县| 玉龙| 鹤峰县| 宁城县| 德安县| 宣武区| 来宾市| 车险| 永定县| 澄城县| 铅山县| 西藏| 嘉鱼县| 金沙县| 南宫市| 宣武区|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