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江門中醫藥文化發展概況和基本特色

關于醫藥的起源,在遠古傳說和古籍記載中,就有許多圣人前賢醫藥發明的記載。如《淮南子·修務訓》和《通鑒外記》提出,由于“圣人出”才有“醫方興”和“醫道立”;《帝王世紀》載伏羲“嘗味百藥而制九針,以拯夭枉焉”;《路史》也有伏羲“嘗草制砭,以治民疾”的載述。有關醫藥文化的記載更是不絕于史,可追溯到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即《素問》《靈樞》)及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乃至后來的《神農本草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種類繁多、各放異彩的各類中醫藥典籍。

嶺南,在傳統公眾認知上是指越城、大庚、騎田、都龐、萌潔五嶺以南的地區。包括江門地區在內的這一區域,地理和人文環境十分富有特色,是我國地域文化中的重要分支。嶺南醫學一詞,早在20世紀50年代已經出現,當時還只局限于專指嶺南地方醫藥史料。1986年鄧鐵濤、靳士英在廣東醫史分會成立大會上做《略談嶺南醫學之特點》報告,其中提出:“由于五嶺橫亙于湘贛與粵桂之間,形成一個特殊地理環境,不僅氣候、風土人情與中原有異,人的體質、疾病亦不盡相同,遂逐漸形成了研究嶺南地區多發疾病為主要對象的嶺南醫學。”

廣東是嶺南地區的核心地域,近代以來社會經濟和科技文化發展均走在地區的前列,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疾病譜發生明顯的變化,人們的各類慢性病也日益突出。中醫藥作為一種防治結合的醫學體系,在具有濃厚中醫藥文化氛圍的嶺南地區廣受群眾推崇。因此,在江門地區,傳統中醫藥也以獨特的作用深得人們信賴,一直呈現生機勃勃的局面。

據考證,中醫藥學是從中原傳入嶺南的,在當地吸取民間醫藥精華,經過千年的淘洗與發展,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地方醫藥文化。早在晉唐時期,嶺南的中醫學就表現出了獨有的特色,且成果突出。例如對當時流行的腳弱病(即腳氣病、維生素B缺乏癥)的研究。據記載,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卷七·論風毒狀》曰:“考諸經方,往往有腳弱之論,而古人少有此疾。自永嘉南渡,衣纓仕人,多有遭者。嶺表江東,有支法存、仰道人等,并留意經方,偏善斯術;晉朝仕望,多獲全濟,莫不由此二公。”可見嶺南醫學善于創新。另外,從《備急千金要方》《外臺秘要》《肘后備急方》等書中,還可見葛洪、支法存等對蠱毒、沙虱熱(即恙蟲病)、茫疾、絲蟲病、姜片蟲病等傳染病有不少治療方藥。這些成就不是由中原帶來,而是吸取多地民間醫藥精華,加以總結得之。晉代中原移民帶來的先進醫術與嶺南地區醫藥相結合;宋代以后長江流域的醫藥學術帶入嶺南,又促進嶺南醫藥學的發展;加上自身的成就,嶺南醫藥學成為有濃郁嶺南特色的醫藥學派。

至清代,嶺南醫學挾其嶺南特色已達相當高的水平。作為嶺南大地上不可或缺的一隅,江門地區在中醫藥文化的孕育和發展上與嶺南中醫藥相統一,且有著自己的步調節奏和特點。在江門,中醫藥文化更是滲入了人們的骨髓之中。

作為廣東最早向海外移民的地區之一,江門地區有著“中國第一僑鄉”的美譽。得益于生長在具有濃厚中醫藥文化氣息的江門,江門華僑在遠洋時有著自己的習俗和保健理念,并伴隨著他們的腳步遠播重洋。百多年前,江門華僑漂洋過海,在大洋彼岸不忘懸壺濟世,弘揚中醫,并在當地疫病流行期間善用中醫藥,救人無數。自形成圩集以來,江門群眾防病治病大多依靠中醫中藥。中醫在早期均為個人執業或在藥店坐堂。1888年,就開始有商人捐資在太平路開設明善堂診所,成立董事會,聘請中醫坐堂,贈醫施藥。清光緒十九年(1893)編纂的《新寧縣志》載曰:“近年藉外洋之資,宣講堂,育嬰堂,贈醫院,方便所,義莊,諸善舉所在多有。”光緒年間,外洋人士及本地鄉紳集資捐贈,建立了諸多方便醫所及慈善性質的機構,贈醫施藥,有些聘醫生坐堂診病。

明清時期,以馮了性為代表的江門人學有所成,傳承中醫藥事業,用心經營,因此而誕生了許多頗具口碑的藥鋪及獨具特色的藥品秘方。“馮了性”及眾多醫藥字號享譽至今。

即使是在社會動蕩、戰火紛飛的年代,江門中醫藥人依舊初心不改,興醫館、育人才。1938年,江門組成抗日國醫救護團,開展救護工作。次年,日軍在北街豬頭山登陸直撲江門市區時,李鳳墀醫生在救濟受傷百姓時遭日軍開槍掃射,英勇犧牲。民國時期,肆虐的鼠疫在江門大流行,患者死亡不計其數。中藥普濟消毒飲在救疫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隨著社會局面日趨穩定和經濟日益發展,各外鄉人、海外邑僑人士陸續回鄉籌建民間醫療組織,聘請中醫坐診,民辦醫療機構初具規模。新中國成立初期,響應毛澤東主席“必須很好團結中醫,提高技術,搞好中醫工作,發揮中醫力量”的指示精神,各市縣中醫院及中醫研究委員會紛紛成立,江門地區中醫藥機構建設取得很大進步。

醫學技術的基本規律是一致的,但其實際應用必須考慮到個體的特點,注意地理環境、氣候與人的體質對疾病和醫藥的影響。基于此,中醫學提出了“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原則。唐代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言“凡用藥皆隨土地所宜。江南嶺表,其地暑濕,其人肌膚薄脆,腠理開泄,用藥輕省;關中、河北,土地剛燥,其人皮膚堅硬,腠理閉塞,用藥重復”,即是具體的例子。江門地區的氣候、地理環境和疾病譜也具有特殊性,藥材資源相對豐富。研究地方醫藥學,其意義同樣是相當深遠的。正如國醫大師鄧鐵濤所言:“每一個地區中醫藥特點的形成,必然是對傳統醫學理論的繼承性與實際運用的創造性相結合的結果。小的突破,至少豐富了中醫臨床的風格,增加了地方性的應用經驗;大的突破,有可能形成新學說,帶來整體性的變革。”

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江門誕生了不少名中醫,如廣東四大名醫之一的陳伯壇,南京中央國醫館名譽理事、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教師盧朋著,首屆國醫大師、被譽為廣東人“寶貝”的鄧鐵濤,嶺南中醫傷寒四大家之一的易巨蓀等中醫大家。

中醫藥在與瘟疫的斗爭和防治中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瘟疫自遠古以來便是危害人類生存的重要災害之一,據江門大事記記載,光緒三十年(1904)正月,外海鄉流行腺鼠疫,至同年十月,死二百余人。有的患者服食中藥金汁和普濟消毒飲得以痊愈。民國五年(1916)4月上旬,外海鄉流行鼠疫,歷時5個月。多數患者服中藥普濟消毒飲獲救,死亡較少。

縱觀江門地區的瘟疫事件,有兩味中藥方劑特別被提及,一味是中藥金汁,另一味則是普濟消毒飲。其中,晉代葛洪所著《肘后備急方》有言“絞糞汁,飲數合至一二升,謂之黃龍湯,陳久者佳”,開金汁治療疾病之先河。溫病學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清代著名醫學家葉天士針對疫毒疹治療的一味方劑里也使用了金汁。何謂“金汁”?《本草求新》的解釋:“一名糞清。主治同人中黃。用棕皮棉紙,上鋪黃土,淋糞濾汁,入新甕,碗覆,埋土中一年。清若泉水,全無穢氣,勝于人中黃,年久彌佳。”用現代語言解釋,金汁即是一種通過對糞便進行溶解過濾得到的藥物。其性苦味寒,無毒,入心、胃、三焦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斑的作用,可治天行瘟疾、陽明燥渴、溫病發熱等癥。古代的瘟疫也稱為“疫毒”,中藥金汁的解毒功效可能是其對瘟疫能起到防治作用的主要原因。

另一味中藥方劑普濟消毒飲是金元四大家之一、補土派大家李東垣所創,出自《東垣試效方》。當時流行瘟疫,書中記載:“泰和二年,先師以進納監濟源稅,時四月,民多疫癘,初覺憎寒體重,次傳頭面腫盛,目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俗云‘大頭天行’,親戚不相訪問,如染之,多不救。”張縣承之侄亦同患此病,求診于東垣先生,遂有此方。隨后被推廣于民間,救治了無數人。普濟消毒飲具清熱解毒、疏風散邪之功效。清代吳謙等編著的醫學巨著《醫宗金鑒》將其列在《幼科雜病心法要訣·瘟疫門》中,指出:“瘟疫一證,乃天地之厲氣流行,沿門闔戶,無論老少強弱,觸之者即病。蓋邪氣自口鼻而入,故傳染之速,迅如風火。但毒有在表、在里、在陰、在陽之分,其或發,或攻,或清,當因春風、夏熱、秋涼、冬寒之四時各異,隨人虛實,量乎輕重以施治也。”書中方歌曰:“天行厲氣瘟疫病,為病挨門合境同,皆由邪自口鼻入,故此傳染迅如風。當分表里陰陽毒,因時取治審重輕,古法皆以攻為急,荊防普濟救苦攻。”可見普濟消毒飲在瘟疫方面的治療之功。

江門名醫眾多,加上獨特的地理環境、商業因素,催生了許多人們耳熟能詳的知名藥品。風行世界各國的跌打止痛藥黃道益活絡油,是江門臺山人黃道益在1968年研制的,專治跌打腫痛、腰酸背痛、舒筋活絡;止咳寶片,原名“劉得之救命止咳寶”,是臺山企業特一藥業(原“臺城制藥”)的核心產品,其秘方入選第一批嶺南中藥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王老吉涼茶由鶴山桃源鎮錢塘人王澤邦創制,成為中國涼茶類飲品銷量前列產品;蜜煉川貝枇杷膏具有清熱潤肺、止咳平喘、理氣化痰之功效,其品牌由開平人潘百世、潘應世兄弟共同創立;新會陳皮,具有理氣降逆、調中開胃、燥濕化痰之功,2006年獲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因其獨特的臨床療效被納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八版)》中,作為治療用藥之一;恩平簕菜,具有酥脆、甘涼、爽口的獨特風味,含有解毒之功效。

img

圖1-5 “臺山人的《本草綱目》”——《百峰山草藥》

在江門中醫藥本土著作中,《百峰山草藥》的編著在當時頗具影響。該書被譽為“臺山人的《本草綱目》”,是一本由十幾位基層醫務人員以親歷實踐、廣收博采得來的第一手原始資料為基礎編寫而成的本土中草藥集大成之作,1970年由當時的四九衛生院出版(圖1-5)。這本書記載了本土中草藥317種,防治單方、驗方536條。各種藥以本地藥名為主,并列有各地區別名,科屬形態、生長環境和特點,采集加工,性味功能,用途用量(并附有人畜用藥量)。每個藥名都有配圖,圖文并茂。藥物編排以藥性功能分類。處方分為預防、傳染病、急救治療等,中西癥狀配合,按人體內各系統分類排列。書中所列病癥均為城鄉常見病、多發病、普遍存在的病癥。還編有草藥性賦、常用合劑方訣、采藥須知歌訣、毒藥性歌訣等,便于記憶。《百峰山草藥》由當時著名的骨科中醫師林鴻桓主持編寫。如今林醫生已過世,其子林銳民也是一名骨科中醫師。據林銳民醫生回憶,父輩當年為了響應國家號召,把衛生院開展中草藥防治疾病情況作初步總結,并將部分中草藥和經過臨床實踐有一定療效的處方匯編成集,便決定編寫這樣一本實用的中草藥書。當時領導非常重視,組織了全院醫務人員的力量,每天分批上山采摘草藥,另一隊人員走遍鄉間尋訪藥方。其中的插圖是調動全鎮的中小學美術老師和美術愛好者手工繪制而成。一邊采藥,一邊編寫,一邊繪圖,真是一幅熱火朝天的畫面!用了大概半年的時間,終于完成了這本被譽為“臺山人的《本草綱目》”的《百峰山草藥》編寫工作。這本書當時影響非常大,全縣醫務人員、赤腳醫生、工人農民、干部職工、老師學生幾乎人手一本,甚至遠銷海外,受到華僑的歡迎。時間雖然過去了50余年,但《百峰山草藥》對本地中藥物種分析和進一步推廣人工種植,對本地特有的常見疾病進行病理研究與分析,對民間的食療、居民的日常保健推廣仍有著重要的意義。

中醫藥的蓬勃發展,無形中也促進了江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目前,江門已有不少與中醫藥相關且與人們健康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蓬江余氏針刺三法針灸理法體系,是以江門市名中醫余伯亮為代表的一脈經數代傳承、完善的針灸學術經驗與實踐體系,已被列為蓬江區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臺山馬氏中醫推拿按摩歷代相傳,其傳承人熟練掌握各種按摩手法治療脊柱方面的疾病,至今已成為江門中醫藥界乃至嶺南地區知名治療手法。

醫家代表的不僅是一種醫療技術,也是一種文化哲學。傳統武術有“拳起于易,理成于醫”之說。武術習練時的易學思想也深刻反映了中醫哲學智慧,兩者的交融日益加快,“武醫兼修”也被武術流派所提倡。在此基礎上,武術與中醫藥的關系日趨密切。江門武術在中國傳統武術文化中獨樹一幟,多方融匯海內外武術文化,既博采眾長又獨具僑鄉特色,蔡李佛拳、詠春拳、太虛拳等地方拳種享譽海內外。中國傳統的運動養生術是傳統武術結合中醫陰陽五行學說、經絡學說,強調從整體觀出發,注重人體的內外兼修,通過武術調通經絡、流暢氣血、協調陰陽,從而達到提高機體健康水平的功效。

作為一種文化思想,中醫藥飲食養生保健理念已深入江門人心中。烹飪技術與醫療保健有密切的聯系,在幾千年前便有“醫食同源”和“藥膳同功”的說法,人們利用食物原料的藥用價值,做成各種美味佳肴,達到對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以蒸、煮、煲為主要烹飪方式的江門菜肴口味清淡,多數葷品菜肴配以陳皮調味,獨具特色。健康養生的生活方式還體現于當地人的飲茶習慣。涼茶是江門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具有除濕祛熱、清肺潤燥的功效,經過具有中醫藥知識的人士長期實踐,各種各樣的涼茶不論盛暑隆冬,四季皆可服。

在綿延燦爛的歷史長河中,江門中醫藥文化始終與華僑文化、武術文化、海絲文化、飲食文化等元素融合,各種文化與中醫藥相互交融、相互影響,造就了今日超越時間和空間界限的絢麗多彩的江門中醫藥文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汉源县| 来凤县| 赫章县| 锦屏县| 巴彦县| 沈丘县| 江达县| 唐海县| 香河县| 开原市| 山东省| 九龙县| 新巴尔虎左旗| 奈曼旗| 二手房| 凤庆县| 徐闻县| 前郭尔| 通渭县| 台前县| 成安县| 胶州市| 莎车县| 秀山| 鹿邑县| 邯郸县| 南城县| 轮台县| 监利县| 阿城市| 黎川县| 齐河县| 开化县| 威远县| 白山市| 尤溪县| 明光市| 望江县| 金山区| 西乡县| 南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