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驗方1 黛麥養肺止咳湯

組成:青黛5g,海蛤粉30g,黨參20g,麥冬15g,五味子10g,細辛3g,炙甘草6g。以上為學齡兒童及成人用量,其余酌減。

功能:益氣生津,清咽止咳。

主治:氣陰虛咳嗽,癥見久咳不止,甚或嗆咳頻頻,痰少難咯,或痰中帶血絲,氣短神疲,納呆,多汗,或低熱,手足心熱。

用法:每日1劑,水3碗煎取1碗,藥渣重煎一次,分2~3次溫服。

方解:黎炳南教授認為,久咳不愈常見于素體虛弱或外感病后者,多因氣陰不足,正虛邪戀故也。小兒陰陽稚弱之體,尤易罹患。治療之要,在于扶正祛邪。本方為黛蛤散合生脈散加味而成。生脈散原方中人參味甘、微苦,性溫,能補益元氣,固脫生津;黨參與之功效相近,但藥性更平和,故現方以黨參易人參。麥冬味甘,性涼,能養陰潤肺,清心除煩,是治療陰虛咳嗽的要藥。五味子味酸,性溫,可斂肺生津,治咳逆上氣,《本草求原》指其為治療諸種咳嗽之要藥。以上三味,一補、一清、一斂,相輔相成,功效益彰。青黛味咸,性寒,有清熱、涼血、解毒之能。海蛤粉性寒,得之則火自降、痰結自清,善治熱痰、老痰、頑痰。細辛味辛,性溫,功在搜剔陰絡之邪,祛風止喉癢,增強鎮咳之效。久咳者邪居陰絡,深潛難除,投之每獲捷效。炙甘草益氣化痰,調和諸藥,還可合五味子以酸甘化陰。各藥合奏益氣養陰、清咽除痰、祛風止咳之功。

加減:痰多而白稀、納呆苔白者,加白術10g,陳皮5g,法半夏10g;咽紅、扁桃體增大者,加射干10g,板藍根15g,金銀花10g,其中兼便結者,再加胖大海10g;素有咳喘、氣逆痰多者,加麻黃5g,蘇子10g,葶藶子6g;陣發痙咳,狀若百日咳者,加百部10g,馬兜鈴3g;時有低熱者,加青蒿6g,鱉甲15g;自汗、盜汗明顯者,可加黃芪15g,防風10g;咽癢甚者,加僵蠶10g,膽南星6g,細辛用量酌減;血虛心悸、舌淡脈細者,酌加當歸10g,熟地黃10g,丹參10g。

臨床應用:本方用于外感咳嗽、慢性咽喉炎、氣管炎、支氣管炎、肺炎等氣陰虧虛、久咳不愈者。黎炳南教授認為,小兒長期咳嗽,咽部常見充血,但多呈暗紅色,與外感風熱咳嗽有所不同。若誤投苦寒,愈服清涼,則咳愈甚。本方以清養肺胃為本,令氣津得復,正旺而邪去;配合清解余熱,搜風剔邪,以理其標,寓有攻補兼施、標本同治之意,正復邪去,咳嗽自愈,服后每見顯效。

典型病例:

患兒,女,4歲,咳嗽8個月余。因感冒發熱后,一直咳嗽不愈,曾服用清熱解毒、止咳化痰、活血化瘀等中藥及多種抗生素,效不佳。1988年10月10日初診時癥見:咳嗽,有痰難咯,咽喉發癢,夜間尤甚,納呆汗多,大便干結難排,咽稍紅,雙肺未聞及干濕性啰音,外院胸片未見異常,舌淡紅,苔白。診斷:咳嗽,氣陰兩虛證。治宜益氣生津,養肺止咳,予黛麥養肺止咳湯加減。處方如下:

青黛5g 海蛤粉30g 黨參10g 麥冬10g

五味子5g 細辛2g 胖大海6g 防風5g

僵蠶10g 毛冬青15g 炙甘草6g。

上方連服5劑,咳嗽大減,大便通暢,繼服上方7劑痊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兰坪| 宜君县| 安乡县| 出国| 西平县| 五台县| 开江县| 长治市| 图们市| 长丰县| 赞皇县| 自治县| 临泉县| 七台河市| 云林县| 永定县| 靖远县| 新民市| 鄂尔多斯市| 渝中区| 边坝县| 尉氏县| 鲁甸县| 克拉玛依市| 五大连池市| 深州市| 白玉县| 济阳县| 筠连县| 辽中县| 广东省| 嘉定区| 洞头县| 涿鹿县| 筠连县| 黎川县| 耒阳市| 渑池县| 获嘉县| 花垣县| 桃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