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管癌本草
- 馬純政等主編
- 2字
- 2024-06-14 18:08:37
上篇
第一章 抗食管癌中藥研究的歷史概況
膈之名,首見于《黃帝內經》,自唐代以后,噎膈并稱,而后本草著作中開始出現記載有治療噎膈作用的中藥。如唐代《食療本草》言:“淡竹茹,主噎膈,鼻衄。”宋代《證類本草》曰:“淡竹茹主噎膈,鼻衄。”元代《湯液本草》曰:“《金匱玉函》治五噎膈氣煩悶,吐逆不下食,蘆根五兩,銼,水三盞,煮一盞,去渣,服無時。”至明清時期,記載治療噎膈中藥的古籍數目增加,其中包括中藥類著作與一些綜合性醫(yī)書。明代共涉及著作23部,記載治療噎膈的中藥55味。《本草綱目》第三卷中有一節(jié)名為“噎膈”,是對治療噎膈中藥的第一次大總結,之后更是將能治療噎膈的專藥單獨列出,如第七卷中“百草霜,主治……黃疸,瘧痢,噎膈,咽喉口舌一切諸瘡”。清代記載治療噎膈的中藥著作和中藥數目進一步增多,共涉及46本著作、95味中藥。如《本草從新》曰:“砂仁,治……噎膈嘔吐。”“草豆蔻,治……噎膈反胃。”“良姜,治……噎膈冷癖。”《本草綱目拾遺》曰:“辣茄,食物宜忌云:……治嘔逆,療噎膈。”“羊哀,解百草藥毒,治噎膈翻胃。”現將歷代載有治療噎膈中藥的古籍列表如下(表1)。
表1 我國歷代記載治療噎膈中藥的古籍

續(xù) 表

續(xù) 表

續(xù) 表

續(xù) 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