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歷代炮制方法輯要

1.川練子:去核用。(《銀海精微》,托名唐·孫思邈輯,公元682年)

2.川楝子:微炒。(《太平圣惠方》,宋·王懷隱等編集,公元992年)

3.川苦楝子:炮槌破去核用肉。(《博濟方》,宋·王袞撰,公元1047年)

4.川苦楝:去皮炒。(《腳氣治法總要》,宋·董汲撰,公元1093年)

5.川楝子:去皮核。(《小兒藥證直訣》,宋·錢乙著,公元1107年?[1]

6.川楝子:①去核。②面裹煨,去核用。(《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宋·撰人未詳,公元1156年)

7.川苦楝:①取肉,用童子小便浸一宿,焙干。②同巴豆(去皮膜)慢火炒至微紫色,去巴豆不用。③和核剉[2]片,面炒。(《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宋·撰人未詳,公元1156年)

8.川練子:剉炒。(《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宋·陳言著,公元1174年)

9.川練子:取肉,炒。(《濟生方》,宋·嚴用和撰,公元1253年)

10.川楝子:去皮核,取肉,一兩用巴豆七枚,去殼同炒令黃色,去巴豆。(《濟生方》,宋·嚴用和撰,公元1253年)

11.川練子肉:巴豆炒,不用巴豆。(《類編朱氏集驗醫方》,宋·朱佐集,公元1265年)

12.川練子:①一個剉肉,茴香炒,壹錢壹分。②一個,剉肉,陳皮炒,二錢一分。③一個,剉肉。黑牽牛炒,二錢一分。④一個,剉肉,神(麥曲)炒,二錢一分。⑤一個,剉肉,巴豆五粒炒,除去巴豆。(《類編朱氏集驗醫方》,宋·朱佐集,公元1265年)

13.川練子:醋一碗煮干,焙燥。(《女科百問》,宋·齊仲甫著,公元1279年)

14.川楝子:炒取凈肉。(《扁鵲心書》,宋·竇材重集,撰年不詳)

15.川楝子:一兩破四分,巴豆三個同炒黃色,去巴豆用之。(《儒門事親》,金·張從正撰,公元1228年?)

16.川練子:取肉,斑貓[3]九枚去翅足,同炒少時,仍去斑貓候冷用。(《活幼心書》,元·曾世榮編,公元1294年)

17.川練子:杵細用。(《湯液本草》,元·王好古著,公元1298年)

18.川楝子:①酒浸。②微炒出汗。③酥炒。④切片,鹽炒,同鹽用。⑤三十箇[4]先用巴豆二十粒同楝子炒黃赤色,去巴豆不用。(《瑞竹堂經驗方》,元·沙圖穆蘇撰,公元1326年)

19.川練子:炒。(《外科精義》,元·齊德之著,公元1335年)

20.川楝子:①酒煮。②搗細用。(《衛生寶鑒》,元·羅天益著,公元1343年)

21.川楝實:炒。(《衛生寶鑒》,元·羅天益著,公元1343年)

22.川楝子:①去核取肉,炒。②取肉,巴豆五粒去殼同炒赤,去巴豆。③微炒出汗。④剉炒。⑤炮,搥[5]碎,去核用肉。⑥酥炙。⑦干用青鹽炒。⑧鹽炒。⑨麩炒。⑩一兩,剉炒,入巴豆二十粒,吳茱萸一兩同炒焦赤色,去豆、茱萸。?每個作四片,鹽炒,同鹽用。?一斤,凈肉。四兩用麩一合炒,斑貓四十九個同炒,麩黃色為度,去麩、斑貓不用;四兩用麩一合、巴豆四十九粒同炒,麩黃色為度,去麩,巴豆不用;四兩同麩一合、巴戟一兩同炒,麩黃色為度,去麩、巴戟不用;四兩用鹽一兩、茴香一兩同炒,黃色為度,去鹽、茴香不用。?一兩,用斑貓十四個好者,摘去翅嘴,同炒赤色,去斑貓。?面糊燒。?揀十個,剉碎,分三分,一用巴豆五粒,去皮炒焦黑色,去巴豆不用;又用斑貓七個炒焦,去斑貓;又用海金砂七錢半同炒,去海金砂不用。(《普濟方》,明·朱橚等編,公元1406年)

23.川練子:去核。(《秘傳證治要訣及類方》,明·戴元禮著,公元1443年)

24.川練子:①去皮子,炒。②炮,取肉。③肉,用青鹽炒。④取肉,巴豆五粒,去殼同炒赤,去巴豆。⑤四兩用麩一合,斑貓四十九粒,同炒麩黃色,去麩斑貓不用。四兩用麩一合,巴豆四十九箇,同炒麩黃色,去麩巴豆不用。四兩用鹽一合,茴香一合,同炒黃色為度,去鹽茴香不用。四兩用麩一合,巴戟一兩,同炒麩黃色,去麩巴戟不用。(《奇效良方》,明·方賢著,公元1449年?)

25.川楝子:去核,炒。(《嬰童百問》,明·魯伯嗣撰,公元1526年?)

26.川楝子:①湯浸去薄皮,切作片子。②去核。③去核,剉,炒。④去核炒。⑤一兩,剉細,用巴豆十粒打破,一處炒黃色,不用巴豆。⑥三十個,巴豆二十粒,同炒黃赤色,去巴豆不用,將川楝子研為末。⑦一兩,用巴豆二十一粒,同炒候黑色,去巴豆。(《醫學綱目》,明·樓英編纂,公元1565年)

27.川練子:酒浸濕蒸軟,去皮核,取肉曬干。(《醫學入門》,明·李梴著,公元1575年)

28.川練子:去皮核焙。(《仁術便覽》,明·張浩著,公元1585年)

29.川練子:蒸去核。(《增補萬病回春》,明·龔廷賢編,公元1587年)

30.川練子:取肉,用巴豆半兩同炒黃,去巴豆,一兩。(《證治準繩》,明·王肯堂著,公元1602年)

31.川楝子:①剉細,用巴豆拾粒打破一處,炒黃去巴豆。②凈肉壹斤分四處,四兩用麩一合,斑貓四十九個,同炒麩黃色,去麩,斑貓不用;四兩用麩一合;巴豆四十九粒,同炒麩黃色,去麩,巴豆不用四兩用一合,巴戟一兩,同炒麩黃色,去麩,巴戟不用;肆兩用鹽一兩,茴香一合,同炒黃色,去鹽及茴香不用。(《證治準繩》,明·王肯堂著,公元1602年)

32.川楝子:酒蒸,去核,取肉,(《壽世保元》,明·龔廷賢撰,公元1615年)

33.川楝子:①一兩,用巴豆十五粒打破炒黃,去巴豆不用。②十個,用巴豆七十粒微打破、麥麩共炒黑,去麩及巴豆不用。③酒蒸,去核。④炮去核。(《景岳全書》,明·張介賓撰,公元1615年)

34.川練子:去核,炒。(《景岳全書》,明·張介賓撰,公元1615年)

35.川楝子:①去核。②炒。(《濟陰綱目》,明·武之望輯著,公元1620年)

36.川楝子:①去核炒。②麩炒。③巴豆拌炒去豆。(《醫宗必讀》,明·李中梓著,公元1637年)

37.川楝子:瓦煅存性為末。(《外科大成》,清·祁坤編著,公元1665年)

38.川楝子:一兩用巴豆廿一粒同炒,候黑色去巴豆。(《本草述》,清·劉若金著,公元1666年)

39.川楝子:川楝子十個、巴豆七十一粒,先以巴豆微打破,同川楝麩炒黑,去麩及巴豆。(《醫方集解》,清·汪昂著,公元1682年)

40.制楝實(即川楝子):①凡使楝實,須采得熬干,酒拌令透,蒸待皮軟刮去皮,取肉去核用。凡使肉不使核,使核不使肉,如使核槌碎,用漿水煮一伏時,曬干。其花落子,謂之石茱萸,不入藥用。②石茱萸亦入外科。(《修事指南》,清·張仲巖撰,公元1704年)

41.川練子:炒。(《良朋匯集》,清·孫望林輯,公元1711年)

42.川楝子:①酒拌透蒸去皮。入丸,用核槌細不用肉。入煎,用肉不用核。本地者細,以火燒存性。(《外科證治全生集》,清·王維德著,公元1740年)

43.川練子:①去皮核。②蒸去皮核焙。③鹽水泡去核。(《醫宗金鑒》,清·吳謙等編,公元1742年)

44.川楝子:去核。(《幼幼集成》,清·陳復正輯訂,公元1750年)

45.川楝子:清大生用。治疝煨用,氣痛酒蒸用肉,去皮核,搥碎,漿水浸,煮熟,去肉用。(《得配本草》,清·嚴西亭、施澹寧、洪緝庵同纂,公元1761年)

46.川楝子:有與巴豆同炒,去豆以治疝者。(《本草正義》,清·張德裕輯,公元1828年)

47.川楝子:①巴豆拌炒去巴豆。②酒煮去皮核。③酒蒸。(《類證治裁》,清·林佩琴編著,公元1839年)

48.川楝子:去核用。(《本草分經》,清·姚瀾編,公元1840年)

49.川楝子:去核炒。(《增廣驗方新編》,清·鮑相璈編,公元1846年)

50.川楝子:酒煮,待皮軟,刮去皮,取肉去核,使核槌碎。(《本草匯纂》,清·屠道和編輯,公元1863年)

51.川楝子:煨凈。(《筆花醫鏡》,清·江筆花編著,公元1871年)

52.川楝子:槌碎用。(《醫家四要》,清·程曦、江誠、雷大震同纂,公元1884年)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至县| 沁水县| 两当县| 杭锦后旗| 曲阳县| 虹口区| 牙克石市| 广昌县| 东源县| 丰原市| 宁陵县| 布尔津县| 贵州省| 云南省| 镇巴县| 城市| 石柱| 德州市| 溆浦县| 辽宁省| 玉树县| 罗城| 社旗县| 涟水县| 朝阳县| 长治市| 巴林右旗| 天全县| 五大连池市| 驻马店市| 当涂县| 岳池县| 通江县| 静安区| 庄浪县| 汝南县| 河东区| 区。| 合江县| 德惠市| 嘉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