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總論

第一章 概論

苗族醫學概述

一、苗族簡況

苗族是散布在世界各地的一個古老民族,主要分布于中國的湘、黔、鄂、川、滇、桂、瓊等省區,以及東南亞的老撾、越南、泰國等國家。苗族人民在距今五六千年的炎黃時期,作為中華文明的創造者之一,已經登上歷史的舞臺。苗族的先祖蚩尤,與炎帝、黃帝被后世尊為中華民族的三大人文始祖。苗族是一個在遷徙中謀求生存的民族,據考證苗族至少經歷了五次大遷徙。雖然苗族多次大遷徙和分散居住,形成了許多支系,但各支系都具有民族認同感,認為蚩尤是苗族的先祖。由于遷徙造成各支系長期的地域分離,在語言、文學藝術、節日慶典、風情習俗、民間工藝、宗教信仰、遠古神話等文化中形成了各支系間的差異。國內學者認為,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苗語又劃分為湘西方言、黔東方言、川黔滇方言(又稱東部方言、中部方言、西部方言)三大方言和七個次方言,十八種土語。苗族是一個有民族語言或者文字的少數民族,可能歷史上創造過文字,而后來因為某種原因失傳。由于與漢族的頻繁往來,苗族有一部分通用的苗語兼通漢文有利于交流和合作。

苗族孕育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古歌古詞也是一種承載苗族遠古神話和悠久歷史的傳承形式,主要包括“開天辟地、鑄日造月、洪水滔天、戰爭遷徙”等篇章。苗族的“飛歌”極富感染力,聲音高亢響亮。舞蹈有板凳舞、銅鼓舞、蘆笙舞等,其中以蘆笙舞最為出名。苗族音樂可包括聲樂和器樂兩種。苗族民歌根據其內容可分為游方歌(情歌)、酒歌、時政歌、勞動歌、兒歌、苦歌等幾類,曲調各不相同。在苗族,青年男女的自娛性集體歌舞多被稱為“踩堂”,由于“踩堂”舞蹈離不開蘆笙的伴奏,所以如今“踩堂”已被多數人改稱為“蘆笙舞”了。苗族由于戰亂常年遷徙,因此在房屋的材料和結構上形成了本民族獨特的建筑特色。苗族人民聚集地區植被繁茂,木材資源豐富,由此以木房居多。苗族女性擅長手工藝術,尤其是刺繡,主要用來裝飾衣服。苗族刺繡色彩繽紛,種類繁多。根據色彩的樣式可分為單色繡和彩色繡兩種。蠟染是貴州省丹寨縣、安順市、織金縣苗族世代傳承的傳統技藝,古稱“蠟纈”,苗語稱“務圖”,意為“蠟染服”。苗族人在口味上偏好食酸,家家戶戶都自制酸湯、酸菜、腌魚肉等腌制品,苗族人做的酸湯魚肉嫩湯鮮,清香可口。由此可見,苗族是一個具有文化內涵的民族。

二、苗族醫學發展簡史

《苗醫藥發展簡史》一書指出,苗醫藥文化的發展歷經三種形態各異的階段,形成于不同的時期。苗族初期是原始文化形態,主要是以神為象征的氏族部落醫藥文化。第二階段是巫術與醫學融合的文化形態,主要是以溝通鬼神的巫教為象征的巫醫合一文化。第三階段是相對較成熟的苗族醫藥文化形態,主要以醫藥治病為象征。

1.苗族醫藥原始文化

苗族民間歷來有“千年苗醫,萬年苗藥”的說法。西漢劉向在《說苑·辨物》中說:“吾聞古之為醫者曰苗父。苗父之為醫也,以菅為席,以芻為狗,北面而祝,發十言耳。諸扶之而來者,舉而來者,皆平復如故。”劉向口中的苗父,即傳說中的“藥王爺”,創造了三千苗藥、八百單方。

苗族醫藥起源還可追溯到遠古時代,伏羲對疾病、自然的認識是我國關于醫藥知識的最早記載。《帝五世紀》伏羲篇說:“所以六氣,六脈,五行,陰陽,四時,水火升降,得以有象,百病之理,得以有類。”就是認識人體的論述。亦有學者考證指出神農是苗醫的農醫始祖,苗族農藝巫醫文化源于神農,“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正如《淮南子》中所云:“神農播百谷也,囚苗以為教。”苗醫藥神話最有意義的當數“藥王”,藥王被認為是苗族醫藥的始祖,“藥王,周身晶亮,穿山越谷,行走如常,食果露宿,尋找藥方”。苗族是沒有文字的民族,口口世代相傳是苗族文化傳承的主要方式,神話傳說也是一種作為歷史作證的“口碑”文化。

2.巫醫結合文化

宗教是社會在不同歷史形態下的產物。我國進入奴隸社會后,原始宗教迷信逐漸成為統治者利用的思想工具,從而產生了專事祈禱、祭祀的“巫”,形成了原始宗教的表現形式——巫術。從事巫術活動的巫師則有意識地將人們幻想中的“神”人格化,并在巫術活動中利用醫藥知識,以能和“鬼神”溝通的姿態、迷信的方式為患者治療疾病,于是出現了“巫醫合一”的歷史階段。經過巫與醫、“神”與藥的結合,“巫”對苗族醫藥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巫醫一家”和“神藥兩解”的文化形態長時間存在于苗族人民中。巫醫通過對疾病的分析與總結,將巫術與藥物等有效結合,心理與藥物協同治療,通過溝通“鬼神”慰藉患者,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苗族醫藥資源相對不足的劣勢。

春秋戰國時期,巫術在漢族地區已不能適應時代潮流,巫與醫完全分離,而此時的苗族仍保留“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的習俗,盛行巫風。在《說苑·辨物》中記載:“吾聞之古為醫者曰苗父。苗父之為醫也,以菅為席,以芻為狗,北面而祝,發十言耳。諸扶而來者,舉而來者,皆平復如故。”《中國通史簡編》記載這個苗父就是黎,他是苗族的巫師(巫醫),巫師治病主要通過祈禱,使用禁咒術,也用酒、草等藥物。這表明苗族先民普遍使用占卜祈禱以求禳解之外,也常常用醫藥治療疾病。在此巫醫相從的關系中,可能是巫從于醫,也可能是醫從于巫,二者相互結合,相互補充。正如《針灸甲乙經校釋》中所云:“先巫者,因知百病之勝,先知百病之所從者,可祝由而已也。”說明古代醫者已經了解巫醫并非對疾病一無所知。

3.苗族醫藥文化

苗族醫藥受“巫醫合一”文化長期影響,但隨著民族的開放化,逐漸靠攏于現代的漢族文化,摒棄迷信和盲從,苗族醫藥也越來越走向規范化。在國家大力提倡民族發展的大好時代背景下,苗族醫藥得到了飛躍式的發展。苗藥材、治療技術、苗醫診斷思想逐步形成相對完整的理論體系和藥物的科學開發與技術的合理應用。

“改土歸流”后,越來越多的不同民族的人民涌入苗族的聚集地,為苗族帶來了新鮮的血液,加速了苗族與各民族間的交流與團結,因此產生了專業的苗族醫藥人員并成為合法的職業。黔西南關嶺縣被譽為貴州傳統民族醫藥之鄉,在康熙時期就有“滇黔鎖鑰”之稱。每逢集市時會出現“場期藥市”的現象,苗族山民將采集的生鮮藥材拿到市場上銷售,同時兼顧醫治患者。苗族醫藥與外界頻繁往來,廣泛吸收其他民族的醫藥經驗,并結合本民族的特點促使富有苗鄉氣息的苗族醫藥逐步形成及發展。經過幾千年探索、研究、應用、總結和提高,苗族創立了自己獨樹一幟的醫學理論和疾病診治方法,形成了兩綱、五經、三十六癥、七十二疾、一百零八小癥的基本理論體系,以及病理、生理、病因、病機、疾病分類、疾病命名、疾病診斷、疾病預防等理論學說和內治法、外治法、飲食療法、體育療法等治療方法,其中內治法有服湯藥等十余種,外治法有爆燈火等五十余種。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德县| 宣化县| 旬阳县| 上虞市| 新丰县| 乌恰县| 恩平市| 视频| 南岸区| 郁南县| 隆德县| 漯河市| 屯留县| 兴仁县| 玛曲县| 井研县| 南乐县| 岱山县| 红安县| 密山市| 乌拉特中旗| 红河县| 遵义市| 舞阳县| 黄大仙区| 离岛区| 富川| 达孜县| 德钦县| 岳池县| 时尚| 肥城市| 丘北县| 郁南县| 固安县| 伊金霍洛旗| 沂南县| 鞍山市| 赤峰市| 高淳县| 屯门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