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方教學案例(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
- 卞華主編
- 1180字
- 2024-06-12 18:15:11
桂枝加葛根湯
【原文】太陽病,項背強,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14)
桂枝加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 芍藥二兩 生姜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桂枝二兩(去皮)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
【病機】風寒外束,營衛不和,經輸不利,筋脈失養。
【應用指征】發熱,汗出,惡風,項背拘緊固縮、轉動不靈,舌苔薄白,脈浮。
【臨床應用】①原治太陽中風兼經氣不利。②現代本方可用于感冒、頸椎病、落枕、肩周炎、病毒性痙攣性斜頸、菱形肌綜合征、頸心綜合征、冠心病、腦動脈硬化、腦震蕩、血管神經性頭痛、雷諾病等辨證屬于營衛失和,氣血阻滯,筋脈失養者。
【典型病案】張某,男,48歲。患者項背拘緊而痛,然已限制活動,并見汗出惡風,脈浮弦,舌苔薄白而潤。方用桂枝加葛根湯。處方:桂枝15g,白芍15g,生姜10g,炙甘草10g,大棗12g,栝樓根30g(此處疑為葛根,但劑量不詳)。服藥后,覆取微汗。日服2次,早晚各1次,分10日服完。二診訴左側項部仍時發疼痛,并見體疲肢倦,少氣無力,切其脈軟大無力。辨為正虛邪留,清陽之氣不能上升。處方:黨參15g,黃芪15g,白術10g,炙甘草10g,當歸12g,陳皮10g,升麻3g,柴胡3g,葛根6g,生姜3片,大棗7枚。方服至6劑,以上諸癥,霍然而瘳。陳明,劉燕華,李芳.劉渡舟臨證驗案精選[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6.
【辨證思路解析】
病證辨析:患者初診表現為項背拘緊而痛,然已限制活動,并見汗出惡風。脈浮弦,舌苔薄白而潤,與《傷寒論》第14條所述頗為相似,當診為太陽中風,經輸不利之證。
病因病機分析:患者因風寒外束而導致營衛不和,營衛不和則經輸不利,經脈失養,從而患者出現項背拘緊而痛、然,并見汗出惡風的癥狀。患者外感風寒,營衛不和,陰陽不調,經脈缺少營陰濡養、衛陽溫煦,故經輸不利,從而導致筋脈失養。因太陽經循行項背,故表現為項背拘緊而痛,
然。又因外感風邪,故有汗出惡風、脈浮等征象。
治法與方藥分析:病屬風寒外束,營衛不和,經輸不利,筋脈失養之證。治當解肌祛風,調和營衛,升津舒經。方用桂枝加葛根湯。方中桂枝湯解肌祛風,調和營衛。葛根甘辛而平,在此方中一則能升陽發表,解肌祛風,助桂枝湯發表解肌;二則可宣通經氣,解經脈氣血之郁滯;三則生津液,起陰氣,以緩解經脈之拘急。
【參考病案】張某,女,26歲。時值炎夏,乘長途汽車返鄉,面朝敞窗而坐,疾風掠面,當時殊覺涼爽,抵家卻發覺左側面部肌肉拘急不舒,口眼?斜。視舌苔白而潤,切其脈浮,辨為風中陽明經絡,正邪相引所致,治當疏解陽明之風邪,兼以緩急解痙為法。方取桂枝加葛根湯加減。處方:桂枝9g,白芍9g,生姜9g,大棗12枚,炙甘草6g,葛根15g,白附子6g,全蝎6g。僅服2劑,汗出邪散而病愈。陳明,劉燕華,李芳.劉渡舟臨證驗案精選[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6.
- 中國醫籍補考
- 放射影像學(第2版)
- 助理全科醫生規范化培訓教材:基層實踐指導
- 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創新教材:中醫筋骨三針療法
- 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中醫經典導讀(全國中醫藥行業職業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
- 中藥藥理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婦產科手冊(第2版)
- 藥理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疫苗的質量控制與評價
- 大學語文習題集(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配套用書)
- 醫學簡史
- 傳染病學(第3版)(全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十三五”(臨床專科)規劃教材)
- 醫學影像學(第3版)(全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十三五”(臨床專科)規劃教材)
- 線性代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