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筆花軒醫案醫話擷萃:鹽城阮氏臨床經驗傳承錄
- 阮宗武等主編
- 1321字
- 2024-06-18 15:32:16
序
中醫藥學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國傳統文化遺產的瑰寶之一。歷代名醫輩出,流派紛呈,著書立說,浩如煙海。其精辟的學術思想見解、客觀地觀察發病規律、正確的診療立法處方、豐富的臨床經驗,彰顯了中醫藥學在醫療實踐中的特色和優勢,對人類的健康和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貢獻。
我國醫案起源很早,其萌芽可追溯到商周時期。出土于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三片關于病案形式和內容的卜辭(《合集》13751正、13757、《乙》5397)。周朝的《周禮》已有關于疾病的名稱及治療結果的記錄。此外,《左傳》及先秦諸子著作中也有散在的關于醫家診病的記錄,均可視為醫案的雛形。現在我們所能見到最早有實際內容的醫案是《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收載的趙簡子、虢太子、齊桓公三案及淳于意的診籍。秦漢以降,醫學崇尚方書,直到隋唐五代,醫案未能取得突破性進展。迨至宋金元時期,醫案編撰得到重視和發展。宋代許叔微的《傷寒九十論》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案專著,為后世醫案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為疑難病證的處治獨辟蹊徑。學習、編撰、研究醫案,不僅能豐富和深化理論知識,而且可以提高臨床診療水平,開闊視野,啟迪思路,對于中醫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者來說,當是必修之學。
近兩百年來,鹽阜地區名醫輩出,素聞“阮氏世醫”為古鹽醫界翹楚,濟世壽人,建樹頗多。阮頤仙先生早年棄儒習醫,精研方藥,道乃大行,人咸稱之。后傳業于子健哉、侄劍農。其侄孫阮亦周,早年拜師于興化名醫顧余齋門下,盡得其傳。20世紀70年代,阮亦周先生任職鹽城縣中醫院副院長,我與之過從甚密,相知亦深。不幸亦周先生因病早逝,道歸南山。更為遺憾的是,亦周先生的臨床心得、學術資料和阮氏諸醫家多種著述均毀于十年“文革”中。
阮宗武同志,20世紀60年代初,隨父健哉公學習中醫,未幾,健哉公病故,乃師從堂兄亦周公學習。宗武同志少年聰慧,銳志習醫,在繼承家學的基礎上,博極醫源,精勤不倦。自《內經》以降,歷代方書,無不披覽,畢生摸索。數十年間,佳篇迭出,深得阮氏家學淵源。2019年秋,江蘇省中醫藥管理局批復成立“江蘇省名中醫阮宗武工作室”,他奮編摩之志,多方搜集阮氏散失之學術資料、醫案醫話,幾經整理,匯編成《筆花軒醫案醫話擷萃——鹽城阮氏臨床經驗傳承錄》一書。
綜觀全書,無空論,無浮辭,字字珠璣,實為當代理論方藥俱備、繼承融入創新、切合實用之佳作,從中可以領略鹽城阮氏醫家的學術思想、辨證經驗和用藥特色,堪為后學臨床實踐之重要參考書籍。
宗武同志和我在學術界共事多年,其治學精神、學術水平、工作熱情以及待人以誠、敬人以禮的品格素為我敬重,故深篤情誼常縈于胸膺。今值大著《筆花軒醫案醫話擷萃——鹽城阮氏臨床經驗傳承錄》刊行,橘井流芳,杏林香馥。謹陳數語,樂而為醫界同仁介也。
歲在辛丑,射水醫叟單健民書于阜城葆元齋
時年八十又九
單健民,江蘇阜寧人,主任中醫師,江蘇省名中醫,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曾任阜寧縣中醫院副院長,江蘇省中醫學會常務理事,鹽城市中醫學會、鹽城市中西醫結合學會副理事長,鹽城市中醫研究所副所長。家學淵源,學驗俱豐,著作等身;博學多才,以詩、書、畫譽滿杏林;闡儒、釋、道名傳江淮;德藝雙馨,多次獲得各級政府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