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瑤藥的起源

瑤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光輝燦爛的文化,歷史上曾經被迫過著頻繁遷移的游耕生活,由黃河流域、洞庭湖畔進入到南嶺山。瑤族人民長期居住在千里大瑤山中,居住地生長著茂密的植物與各種野生動物,這為瑤民們識別各種草、木的根、枝、花、葉、果、皮入藥以治療百病提供了有利因素。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瑤族人民逐步熟悉和掌握了動、植物的屬性及功能,并用于抗御毒蟲猛獸、病魔的侵襲以及惡劣的生活條件積累了豐富的實踐斗爭經驗,創造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傳統醫藥文化。

瑤藥以草木為主,《后漢書·南蠻傳》記載瑤族先民“織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服”,這是歷史上最早有關瑤族可能利用草木為藥的記載。宋代蘇頌《圖經本草》稱砂仁“今唯嶺南澤間有之”,說的是瑤族先民服用砂仁以除瘴消暑助消化。古籍中記載瑤人“依深山而居,以砂仁、芋、楠、漆、皮、藤為利”,“善識草藥,取以療疾,輒效”(包汝輯《南中紀行》),“急遇藥箭,急以刀劍去其肉,乃不死”(周去非《嶺外代答》六),說明古代瑤民就知道用草藥和外科手術治病。宋元以前,居住在桂林、象州一帶的瑤民就掌握了培植和加工名貴香料靈香草的技術,將靈香草“薰以煙火而陰干”(周去非《嶺外代答》卷七)出售。瑤族名貴抗風濕強壯藥“馬尾千斤草”,在清代以前就已收購。該藥為生長在古老雜木樹上的蕨類植物,味苦、有毒,瑤醫用于浸酒沖服治跌打損傷,含服可治牙痛,燉豬腳服可作強壯劑,外敷腹部可催產。瑤民“耕作之暇,入山采藥,沿途行醫”。據考證,在500年以前,就已有瑤人以售藥行醫為生計。迄今瑤族群眾仍為國家培育生產大量有諸如厚樸、八角、肉桂、杜仲、砂仁、靈香草等名貴藥材,金秀大瑤山仍有數百名瑤醫走遍全國除西藏以外的各大中城市,在那里設攤售藥行醫,以獨特的瑤族傳統醫療技法、祖傳良方和質優的瑤山藥材,為各族群眾解除病痛和進行醫藥文化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贏得了當地群眾的好評。瑤醫對毒蟲及毒蛇咬傷、刀槍傷、跌打損傷、風濕痹痛、癱瘓、婦科雜癥以及風、疹、疥諸病的醫治和避孕、絕育方法別具一格,每有奇效。

瑤醫用藥的特點是醫藥結合,辨病施治,親自采藥加工調配。瑤醫還根據藥物的生境、形態、性味、功能及臨床應用特點總結歸納成“五虎”“九牛”“十八鉆”“七十二風”等104味老班藥,這對于指導臨床用藥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由于歷史的原因,瑤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傳承方式比較神秘封閉,瑤醫用藥都是以口授的形式相傳,無文字記載。奇方妙藥只是祖傳,臨證傳承,遵循“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父傳子、子傳孫”的家規族規傳承方式。口耳相傳使瑤醫瑤藥治病用藥五花八門、各有千秋,延續至今。民間流傳的一些用藥順口溜,也是傳承的一種方式。如治療風濕病的口訣“兩腳扒不開,就用走馬胎”,治療跌打損傷口訣“不怕骨頭打成水,就用一刺兩嘴”“不怕骨頭打成棉,就用黃花倒水蓮”,等等。由于瑤族用藥的傳承方式,加上藥物品種繁多,各自對藥物形態的識別及藥物性能的掌握程度不相一致,導致在瑤醫用藥中,同名異物或同物異名的現象相當普遍,沒有統一,因此,給瑤藥的推廣應用帶來了較大的困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徐汇区| 临洮县| 临高县| 岳池县| 随州市| 吴旗县| 陇川县| 民县| 蚌埠市| 白朗县| 东阿县| 巴彦淖尔市| 瑞安市| 枝江市| 深圳市| 双流县| 麦盖提县| 平远县| 香格里拉县| 芦溪县| 仙游县| 资中县| 岑巩县| 大姚县| 柳林县| 宿迁市| 江油市| 富阳市| 昭通市| 舒兰市| 定兴县| 旬阳县| 会同县| 彭阳县| 宁阳县| 丰宁| 凭祥市| 凤山市| 太和县| 波密县| 牡丹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