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古代醫德思想的發展歷程

古代醫德是以醫生為主體、以醫患關系為重點的職業道德,屬于醫學倫理學的初創階段,歷代醫學名家結合自身經歷、體驗,不斷豐富和發展了醫德思想。我國古代醫德產生于春秋末期,發展于漢唐,完善于明清。

1.古代醫德思想的萌芽和起源 古代醫德思想是勞動人民在漫長的生產實踐中,與疾病抗爭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原始社會由于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人們構木為巢或穴居野外,過著采集和狩獵生活,野獸、毒蛇、饑餓、寒暑、風雨雷電等是人們生命和健康的主要威脅。隨著火的發明和使用,人們逐步掌握了治療疾病的原始方法,學會了熱敷、火罐、按壓止痛,用裹敷以救外傷,用石刀切開瘡癤,以及包扎、止血、擠壓膿液等方法,為防止中毒,人們對采來的各種野果、野菜等進行無數次的嘗試、驗證。《帝王世紀》記載:“伏羲氏……畫八卦……乃嘗味百藥而制九針,以拯夭枉焉。”《淮南子·修務訓》記載:“神農氏……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遇七十毒。”這些原始醫療活動以“以拯夭枉”“令民知所避就”為目的,可見當時已有了樸素的“仁愛救人”的醫德思想。醫家們為療民疾而親身試驗的自我犧牲精神和勇于探索精神,對我國古代醫德的形成和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人們逐步認識到醫療活動關系到人的生命安危,開始形成對醫家的尊重和醫家對患者的關愛。

2.我國古代醫德思想的形成 古時,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出現,有了專門從事醫療工作的醫生,并且有了較細的分科和考核制度,也有了對醫術和醫德的嚴格要求。《周禮·天官冢宰》記載:“使醫分而治之,歲終則稽其醫事,以制其食:十全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為下。”年終稽考不僅是技術考核,還包括對醫生品德、作風、態度等方面的考察。《素問·征四失論》明確指出:“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專,志意不理,內外相失,故時疑殆。”醫生必須認真負責、一絲不茍,只有德才兼備的醫生才能獲得“十全為上”的肯定。

戰國末期,封建社會逐漸代替奴隸社會,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為科學技術與社會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這個時期產生了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黃帝內經》。其中包含了許多醫德方面的專論,如《靈樞·師傳》專門論述了醫生的責任和良心,《素問·疏五過論》指出了五種醫療行為與醫療態度的過失。“五過”即“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亦治之一過也”“愚醫治之,不知補寫,不知病情,精華日脫,邪氣乃并,此治之二過也”“善為脈者,必以比類奇恒從容知之,為工而不知道,此診之不足貴,此治之三過也”“醫不能嚴,不能動神,外為柔弱,亂至失常,病不能移,則醫事不行,此治之四過也”。也講到從醫必須具備的“四德”,即診病務詳病因,治病務重扶正,操作務遵常規,明察務求始終。“五過”與“四德”緊密相連,“無過即有德,重德可疏過”。《素問·征四失論》專門論述了醫生在臨床診療中易犯的四種失誤,以誡示醫生。《黃帝內經》總結了西漢以前的醫學倫理思想與實踐經驗,不僅確立了我國古代醫學理論體系的雛形,而且標志著我國傳統醫德的初步形成。

3.我國古代醫德思想的發展 我國傳統醫德至漢代有了長足發展,張仲景是杰出代表。他在《傷寒雜病論》一書中,對醫學的性質和宗旨、醫學道德、醫學的發展都進行了精辟闡述,提出醫學的目的是“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醫生要“精究方術”與“愛人知人”,對當時醫界中“不留神醫藥”而“競逐榮勢”“惟名利是務”的醫療作風予以憤怒譴責。他指出:“觀今之醫……各承家技,始終順舊,省疾問病,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這一時期還有淳于意、華佗、郭玉等醫學大家,他們不僅醫術精湛,且醫德高尚,不慕名利,不攀權貴,為后世稱道。

隋唐時期名醫輩出,醫德理論進一步發展,提出了內容比較全面的醫德規范。孫思邈是這一時期我國傳統醫德的集大成者。其著作《備急千金要方》不僅是一部醫學經典,也是醫學倫理思想的光輝巨著,對后世醫德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大醫精誠”和“大醫習業”兩篇較為全面地論述了從醫目的、醫生品德、治學態度、醫療作風、醫患關系、同道關系等體現醫學倫理的問題。他聯系臨床實踐,使倫理滲透于醫理中,進行醫德教育和醫德評價,強調醫家必須兼具“精”和“誠”兩個方面,“精”指精湛的醫術,“誠”指高尚的醫德。他明確指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醫者首先要有仁愛的“大慈惻隱之心”“好生之德”,對患者要“普同一等”“一心赴救”。

4.我國古代醫德思想的完善 經過醫家的不斷補充和發展,宋代醫德的內容更加豐富和規范,非常重視醫德的教育和修養。張杲整理歷代醫學中的典故和16位名醫的傳記,編成《醫說》十卷,發展和補充了孫思邈的醫德思想。寇宗奭的“治病必要”、林逋的《省心錄·論醫》、陳自明的《外科精要》《婦人大全良方》及南宋時的《小兒衛生總微論方·醫工論》等著作中對醫德規范均有具體和詳細的論述。

金元時期,醫學界出現了學派爭鳴的局面。這一時期的醫德思想除了繼承“濟世救人”的傳統外,突出表現為關心人民疾苦、熱心救治、不計名利和不圖回報的道德風尚;從實際出發著書立論、遵古而不泥古、探索創新精神;熱衷醫業、勤求博采、勇于實踐、反對巫醫騙術的科學態度和作風。如劉完素認為,“夫醫道者,以濟世為良,以愈疾為善”,以“濟世”和“愈疾”評價一個醫生的醫德。朱震亨認為應診不憚路途遙遠,有請必往,雖風雪載途,亦不為止。

到了明代,我國的醫德規范、醫德教育、醫德理論發展已日趨完善和成熟。名醫陳實功提出了醫德守則“醫家五戒十要”,對古代醫家的名利觀念、醫學保密、救命施藥、學習作風、同行關系的處理等方面均有論述,提出了非常具體而實用的醫德規范,對我國傳統醫德進行了系統總結。李中梓的《醫宗必讀》分析了新形勢下醫患關系的特點,提出“不失人情”的原則。龔廷賢提出醫家和病家“十要”,對醫患雙方提出道德規范。張介賓在《景岳全書》、徐春甫在《古今醫統大全》、龔信在《古今醫鑒》、龔廷賢在《萬病回春》、李梴在《醫學入門》中闡述的醫德規范,均對我國醫德思想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清代醫家在醫德規范的探索與實踐方面又有新的發展,影響最大的是喻昌所著的《醫門法律》一書。其突破了過去醫家用“五戒”“十要”等箴言式的說教方法論述醫德原則的傳統,而以臨床四診、八綱辨證論治的法則作為醫門的“法”,以臨床診治疾病時易犯的錯誤提出的禁例作為醫門的“律”,兩者結合稱為“醫門法律”,確立了醫德評價的客觀標準。此外,徐大椿提出醫當有“救世真心”,行醫當“正其心術”,用藥當“至精至當”;黃凱鈞提及“病有十不治”“醫當革十弊”,從醫“二十四條”;張石頑提出“醫門十戒”,并要戒“三種大病”;夏鼎提出“十種人不可學醫”。

總之,我國古代醫學倫理思想在漫長的醫療實踐中逐漸形成,不斷發展,并源遠流長,經歷代醫家的實踐探索和立論著述,日臻完善。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秦皇岛市| 云林县| 河北省| 丹江口市| 临洮县| 庄河市| 汝阳县| 康平县| 乐安县| 鹰潭市| 慈利县| 淮滨县| 江油市| 锡林浩特市| 荆州市| 吴江市| 射阳县| 东宁县| 垣曲县| 贞丰县| 南阳市| 宁安市| 耿马| 揭阳市| 界首市| 历史| 兴安县| 鄂尔多斯市| 石景山区| 临湘市| 新野县| 自贡市| 灌南县| 井冈山市| 平利县| 开原市| 武汉市| 渭源县| 新巴尔虎右旗| 邵东县| 合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