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方教學案例(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
- 卞華主編
- 1452字
- 2024-06-12 18:15:16
梔子豉湯
【原文】發汗后,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發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姜豉湯主之。(76)
梔子豉湯方 梔子十四個 香豉四合(擘,綿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病機】熱郁胸膈。
【應用指征】心煩不得眠,心中懊惱,反復顛倒,或胸中窒,或心中結痛。
【臨床應用】①原治熱擾胸膈。②現代臨床本方主要應用于內科之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神經官能癥、胃炎、肝炎、膽囊炎、腸傷寒、副傷寒、病毒性心肌炎等;外科之痤瘡;婦科之經前鼻衄、妊娠惡阻;兒科之夜啼等,辨證屬于熱擾胸膈,或余熱未清,熱勢不甚,以心煩不寐、心中懊惱為主癥者。
【典型病案】袁某,男,24歲。患傷寒惡寒,發熱,頭痛,無汗,予麻黃湯1劑,不增減藥味,服后汗出即瘥。歷大半日許,患者即感心煩,漸漸增劇,自言心中似有萬慮糾纏,意難摒棄,有時悶亂不堪,神若無主,輾轉床褥,不得安眠,其妻倉惶,恐生惡變,乃復迎余,同往診視。見其神情急躁,面容怫郁。脈微浮帶數,兩寸尤顯,舌尖紅,苔白,身無寒熱,以手按其胸腹,柔軟而無所苦,詢其病情,曰:心亂如麻,言難表述。余曰無妨,此余熱擾亂心神之候。方用梔子豉湯。處方:梔子9g,淡豆豉9g。先煎梔子,后納豆豉。一服煩稍安,再服病若失。湖北省衛生廳.湖北中醫醫案選集[M].武漢:[出版者不詳],1965.
【辨證思路解析】
病證辨析:患者患傷寒,有惡寒、發熱、頭痛、無汗等癥狀,還有心中似有萬慮糾纏、意難摒棄、有時悶亂不堪、神若無主、輾轉床褥、不得安眠、神情急躁、面容怫郁等癥狀,且自覺心亂如麻。與《傷寒論》第76條所述頗為相似,當診為熱郁胸膈之證。此外,傷寒發汗后出現心煩,可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表邪仍不解,表證仍在,可改用桂枝湯調和營衛之法,如《傷寒論》第57條“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另一種是汗后邪去,表證已解,但有余熱留擾胸膈,則用梔子豉湯以清熱除煩。
病因病機分析:該患惡寒,發熱,頭痛,無汗,為外邪襲表,營衛失和所致。汗后心煩,而身無寒熱,舌尖發紅,為邪氣入里化熱之象;寸脈為上焦,故寸脈浮數為上焦有熱之象。熱郁胸膈,陽氣失宣,故患者自覺心亂如麻。
治法與方藥分析:病屬熱郁胸膈證。治當清宣郁熱為主。方用梔子豉湯。該方由梔子、香豉組成,和降胃氣于中。梔子苦寒,清透郁熱,解郁除煩;香豉氣味輕薄,既能解表宣熱,載梔子于上,又可和降胃氣。二藥相伍,清中有宣,宣中有降,是清宣胸中郁熱,治虛煩懊惱之良方。
【參考病案】鄭某,胃脘疼痛,醫治之,痛不減,反增大便秘結,胸中滿悶不舒,懊煩欲嘔,輾轉難臥,食少神疲,歷七八日。適我下鄉防疫初返,過其門,遂邀診視。按其脈沉弦而滑,驗其舌黃膩而濁,檢其方多桂附、香砂之屬。此本系宿食為用,初只需消導之品,或可獲愈,今遷延多日,釀成“夾食致虛”,補之固不可,下之亦不宜。乃針對“心中懊煩”“欲嘔”二癥,投以梔子生姜豉湯:梔子9g,生姜9g,香豉15g。分溫作二服,若一服吐,便止后服。病家問價值,我說:一角左右足矣。病家云:前方每劑均一元以上,尚未奏效,今用一角之藥,何足為力?請先生增藥。我笑答云:姑試試,或有效。若無效再議未遲。病家半信半疑而去。服后,并無嘔吐,且覺胸舒痛減,遂盡劑。翌日,病家來謝,稱服藥盡劑后,諸癥均瘥,昨夜安然入睡,今晨大便已下,并能進食少許。俞白帆.俞長榮臨床經驗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
- 精神科護理學(第3版)(全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十三五”(護理專升本)規劃教材)
- 超聲醫學專科能力建設專用初級教材:淺表器官分冊
- 專科技能培訓教程:麻醉學與急危重癥醫學分冊
- 感染性疾病
- 核醫學(第2版)
- β-內酰胺酶和其它機制介導的細菌耐藥
- 傷寒論選讀(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消化科醫生案頭藥物速查
- 外科護理學(第3版)(全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十三五”(護理專升本)規劃教材)
- 醫患溝通技能訓練(第2版)
- 腫瘤病人營養狀況評估操作手冊(PGSGA)
- 醫患溝通技能(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藥物重整
- 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急癥處理手冊
- 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策略與方法(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