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賀普仁針道擷英
  • 賀書元等主編
  • 1533字
  • 2024-06-12 18:39:53

四、論“病多氣滯”,“滯”在經絡

賀老根據五六十年的針灸臨床經驗總結出“病多氣滯”。“氣”是指人體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而“滯”的部位在經絡。《靈樞·海論》曰:“夫十二經脈者,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經絡體系是由經脈、絡脈、經筋、皮部四部分組成。經脈是主干,分為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十二經脈是氣血運行的必經通道,與任督二脈,合稱為十四正經;奇經八脈類似于鄱陽湖、洞庭湖等大型湖泊,與五臟六腑沒有直接聯系,也沒有表里關系,以備不時之需。十二經別是從十二經脈中別出的經脈。它們分別起自四肢,循行于人體臟腑深部,上出于頭項淺部。十二經別的作用是加強互為表里的經脈之間的聯絡,補充正經的不足。絡脈是經脈的分支,有別絡、浮絡和孫絡之分。別絡是較大的和主要的絡脈,十二經與督脈、任脈各有一支別絡,再加上脾之大絡,合稱為“十五別絡”。別絡可加強互為表里兩經之間的體表聯系。浮絡是循行于人體淺表部位,浮現在外的絡脈。孫絡是細小的絡脈。連屬部,包括經筋和皮部,是十二經脈與筋肉和體表的連屬部分,其主要作用是輸布氣血以濡養全身。古代醫學家已有通過觀察絡脈診查疾病的先例。

有關經絡的最早記載可見于湖南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其中的《陰陽十一脈灸經》《足臂十一脈灸經》記載了全身經脈在體表的循行。學術界把這一時期稱為經絡理論的雛形期。那經絡腧穴是怎么發現的呢?目前有一種說法是道家的返觀內視法。而賀老認為經絡腧穴是古代醫家及勞動人民在臨床實踐活動中總結提煉而來,假借“黃帝”“扁鵲”之名著書立說,以傳后世。

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臟腑、經絡以及其與自然界的聯系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比如六淫、七情等刺激機體,會產生相應的變化,包括神經、血管、體液、內分泌等一系列身體反應。病邪入侵、情志失調、飲食不節等均會影響人體臟腑、經絡功能的正常運行,開始多為功能性失調,即“氣滯”。氣滯即氣機升降出入失常,包括氣郁、氣滯、氣陷、氣閉,甚至包括氣虛的表現。古代醫家對氣滯的理解也是一個不斷探索總結的過程。氣滯的部位為五臟六腑對應的經絡腧穴。腧穴最初多為《靈樞·經筋》“以痛為腧”、《備急千金要方》的阿是穴,即只將病痛的局部作為針灸的施術部位,沒有固定的部位、名稱,也無對應的經絡;后來隨著醫療經驗的積累,才有了單個的穴名記載,如扁鵲治虢太子尸厥取“三陽五會”,馬王堆漢墓帛書中“陽上于環二寸而益為一久(灸)”,《五十二病方》中“久(灸)足中指”“久(灸)左”等,其所指的都是針灸施術的部位。這說明在這一時期已形成了穴的概念,而后又經過長期大量的醫療實踐,人們對腧穴的部位特點和治療范圍的認識更加深入,確定了位置,明確了主治,賦予了名稱,又進行了十四正經的系統分類。我國最早的經典醫籍《黃帝內經》,便談及了腧穴的部位、名稱、分經、主治等內容,從而為腧穴學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其后的《難經》又提出了八會穴,并對俞募穴、原穴、五輸穴均有所闡發,總結了365個穴位。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之氣輸注于體表的部位,腧穴多在人體分肉腠理之間或關節、骨骼連接的縫隙之間,即穴位多在筋邊、骨邊、縫邊。

人體經絡之氣由細微到充盛猶如自然界的水流,由小泉眼匯聚形成小溪,小溪匯合成小河,最終匯聚成江河湖海,而水流在循環往復的過程中,必然會受到各種阻隔。賀普仁教授認為給人治病猶如種莊稼,既要有陽光還要營養充足,關鍵還在于富含營養的水流能滋潤到每一棵莊稼,如果水不能灌溉莊稼,我們就得疏通溝渠。因此,賀老認為中醫是一門生命認知科學。在《黃帝內經》《針灸甲乙經》《難經》《傷寒論》等古籍及歷代針灸大家的基礎上,賀老結合數十年的臨床經驗,總結提煉出“病多氣滯,滯在經絡”,創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針灸臨床理論體系——“病多氣滯,法用三通”。

主站蜘蛛池模板: 额尔古纳市| 株洲市| 衡水市| 砀山县| 清涧县| 马尔康县| 怀远县| 香格里拉县| 景宁| 永定县| 辽源市| 改则县| 和平区| 昆明市| 扶绥县| 荔浦县| 友谊县| 晋宁县| 灵山县| 商都县| 内江市| 南皮县| 平顶山市| 融水| 西林县| 永和县| 塔城市| 南川市| 图木舒克市| 辰溪县| 金寨县| 高密市| 永宁县| 中卫市| 西峡县| 温宿县| 清涧县| 屯留县| 民勤县| 霸州市| 志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