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艾灸:癌癥患者新生命周期守護者作者名: 黃金昶 張巧麗主編本章字數: 1164字更新時間: 2024-06-12 18:00:43
五、艾灸技巧
近代針灸書指出,熱證、實證不可灸,此言差矣。《靈樞·背腧》指出:“氣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瀉之,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艾灸不僅可以大補元氣,也可以瀉其火熱,完全可以通過掌握艾灸時間長短、穴位順序的變化,把握補瀉。
首先,艾灸時要掌握好量。比如,對于陽證、實證、熱證者,艾灸時間可短一些,陰證、虛證、寒證者則艾灸時間要長一些;作為養生保健時,艾灸時間可以短一些,但治療疾病時,艾灸時間就要長一些。《醫宗金鑒》說:“凡灸諸病,必火足氣到,始能求愈。”艾灸的強度(灸量)不夠,患者稍微感覺有點熱就將艾條提起來,艾灸的熱度無法透入穴位內,就達不到應有的療效。
其次,艾灸時還要講究先后順序。對于施灸的順序,古人對此是有明確要求的,《備急千金要方》講:“凡灸當先陽后陰,先上后下。”故在臨床中一般先灸上部,再灸下部,先灸背部,再灸腹部,先灸左部,再灸右部,但根據個人情況,也可不用過于拘泥。比如艾灸升白時,會要求患者先灸中脘、氣海、關元,次灸身柱、膏肓,順序不能錯。因為我們很早就認識到,白細胞的生成與衛氣關系密切,《靈樞·本藏》云:“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總結其作用有三:其一,護衛肌表,抗御外邪入侵;其二,司汗孔的開合,調節體溫;其三,溫煦臟腑肌肉,潤澤皮毛。所以升提白細胞就要化生衛氣。“衛氣根源于下焦,化生于中焦,宣散于上焦”,與腎、脾、肺、三焦關系密切。腫瘤患者發病日久,元氣耗傷,需加強溫補腎陽之力。故艾灸先灸氣海、關元,溫補腎陽,化生衛陽,《古法新解會元針灸學》言:“由氣海而化元陽之氣,出關元,化衛氣,屬下焦,營衛宗三焦氣互相貫溢,統先天腎氣、后天衛氣交會之所。”身柱位于兩肺俞之間,位處督脈,與肺氣聯系密切,艾灸身柱能激發督脈陽氣,溫補肺氣,肺氣充足可將衛氣有力地宣散。《素問·痹論》云“衛氣……熏于肓膜”,故要將肓膜中的衛氣宣散開,就要艾灸膏肓穴。因此,艾灸的順序就是衛氣化生和循行的順序,這些就是我們升白的“訣竅”。
另外,灸之要,氣至而有效。很多人在艾灸的時候,都會感知到一種“氣”的變化,這種感覺就是灸感,類似針灸時我們常說的“得氣”。常見的像透熱,熱量從艾灸部位的皮膚表面直接向深部組織穿透,甚至直達胸腹腔臟器,如灸中脘時,能感覺整個胃部暖暖的;擴熱,熱量以艾灸部位為中心向周圍擴散,如灸關元時,能感覺熱量不僅往里走,還會向腰兩側擴散;傳熱,熱量向遠部傳導,如灸八髎穴時,熱量一直傳到大腿根,甚至到腳底。像這樣艾灸熱力直達體內,甚至涌向其他部位,或是別的一些特殊感覺,我們一般推薦患者自己做,比較能把握這個尺度,自己也能體會到其中的感覺,當然有時候患者體力不行,無法堅持那么長時間,家屬可以幫忙艾灸,但艾灸的療效可能就會打一些折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