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本叢書概括了我從醫四十余年的臨床經驗和學術觀點,其中梳理自己求學、臨證、科研、帶教等經歷,體會良多。這些經歷對自身臨床經驗的積累、學術觀點的形成均產生了重要影響,希望能為各位同道提供參考。

我于1978年考入河南中醫學院醫療系本科,在各位恩師的殷切教誨和引領下,始入岐黃之門;后輾轉多地,求學于多位名醫大家,受各家啟迪而始曉中醫之堂奧;四十年從事一線臨床工作,從無畏、無知,漸能知常達變、圓機活法,方得些許感悟;同道相求,各抒己見,常有茅塞頓開之感;正可謂“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醫路漸行漸遠,深知一人之渺小,即使傾畢生之力,也難以洞徹中醫之大道也。今將從醫數十年之經驗和體會整理出來,或可微豐岐黃之道,惠及世人,則吾愿足矣。

迄今,我已培養90余名碩、博士研究生,這意味著是90乘“n”次的學術思考,這些都給我帶來了良多啟發。近年來,我多次受邀于各地進行學術講座,在備課過程中翻閱中醫典籍,關注當前研究動態,無形之中也使自身知識得到積累與提高;講課過程中結合臨床實踐,舉一反三,又是對知識的夯實和鞏固。老師又謂先生、教習。先生者出生在先,是為歲長而并不能說明就一定強于學生,只是更能揚清厲俗;教習者既教又習,即教學相長。由此深感“教人就是教己,輸出就是輸入”。

數十年岐黃之路,我對“讀經典、做臨床、拜名師”深有感悟,只有讀書、臨床,再讀書、再臨床、再感悟,才能從“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的學術思維境界。我的經驗除來自老師、同行、學生,還有患者,診治的患者積累到一定數量,經驗自然就出來了。從醫以來,我深感患者也是最好的老師,如對頑固性便秘的治療,患者未有其他不適,攻下恐傷及正氣,扶正怕過補壅滯,且對藥物依從性差;后患者在民間多方詢問,得知生土豆榨汁有良好通便效果,為通便“偏方”,用后便秘果然痊愈。后轉述于我,臨床每用之多有效,由此可見與患者交流、向患者學習的重要性。

近年來,隨著臨床經驗的積累,我逐漸認識到社會心理因素在疾病產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先賢云“百病皆生于氣”,情志、心理異常可導致各種疾病的產生,臨床上諸多疾病亦常伴有精神情志障礙,且更為隱匿。我總結為“百病皆生于氣、百病皆生氣”,情志病“軀體化”“隱匿化”。對情志、心理疾病的重視,使我更加重視從整體審察患者,堅持以“整體為主,局部為輔”的原則,明顯提高了臨床療效。此可能是從醫者“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治學境界。化繁為簡,返璞歸真。

在此衷心感謝恩師中國中醫科學院王永炎院士、“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張伯禮院士為本書作序。我早年有幸聽從兩位院士教導,他們醫技精湛、醫德高尚、碩望宿德,擁有大醫情懷,是我輩學習的楷模。愿兩位先生松齡長歲月,鶴語寄春秋。

每一位門人都是其老師學術思想的踐行者、享用者、拓展者和完善者。感謝我的門人及學生趙敏、劉向哲、毛崢嶸、楊海燕、王彥華、周紅霞、楊國防、路永坤、關運祥、許蒙、康紫厚、朱盼龍、趙慧娟、張艷博、彭壯、張亞男、許可可、趙俊朝、陳俊華、王小燕、汪道靜、劉彩芳、林燕杰、王孟秋、張鑫、王飛麗、吳芳芳、王燦、王博、孫永康、徐方飚、孫田燁、李明遠、崔馨月、潘媛媛、宋研博等人協助整理本叢書,為叢書的出版付出了艱辛的勞動。

洋洋灑灑,字已過千,念及于此,感觸良深。拙作雖簡,半生心血,粗鄙偏頗,恭聆指正。

img

庚子年重陽于鄭州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鹰潭市| 图木舒克市| 乌兰县| 黄梅县| 大埔区| 平罗县| 绵竹市| 红河县| 通化县| 开封县| 隆回县| 广宁县| 孙吴县| 鲜城| 千阳县| 鱼台县| 武宣县| 东辽县| 安福县| 久治县| 卫辉市| 彩票| 辉县市| 曲松县| 京山县| 霍州市| 宁强县| 淮安市| 泾阳县| 聂荣县| 如皋市| 神木县| 酉阳| 吉水县| 长泰县| 信阳市| 韩城市| 石泉县| 博兴县| 盐边县| 麦盖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