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新志教授通腑法治療腦病臨床經(jīng)驗
- 劉向哲 楊國防主編
- 1752字
- 2024-06-14 19:01:15
二、胃腸與大腦的病理關(guān)系
脾胃升降失常,氣機逆亂,樞紐不利,脾不升清,胃不降濁,神明不安;腸道腑氣不通,參與水液代謝功能失常,清濁不分,傳化失職,燥屎內(nèi)結(jié),濁氣上逆,上擾清竅,則見頭痛、中風等腦部病變。
《素問·腹中論》云:“夫陽入于陰,故病在頭與腑,乃?脹而頭疼也。”率先發(fā)現(xiàn)了“頭腑同病”,為后世研究胃腸與腦的關(guān)系奠定了理論基礎(chǔ)。《素問·通評虛實論》云:“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認識到胃腸與腦的病理聯(lián)系,為從胃腸治療腦病提供了理論基礎(chǔ)。
《素問·逆調(diào)論》中提到“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下經(jīng)》曰:“胃不和則臥不安。”胃氣不和,則可引起喘息不能平臥,或失眠而不得安臥的病證。關(guān)于“不得臥”,《素問·熱論》言:“傷寒……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luò)于目,故身熱目疼而鼻干,不得臥也。”中醫(yī)學認為,足陽明胃經(jīng)之脈從頭走足,自上而下,故經(jīng)氣上行為逆。脾胃居于中焦,脾主升而胃主降,為全身氣機升降之樞紐。若陽明胃腑升降失調(diào),胃氣上逆,氣逆迫肺,肺失肅降,故見喘息不能平臥;另外,胃腸功能失常,宿食停滯,釀為痰熱,痰熱上擾心神而出現(xiàn)失眠。《脾胃論》指出:“脾胃之虛,怠惰嗜臥。”《丹溪心法》言:“脾胃受濕,沉困無力,怠惰好臥。”指出脾胃虧虛、濕困脾胃皆可導致多寐。
《靈樞·大惑論》曰:“上氣不足,下氣有余,腸胃實而心肺虛。虛則營衛(wèi)留于下,久之不以時上,故善忘也。”由此可見善忘之證雖病位在腦,但與腸胃密切相關(guān)。
《素問·通評虛實論》說:“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認為某些頭痛,是由腸胃病變引起的。《素問·脈解論》曰:“陽明……所謂客孫脈則頭痛鼻鼽腹腫者,陽明并于上。”也認為某些頭痛源于陽明經(jīng)脈及胃腸。腸胃為腑,傳化物而不藏,實而不能滿,若腸胃有病,糟粕不下,郁積化火,上逆清竅引發(fā)頭痛。常見頭痛劇烈,頭脹面赤,及陽明實熱,口渴欲飲,腹脹,噯腐食臭,便秘,舌紅苔黃等癥。
《素問·熱論》曰:“陽明者……其血氣盛,故不知人。”《素問·厥論》云:“陽明之厥,則癲疾欲走呼……妄見而妄言。”認為癲狂的主要病因是陽明胃氣機閉塞上逆之過。《四圣心源》云:“陰升陽降,權(quán)在中氣,中氣衰敗,升降失職,金木廢其收藏,木火郁其生長,此精神所以分離而病作也。培養(yǎng)中氣,降肺胃以助金水之收藏,升肝脾以益木火之生長,則精秘而神安矣。”提出從脾胃論治神志病。
《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當大腸的傳導功能失調(diào),腑氣不通,燥屎內(nèi)結(jié)時,濁氣便會上逆,干擾清竅,出現(xiàn)頭痛面赤,甚至神昏譫語等癥。《傷寒論》有云“陽明邪熱與燥屎搏結(jié),腑氣不通,濁熱上攻,心神受擾而發(fā)神志病”,陽明胃經(jīng)不通,濁氣上攻清竅,清竅受擾而引發(fā)各種神志疾病,亦云:“汗出譫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這里的“胃”實際指“腸”,臨床中胃腸常共同作用影響于腦。腸熱腑實程度不同,所表現(xiàn)出的神志癥狀也不盡相同。如《傷寒論》“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diào)胃承氣湯”。此時,津傷燥結(jié)不甚,多以煩躁為主,臨床也可見不大便、腹脹滿等胃實之癥。“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此時津液耗傷,胃腸干燥,大便硬結(jié),濁氣上擾而見譫語。當燥熱極盛,津液枯竭,氣機閉塞而出現(xiàn)神識昏亂之象,治療則應(yīng)著重攻下燥屎,蕩滌腸腑,如“傷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fā)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發(fā)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
六腑以通為順。依據(jù)腦腸相通理論,腑氣通利則腸道菌群可維持平衡狀態(tài),若腑氣不通則濁氣自生,進而腸道菌群平衡失調(diào),百病叢生。中風病急性期患者多伴痰熱腑實兼見瘀血之證,胃腸腑氣不通,氣機升降失常。故通下法是中風病急性期治療的關(guān)鍵。
腦神失健,神明混亂,則脾胃運化紊亂,大腸傳導失職而見胃腸疾病。《癥因脈治》言:“怒則氣上,思則氣結(jié),憂愁思慮,諸氣怫郁,則氣壅大腸,而大便乃結(jié)。”精神心理因素常會導致各種胃腸疾病,如食欲不振、大便秘結(jié)等。
從西醫(yī)學角度看,心理因素通過腦腸軸影響胃腸功能致使其發(fā)病。目前越來越多的消化科醫(yī)生重視神經(jīng)心理因素對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的重要性,2002年世界胃腸病學大會制定了胃腸動力性疾病的新分類,將心因性動力病列入神經(jīng)胃腸病學的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