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傳承脈絡
清朝乾隆年間,重慶璧山縣(今璧山區)有一位名叫趙忠德的醫生,創新性地將雷火神針做粗了近一倍,點燃以后不直接接觸患者身體,而改為懸灸法。由此,患者不但不會被燙傷,而且由于灸條粗大,火力峻猛,故見效迅速。趙忠德將其命名為雷火灸,從此雷火灸在趙氏家族代代相傳。
雷火灸的第二代傳人為趙成林,他繼承父業,在當地小有名氣。
雷火灸的第三代傳人為趙炳軒,他善用雷火灸治疑難雜癥,并總結出了獨到經驗。
雷火灸的第四代傳人為趙時碧,她在雷火灸的配方、用法、器具和治療病種方面進行了改進和突破,并編寫出版了《中國雷火灸療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趙氏雷火灸療法,使趙氏雷火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雷火灸的第五代傳人為張麗,她積極推廣宣傳趙氏雷火灸,并堅持應用于臨床治療,取得了良好成效,進一步推動了趙氏雷火灸的傳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