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學倫理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崔瑞蘭 趙麗主編
- 2751字
- 2024-06-14 18:34:35
三、倫理學
(一)倫理學的概念
倫理學是研究社會道德現象、本質及其規律的學說。它對道德的起源、本質、特點、結構、功能等進行深入的研究,揭示其中的規律性。倫理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又稱道德哲學。
(二)倫理學的產生與發展
1.倫理學的產生 倫理學是一門古老的道德哲學。自古以來,中外歷代思想家均從各自的時代要求和階級利益出發,圍繞著各種社會道德現象進行研究。在人類道德文化的優秀成果寶庫中,中國以其豐富的倫理思想著稱于世。但由于我國古代文化發展和學科分類的特殊性,其道德論述和倫理思想往往與政治、哲學、禮儀交織在一起。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丘(前551—前479年)就是著名的政治倫理學家。他的《論語》是我國第一部規范的倫理學著作。他主張以“仁”為中心的道德理論和人生哲學,他本人是中國倫理思想史上第一位具有完整理論體系的倫理學家。
在古希臘,遠在荷馬時代的一些文獻中就有了某些倫理思想的萌芽,后來的一些哲學家如畢達哥拉斯、赫拉克利特、蘇格拉底、德莫克里特和柏拉圖等,都從不同側面注意對倫理道德進行理論的思考和研究。亞里士多德在雅典學院講授了一門關于道德品性的學問,創造了一個新名詞“ethika”,即以倫理學來表示這門學問,對古希臘的道德思想和倫理思想的發展進行了全面的分析、概括和總結。根據他的講述整理而成的《尼可馬克倫理學》等專著,第一次成為具有獨立體系并且論證嚴格的倫理學著作,對西方倫理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亞里士多德以后,倫理學便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在西歐各國日益發展起來。清代末年,我國學者將其引入中國,沿用至今。
2.倫理學的發展 在西方,自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創立倫理學這門學科以后,倫理學逐步發展起來,并表現出不同的時代特點。古希臘倫理思想的重點是個人品行方面,尤其注重行為準則的研究。歐洲中世紀的倫理思想主要是以宗教神學的形式,圍繞個人對上帝的關系問題展開的。宗教與倫理合一是中世紀倫理思想的一個重要特征。14世紀以后,產生了與封建倫理思想相對立的資本主義倫理思想,在資本主義社會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更加系統和完整的倫理思想體系。
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主義創立,以唯物史觀為理論基礎的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的形成,是人類道德發展史上的一次深刻變革,它使人類社會倫理思想的發展和研究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是應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從總體考察社會道德現象,揭示道德的本質、功能和各方面發展規律和作用的理論學科。
(三)倫理學的類型及其研究對象
自倫理學創立以來,針對倫理學的研究對象有許多不同的理解。總的來說,多數倫理學家認為,倫理學是以道德和規則為研究對象的。從倫理學的內容看,倫理學可分為規范倫理學、描述倫理學和元倫理學三大類。
1.規范倫理學 規范倫理學又稱規定倫理學,是采用價值-規范的方法,主要研究倫理規范的來源、內容和根源,研究人們的行為準則,制定規范和價值體系,從而規定人們應當如何行動。規范倫理學構成倫理學的主體,是傳統倫理學的主流,如功利主義、義務倫理等均屬規范倫理學范疇。一般意義上的規范倫理學均包含三個重要部分,即道德理論、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規范倫理學分為普通規范倫理學和應用規范倫理學。應用規范倫理學就是規范倫理學的理論、原則在具體領域中的應用,如醫學倫理學、商業倫理學、法學倫理學等。
2.描述倫理學 描述倫理學是根據經驗描述的方法,從社會的實際狀況來再現道德、說明道德的本質。它可以是歷史的描述,如各種道德史、風俗史;也可以是現實的描述,如某些社會道德狀況的調查報告;還可以是外在的描述,如道德社會學;也可以是內在的描述,如道德心理學等。描述倫理學的目的是如實地呈現現實的或歷史的、內在的或外在的、綜合的道德狀況。
3.元倫理學 元倫理學又稱分析倫理學,主要從語言和邏輯的角度,以分析的方法研究倫理學。它在道德勸誡上是相對獨立的,它的目的主要是求真,但不是求歷史或現實生活的現象之真,而是求人們使用的道德邏輯語言之真。元倫理學是一門基礎性學科,它對于概念的語言揭示,對道德判斷功能的分析,對道德邏輯規則的設立,對倫理學高度的科學性、邏輯性的追求和確證等,使它在倫理學中占據一定的地位,與描述倫理學、規范倫理學相互補充,豐富和深化了倫理學的研究內容。
(四)倫理學的基本概念
1.道德原則 道德原則也稱“倫理原則”,是處理個人利益與整體利益關系的根本準則,是調整人們關系的各種規范要求的最基本的出發點和指導原則,是道德的社會本質和階級性的最直接、最集中的反映。在各種道德規范體系中,它居于首要地位,起著主導作用,具有普遍性、全面性和相對穩定性,成為貫穿于各種道德規范體系的總綱和精髓。
2.道德規范 道德規范也稱“倫理規范”,是人們的道德行為和道德關系普遍規律的反映,是一定社會和階級對人們行為或關系的基本要求或概括,它是判斷善與惡、正當與不正當、正義與非正義、榮與辱、誠實與虛偽、權利與義務等的道德準則。道德規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具有歷史性和繼承性。
3.道德選擇 道德選擇是指行為主體(個人或社會集團)在一定目的和道德意識的支配下,對某種道德行為所做出的自覺選擇。道德選擇是產生道德行為的前提,它又通過具體行為表現出來。道德選擇受兩個因素的制約:一是客觀條件,即社會為人們提供了多少可供選擇的可能性;二是主觀條件,即表現為人發揮的主觀能動性,它使人們在多種可能性中根據自己的需要、信念和目的進行選擇。
4.道德行為 道德行為也稱“倫理行為”,是指在一定道德意識支配下表現出來的具有道德意義并能進行道德評價的行為,與“非道德行為”相對。道德行為分為道德的行為和不道德的行為。一般而言,道德的行為是指符合一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有利于他人和社會的行為,常被稱為“善行”。反之,違背一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有害于社會和他人的行為,則為不道德的行為,常被稱為“惡行”。對道德行為的判斷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根據行為者的動機、目的及行為的效果,綜合各方面對行為的善惡做出評價。
5.道德內化 道德內化是指個體在社會實踐中,通過對社會道德的學習、選擇和認同,將其轉化為自身內在的行為準則和價值目標,形成相應的個體道德素質的過程。
6.道德評價 道德評價也稱“倫理評價”,是指人們根據一定的社會或階級的道德標準對他人或自己的行為進行善惡、榮辱、正當與不正當等道德價值的判斷和評論,表明肯定或否定、贊成或反對的傾向性態度。道德評價是道德活動的重要形式之一。
7.道德修養 道德修養也稱“倫理修養”,是指個人在道德品質上的自我鍛煉、自我改造及由此達到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是道德活動形式之一,是個人自覺地將一定的道德要求和規范轉變為個人內在的道德品質的過程,是完善自身道德人格的道德實踐。不同社會、不同時代的道德修養有不同的目標、途徑、內容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