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緒言

針灸處方學是針對某一病機或某一癥狀,研究針灸治法、穴位配伍、組方規律及其臨床應用的一門學科,是針灸的重要基礎課程之一。

兩千多年來,歷代醫家經過反復實踐、不斷總結,積累了大量的針灸處方。從歷史各個時期的發展來看,針灸處方萌芽于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于秦漢時期,積累于晉隋唐時期,發展于宋金元時期,成熟完善于明清時期。至今已有4300余首處方。

春秋戰國至東漢是針灸處方及其理論由萌芽到形成的時期。《黃帝內經》的問世,標志著針灸理論體系的形成及針灸處方的誕生,其中記載針灸處方240余首。處方多以經絡辨證為綱,循經取穴為主,提出了針灸處方的局部與遠端選配穴原則,還為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處方組成以單穴為主,多穴處方少見。注重選用五輸、原、絡等特定穴。《難經》根據五輸穴的主治性能與五行配屬,并結合臟腑五行屬性,提出“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的理論,為創立補母瀉子配穴法提供了理論依據。東漢時期著名醫家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全書在收集中藥處方314首的同時,倡導針藥并用,記載針灸處方10首,還根據陽證與陰證的不同,主張分別采用針或灸的不同方法,充分體現了他“陽證用針,陰證用灸”的規律。

晉唐時期,針灸學有很大發展,出現許多針灸專著,記載了大量針灸處方。現存最早最完整的針灸學專著《針灸甲乙經》,記載針灸處方56首,共選穴47個。晉代王叔和所著《脈經》,記載針灸處方137首,其中有45首處方多次應用了募穴和五輸穴,并且完整地敘述了俞募穴理論,提倡“五輸穴”與“俞募穴”配伍應用,還提出了針刺的補瀉方法。善于治療急證的東晉醫家葛洪編寫的《肘后備急方》,記載了許多有效的民間單方、驗方。介紹針灸處方129首,針灸治療急癥處方109首,其中99首為灸方。唐代孫思邈編撰的《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集唐以前針灸醫方之大成,轉載名醫扁鵲治卒中惡風的灸法,華佗治傷寒的針灸法,徐嗣伯的灸風眩法,甄權的治喉痹風痹的針法及醫學文獻中關于各科針灸治療的處方461首,并在處方后注明針刺的深度、留針時間及艾灸的壯數,顯示出針灸處方學已開始走向系統化。《黃帝明堂灸經》標志著兒科疾病針灸處方的出現,其載錄灸法處方48首,用穴70余個。王燾所著《外臺秘要》收錄了多種已佚著作的內容,記述針灸處方74首,其中單穴處方有52首,還全面介紹了各種灸法,對灸法在臨床上的應用作出重要貢獻。

宋金元時期是針灸配穴處方理論不斷發展和針灸處方大量積累的時期。宋代翰林醫官院編著的《太平圣惠方》,記載36首多由3~7個腧穴組成的針灸處方,并最早記述了火針處方。載錄195種疾病針灸治法的《針灸資生經》,搜集了《素問》《甲乙經》《備急千金要方》《黃帝明堂灸經》等諸家及民間散在的針灸臨床經驗,共載方387首。其配穴特點是根據病因選穴,重視壓痛點在臨床上的應用。元代杜思敬所著《針經摘英集》記載處方47首,所載處方中的每一個穴位都注明其具體針刺方法,體現了針灸處方中穴法與針法并重的原則。元代醫家羅天益師承李東垣脾胃論,所撰的《衛生寶鑒》,記載針灸醫案15則,其用穴特點以配穴處方居多,處方用穴重在補益脾胃,治療上多用中脘、氣海、足三里3穴,體現了羅氏溫補脾胃的學術思想及其處方配穴原則和規律。最為重要的是,羅氏對其大部分針灸處方方義予以明確闡述,這在針灸處方發展史上尚屬首創。《衛生寶鑒》為后世形成完整的針灸治療理、法、方、穴、術體系作出了貢獻。

明清時期出現了許多針灸專著,針灸處方的數量急劇增加,配穴理論趨于完善。各類書籍記載大量針灸處方,《針灸大全》載方248首,《針灸全生》載408首,《針灸聚英》載56首,《神灸經論》載147首,《類經圖翼》載129首,《普濟方》載180首,《醫學綱目》載261首,《針灸逢源》載310首,《針灸集成》載252首,等等。處方用穴多在3~7個。特別是《針灸大成》,總結了明代以前的針灸治療學成就,在配穴處方中,楊氏除吸取了前人同病異治、異病同治、循經取穴、十二經井穴、交經取穴等方法外,還總結了治療某些疾病的經驗配穴法。載方266首,已經具備了針灸處方的完整形式。例如:“傷寒無汗:內庭(瀉)、合谷(補)、復溜(瀉)、百勞。”體現了針灸處方組成的基本規律。這一時期的針灸處方有如下特點:首先,單穴處方顯著減少,配穴處方成為主流。這一時期的針灸處方基本上都是3個穴位以上的配穴處方,兩穴處方及單穴處方已很少見。其次,配穴理論、配穴方法極其豐富,如遠道取穴法、十二原穴夫婦相合法、擔截配穴法、八脈交會穴配穴法等。

近50年來,針灸處方有了長足的發展,廣大的針灸工作者積累了大量有效的針灸處方。以中醫專業用的本科教材《針灸學》和針灸專業用的本科教材《針灸治療學》為代表著作,對每一病證都有專一的處方。各針灸專家的專著中,也都反映了各自的處方特點。

有一個問題必須明確,即處方與處方學的關系。無論是古代的針灸處方還是藥物處方都有其共同之處,這個共同之處就是每一處方都是針對每一病或每一證而設的,即專病專方。對于古代藥物處方,后世學者抓住了每一方劑的功能,將其主治范圍擴大、延伸。有不少方劑的主治證,已遠遠超出了原來的主治證,產生了質變與升華,賦予原方劑更多新的內涵。這種質變與升華,就是處方學。如方藥學中的六味地黃丸,出自錢乙的《小兒藥證直訣》,原書主治“腎怯失音,囟門不合,神不合,目中白睛多,面色img白”。因其能滋陰補腎,后人將其主治證擴大了許多,應用于內、婦、兒、皮外諸科。石學敏院士創立的“醒腦開竅法”,原來是針對中風病而設,因其適應的病機是“竅閉神匿,神不導氣”,故石氏本人及其后學者將其主治證擴大到由多種精神因素導致的病證。總之,處方是根據某一具體的病證而設的;而處方學是根據病機而設的。前者是以證論方,每一病證隨病機的不同而遣以不同的處方,一證多方。后者是以方論證,每一處方都適應一定的病機,而每一病機都可導致多種病證,一方多證。兩者之間既有密切的關系,又有本質區別。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伽师县| 遵义市| 龙江县| 苍梧县| 阳东县| 白山市| 北票市| 库尔勒市| 昌都县| 旌德县| 两当县| 施甸县| 从江县| 扶沟县| 肃宁县| 长顺县| 肥东县| 察雅县| 新民市| 新泰市| 新竹县| 徐州市| 武汉市| 哈密市| 义马市| 芦山县| 文成县| 普格县| 侯马市| 南漳县| 武清区| 化州市| 称多县| 稷山县| 安阳县| 桓台县| 安陆市| 米易县| 舟曲县| 米脂县| 赤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