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王序

當前,全球經濟發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的價值取向對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產生了極大影響,導致人類的生活方式和社會行為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由此帶來了種種健康和社會問題。中醫藥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是世界上唯一全面、系統傳承下來的醫學。中醫學者們必須有文化自覺,要繼承中醫學的原創思維與優勢,以“治未病、辨證論治”為核心,面對各種難治病,應善于借助循證醫學、敘事醫學及醫學統計學等不同學科,多元化、多層次地設計觀察評估出共識療效,這是當今醫學的總體任務。

岐黃學者王新志教授,現任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國家區域中醫(腦病)診療中心學術帶頭人,主任醫師,國家二級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第五批、第七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導師。從醫40余載,學驗俱豐,是國內著名的中醫腦病專家。王新志教授提出的“腦病胃治”理論,具有中醫原創思維,對于腦病的診治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值得很好的總結和研究。

中醫學具有科學與人文的雙重屬性,中醫學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從文談醫,字里藏醫,字里藏義。“一肚子壞水”“心知肚明”“大腹能容”都是大家經常聽到說到的詞語,實際上大家都明白,這些話語指的是大腦所思所想、大腦很明白、思想有包容性,都是大腦的功能體現。在以上形象的比喻里面,古人可能也認識到了“腹”與“大腦”之間具有一些未知的聯系。

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氣機升降之樞紐。脾胃運化正常,后天之精充沛,臟腑氣血得養,氣機升降有序,人體狀態健康平衡。脾藏意,意指人類所具有的高級思維、意識活動,其與脾胃功能強弱有密切關系。脾升胃降,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脾胃和則清陽得升,臟腑得養,耳聰目明,思維敏捷,濁陰得出,臟腑和利,“元真通暢,人即安和”。可謂“得脾胃者得天下”“得中焦者得健康”。所以,中焦脾胃功能,對人體健康及大腦功能至關重要。

西醫學也充分認識到胃腸與大腦之間的重要關系,提出“腸神經系統、腦腸肽、腦腸軸、腦腸互動”等概念,甚至提出神經胃腸病學的理論。胃腸與大腦密不可分,中醫學“腦腸相通”學說的提出,西醫學神經胃腸病學的建立,腦腸肽以及腦腸軸的發現,更揭示了大腦與胃腸在生理上相互依賴、相互協調,病理上相互影響,在臨床辨證論治時一定要綜合分析,全面考慮,體現中醫學的整體觀念。

胃腸屬腑,以通為用。《說文解字》云:“通,達也。”《易經》云:“往來不窮謂之通……推而行之謂之通。”“通”是自然萬物正常發展的必要條件。保持腑氣暢通,是維持機體健康的重要條件。“通腑法”思想理論最早可追溯至《內經》,張仲景《傷寒論》將其應用于臨床實踐,深化于晉唐時期,金元四大家進一步發展了理論應用,完善于明清溫病學派諸家,經由現代醫家的不斷補充發展,形成了一套相對完整、系統的臨床理論體系,廣泛應用于臨床,成為臨床不可缺少的重要治療法則。簡而言之,病在大腦,治在胃腸,利在中樞,輔在四旁。

名老中醫學術傳承是利國利民的千年大計,關乎中醫藥事業的永續發展,需要一代一代學人不懈努力。《王新志教授通腑法治療腦病臨床經驗》一書,是其門人劉向哲等弟子將王新志教授數十載學術思想精華“腦病胃治”等相關研究成果整理成冊,實屬可貴。該書系統介紹了王新志教授“下法”治療腦病臨床經驗及學術思想,兼顧當前國內外與腦病相關的通腑法中西醫研究新進展、新理論、新技術,特色鮮明,具有指導性、實用性和啟發性。對于傳承弘揚名老中醫學術思想,創新發展中醫藥理論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故欣然為序,以益后學,并造福廣大患者為盼。

希望團隊的每個成員都應具有為團隊修身、為事業出力的品行,不辜負新時代、新要求,不忘初心,再接再厲,為中醫事業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中醫科學院名譽院長

img

2022年2月于北京

主站蜘蛛池模板: 利津县| 兴宁市| 巨鹿县| 延寿县| 渝中区| 日土县| 朔州市| 青州市| 清镇市| 正镶白旗| 全州县| 瓦房店市| 东方市| 仁布县| 临洮县| 天镇县| 柘荣县| 汉寿县| 太仆寺旗| 栾城县| 托克逊县| 湟中县| 德阳市| 潜山县| 石门县| 武定县| 台中县| 沛县| 都匀市| 巩留县| 扎兰屯市| 桐城市| 玉树县| 囊谦县| 环江| 峨山| 德昌县| 明星| 台东县| 增城市| 弥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