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邪氣藏府病形第四法時

本篇重點論述了邪氣傷人的原因、部位及五臟六腑被邪氣所傷呈現的病形,故篇名曰“邪氣藏府病形”。

本篇詳述了由于臟腑經絡所虛部位不同,故邪氣侵犯人體的部位也不同,從而所出現的癥狀也各異。文中強調了針刺臟腑“合穴”的重要性,指出了六腑病形的取穴法和針刺法。篇中認為診斷疾病及鑒別疾病時,應將色、脈、尺膚結合起來綜合觀察,并以小、大、緩、急、滑、澀等脈象來概括五臟病變,方能起到執簡馭繁的作用。

文中關于邪氣性質不同侵犯人體部位亦異,以及疾病的發生是由于內外因素相合所致的發病學思想,對后世中醫臨床認識疾病及研究病因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原文】

黃帝問于岐伯曰:邪氣之中人也奈何?岐伯答曰:邪氣之中人高也。黃帝曰:高下有度乎?岐伯曰:身半已上者,邪中之也;身半已下者,濕中之也。故曰:邪之中人也,無有常,中于陰則溜于府,中于陽則溜于經。

黃帝曰:陰之與陽也,異名同類,上下相會,經絡之相貫,如環無端。邪之中人,或中于陰,或中于陽,上下左右,無有恒常,其故何也?岐伯曰:諸陽之會,皆在于面。中人也方乘虛時,及新用力,若飲食汗出腠理開,而中于邪。中于面則下陽明,中于項則下太陽,中于頰則下少陽,其中于膺背兩脅亦中其經。

黃帝曰:其中于陰奈何?岐伯答曰:中于陰者,常從臂胻始。夫臂與胻,其陰皮薄,其肉淖澤[1],故俱受于風,獨傷其陰。黃帝曰:此故傷其藏乎?岐伯答曰:身之中于風也,不必動藏。故邪入于陰經,則其藏氣實,邪氣入而不能客,故還之于府。故中陽則溜于經,中陰則溜于府。

黃帝曰:邪之中人藏奈何?岐伯曰:愁憂恐懼則傷心,形寒寒飲則傷肺,以其兩寒相感,中外皆傷[2],故氣逆而上行。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于脅下,則傷肝。有所擊仆[3],若醉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有所用力舉重,若入房過度,汗出浴水,則傷腎。黃帝曰:五藏之中風奈何?岐伯曰:陰陽俱感,邪乃得往。黃帝曰:善哉。

【注釋】

[1]淖澤:柔潤之意。

[2]中外皆傷:寒飲從內傷肺,外寒從皮毛傷肺,內外合邪,皆傷于肺。中,臟腑。外,皮毛。

[3]擊仆:指受到擊打或仆倒于地。

【原文】

黃帝問于岐伯曰:首面與身形也,屬骨連筋,同血合于氣耳。天寒則裂地凌冰[1],其卒寒或手足懈惰,然而其面不衣何也?岐伯答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于目而為睛,其別氣走于耳而為聽,其宗氣上出于鼻而為臭,其濁氣出于胃,走唇舌而為味。其氣之津液皆上熏于面,而皮又厚,其肉堅,故天氣甚寒不能勝之也。

黃帝曰:邪之中人,其病形何如?岐伯曰:虛邪[2]之中身也,灑淅動形。正邪[3]之中人也微,先見于色,不知于身,若有若無,若亡若存,有形無形,莫知其情。黃帝曰:善哉。

【注釋】

[1]凌冰:指積冰。

[2]虛邪:指四時反常之風。

[3]正邪:指四時正常之風。

【原文】

黃帝問于岐伯曰:余聞之,見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脈,知其病,命曰神;問其病,知其處,命曰工。余愿聞見而知之,按而得之,問而極之,為之奈何?岐伯答曰:夫色脈與尺之相應也,如桴鼓影響之相應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葉之出候也,故根死則葉枯矣。色脈形肉不得相失也,故知一則為工,知二則為神,知三則神且明矣。

黃帝曰:愿卒聞之。岐伯答曰:色青者,其脈弦也;赤者,其脈鉤也;黃者,其脈代也;白者,其脈毛;黑者,其脈石。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其相勝之脈,則死矣;得其相生之脈,則病已矣。黃帝問于岐伯曰:五藏之所生,變化之病形何如?岐伯答曰:先定其五色五脈之應,其病乃可別也。黃帝曰:色脈已定,別之奈何?岐伯曰:調其脈之緩、急、小、大、滑、澀,而病變定矣。

黃帝曰:調之奈何?岐伯答曰:脈急者,尺之皮膚亦急;脈緩者,尺之皮膚亦緩;脈小者,尺之皮膚亦減而少氣;脈大者,尺之皮膚亦賁[1]而起;脈滑者,尺之皮膚亦滑;脈澀者,尺之皮膚亦澀。凡此變者,有微有甚。故善調尺者,不待于寸,善調脈者,不待于色,能參合而行之者,可以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為下工,下工十全六。

【注釋】

[1]賁(fèn):高起之意。

【原文】

黃帝曰:請問脈之緩、急、小、大、滑、澀之病形何如?岐伯曰:臣請言五藏之病變也。心脈急甚者為瘛疭[1];微急為心痛引背,食不下。緩甚為狂笑;微緩為伏梁[2],在心下,上下行,時唾血。大甚為喉吤[3];微大為心痹引背,善淚出。小甚為善噦,微小為消癉;滑甚為善渴;微滑為心疝引臍,小腹鳴。澀甚為喑;微澀為血溢,維厥[4],耳鳴,顛疾。

【注釋】

[1]瘛疭:手足抽搐之意。

[2]伏梁:腹部包塊,突起大如臂,如伏在心下至臍的橫梁。

[3]喉吤:喉中如有物阻塞。

[4]維厥:維,指四維,此指四肢。維厥,即四肢厥逆。

【原文】

肺脈急甚為癲疾;微急為肺寒熱,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若鼻息肉不通。緩甚為多汗;微緩為痿瘺,偏風[1],頭以下汗出不可止。大甚為脛腫;微大為肺痹引胸背,起惡日光。小甚為泄,微小為消癉。滑甚為息賁[2]上氣,微滑為上下出血。澀甚為嘔血;微澀為鼠瘺,在頸支腋之間,下不勝其上,其應善酸矣。

【注釋】

[1]偏風:偏,《太素》卷十五及《千金》卷十七第一均作“漏”,疑形近而誤,應據改。

[2]息賁:喘急之意,肺之積聚所致。

【原文】

肝脈急甚者為惡言;微急為肥氣[1],在脅下若覆杯。緩甚為善嘔,微緩為水瘕痹[2]也。大甚為內癰,善嘔衄;微大為肝痹[3]陰縮,咳引小腹。小甚為多飲,微小為消癉。滑甚為[4],微滑為遺溺。澀甚為溢飲,微澀為瘈攣筋痹[5]

【注釋】

[1]肥氣:為左脅下有腫塊突起,狀如覆杯,日久則咳嗽喘逆。

[2]水瘕痹:為水積胸下,結聚成形而痹阻不通,小便不利。

[3]肝痹:為肝氣郁于內所致夜臥則驚,多飲,小便數,腹部脹大的病證。

[4]疝:為七疝之一,癥見陰囊腫大。

[5]筋痹:為痹證之一,多發于春季。

【原文】

脾脈急甚為瘛疭;微急為膈中[1],食飲入而還出,后沃沫。緩甚為痿厥[2];微緩為風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無病。大甚為擊仆;微大為疝氣[3],腹里大膿血,在腸胃之外。小甚為寒熱,微小為消癉。滑甚為[4],微滑為蟲毒蛕蝎[5]腹熱。澀甚為腸;微澀為內[6],多下膿血。

【注釋】

[1]膈中:為肝邪乘脾,脾失健運所致,食入反出為其主證。

[2]痿厥:指四肢痿弱甚至不能隨意運動之痿證。

[3]疝氣:應為“痞氣”。《難經·五十六難》云:“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可從。

[4]癃:為陰囊腫大而小便不通的病證。

[5]蟲毒蛕(huí)蝎:指腸道寄生蟲。蛕與蚘、蛔同,即蛔蟲。蝎為木蟲、蠹蟲。

[6]內:指腸內潰破,下利膿血的病證。

【原文】

腎脈急甚為骨癲疾[1];微急為沉厥[2]奔豚[3],足不收,不得前后。緩甚為折脊;微緩為洞[4],洞者,食不化,下嗌[5][6]出。大甚為陰痿;微大為石水[7],起臍以下至小腹腄腄然[8],上至胃脘,死不治。小甚為洞泄,微小為消癉。滑甚為癃;微滑為骨痿,坐不能起,起則目無所見。澀甚為大癰,微澀為不月[9]沉痔[10]

【注釋】

[1]骨癲疾:指病邪深在骨的癲證。有汗出煩悶、嘔吐涎沫等癥狀。

[2]沉厥:為下肢沉重厥冷之證。楊上善云:“微急者,腎冷發沉厥之病,足腳沉重逆冷不收。”

[3]奔豚:為腎之積。發自少腹,上至心下,狀如豚奔,或上或下,疼痛難忍。

[4]洞:《說文》:“洞,疾流也。”指較急重的泄瀉。

[5]嗌(yì):原指咽喉,此應為消化道。

[6]還:返回之意。如張介賓注:“還,復也。”

[7]石水:水腫病的一種,由陰盛陽衰、水氣內聚所致。見水腫、腹滿、脈沉等癥狀。

[8]腄(chuì)腄然:腹大脹滿之貌。

[9]不月:為月經閉止之意。

[10]沉痔:經久不愈之痔。

【原文】

黃帝曰:病之六變[1]者,刺之奈何?岐伯答曰:諸急者多寒;緩者多熱;大者多氣少血;小者血氣皆少;滑者陽氣盛,微有熱;澀者多血少氣,微有寒。是故刺急者,深內[2]而久留之。刺緩者,淺內而疾發針,以去其熱。刺大者,微瀉其氣,無出其血。刺滑者,疾發針而淺內之,以瀉其陽氣而去其熱。刺澀者,必中其脈,隨其逆順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發針,疾按其痏[3],無令其血出,以和其脈。諸小者,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藥[4]也。

【注釋】

[1]六變:急、緩、大、小、滑、澀六種脈象,代表內臟的六種病變。

[2]內:同“納”。在此做刺入解。

[3]痏(wěi):針孔。

[4]甘藥:指具有健脾和胃的甘溫之藥。

【原文】

黃帝曰:余聞五藏六府之氣,滎輸所入為合,令何道從入,入安連過,愿聞其故。岐伯答曰:此陽脈之別入于內,屬于府者也。黃帝曰:滎輸與合,各有名乎?岐伯答曰:滎輸治外經,合治內府。黃帝曰:治內府奈何?岐伯曰:取之于合。黃帝曰:合各有名乎?岐伯答曰:胃合于三里,大腸合入于巨虛上廉,小腸合入于巨虛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陽,膀胱合入于委中央[1],膽合入于陽陵泉。

黃帝曰:取之奈何?岐伯答曰:取之三里者,低跗;取之巨虛者,舉足;取之委陽者,屈伸而索之;委中者,屈而取之;陽陵泉者,正豎膝予之齊下至委陽[2]之陽取之;取諸外經者,揄申而從之[3]

【注釋】

[1]央:據《太素》卷十一《府病合輸》當刪,則與下文合。

[2]委陽:此為委中之誤。

[3]揄申而從之:《類經》注:“揄,引也;申,明也。”意為應做出明確判斷,方可從而治之。

【原文】

黃帝曰:愿聞六府之病。岐伯答曰:面熱者足陽明病,魚絡血[1]者手陽明病,兩跗之上脈豎陷[2]者足陽明病,此胃脈也。

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3],冬日重感于寒即泄,當臍而痛,不能久立,與胃同候,取巨虛上廉。

胃病者,腹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食飲不下,取之三里也。

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之后,當耳前熱,若寒甚,若獨肩上熱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間熱,若脈陷者,此其候也,手太陽病也,取之巨虛下廉。

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留即為脹,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大絡在太陽少陽之間,亦見于脈,取委陽。

膀胱病者,小腹偏腫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熱,若脈陷,及足小指外廉及脛踝后皆熱,若脈陷,取委中央。

膽病者,善太息[4],口苦,嘔宿汁,心下澹澹[5],恐人將捕之,嗌中吤吤[6]然,數唾,在足少陽之本末,亦視其脈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熱者取陽陵泉。

黃帝曰:刺之有道乎?岐伯答曰:刺此者,必中氣穴[7],無中肉節[8],中氣穴則針游于巷[9],中肉節即皮膚痛。補瀉反則病益篤。中筋則筋緩,邪氣不出,與其真相搏,亂而不去,反還內著[10]。用針不審,以順為逆也。

【注釋】

[1]魚絡血:指掌上魚際部血絡郁滯不通,或有斑點。

[2]豎陷:“豎”乃“堅”字之誤,堅即堅實之意,陷乃虛弱之意。

[3]濯(zhuó)濯:水在腸間流動的聲音。

[4]太息:為深長呼吸之意。

[5]澹:《說文解字》:“澹,水搖也。”

[6]吤吤:喉中有異物感。

[7]氣穴:泛指全身所有的腧穴。

[8]肉節:肌肉骨節相連之處。

[9]針游于巷:巷乃街巷,此指經脈的通路;游乃游行,此指經脈之氣流動。全句為針刺時,沿著經脈循行的通路上有酸、麻、脹、重的感覺。

[10]反還內著:邪氣未去,反與真氣在內相搏。

主站蜘蛛池模板: 璧山县| 钟祥市| 电白县| 砀山县| 泽库县| 建湖县| 开阳县| 通渭县| 洪湖市| 微山县| 台江县| 汨罗市| 麻城市| 罗山县| 龙里县| 会宁县| 昭苏县| 石阡县| 清水县| 新津县| 建宁县| 浮山县| 桂平市| 天长市| 福泉市| 砚山县| 呼伦贝尔市| 丽江市| 沛县| 乌兰浩特市| 汕头市| 宾川县| 思南县| 汉阴县| 岳阳市| 石泉县| 沈阳市| 天镇县| 新晃| 麻江县| 突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