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城同盟重啟戰(zhàn)火的消息瞬間傳遍了整個葛多荷,包括駐守在城墻上的守軍,聽到三萬多人的部隊正在火急火燎地向著葛多荷打來,任誰都會心生不安。
然而在伊耿卻看來,他們的根本目的是自己,并不是簡簡單單的突破某一重防線。
從出兵的規(guī)模和方向就可以看出來,伊耿才是他們的根本目的所在。
這個發(fā)現讓伊耿有些不安。
如果敵人選擇更加容易進攻,收獲更富足的西北方平原,安達斯就可以依靠廣袤的地形優(yōu)勢,換取更加充裕的時間,起碼將戰(zhàn)線延長三四個月。
但是前來進攻防御充分的葛多荷,不得不說魁羅是真的不畏艱難,進攻有重兵駐守的城池。
因為有時候戰(zhàn)爭的勝負并不會瞬間就決定,而是要陷入勢均力敵的僵持之中,你奈何不了我,我奈何不了你,在對峙中時間便一分一毫地浪費掉了。
現在是秋收前夕,再熬上幾個月,就到了明年,到那時候冬去春來,他們的戰(zhàn)略任務也算是圓滿完成了。
敵軍現在的入侵,也就意味安達斯的護國戰(zhàn)爭此刻正式打響,而他們所做出的防線擴張計劃雖沒有用上,但也算是有了預備。
這項計劃是很有用的,但是沒派上用場的原因是同盟軍并沒有選擇這一條路,實際上如果選擇了這條看上去很完美的計劃后,他們引以為傲的兵力也會因此分散。
同盟軍最強的優(yōu)勢就是兵力數量上的差距,也會在平原的遼闊范圍失去最有效的成績,這就是伊耿實施戰(zhàn)線計劃的另一重用心。
從戰(zhàn)略理論上考慮,安達斯的軍力資源,再加上地形上的固守城池的優(yōu)勢,是有可能對抗看似強盛無比的同盟軍的。
假如說能因此誅滅一城或剿滅布拉佛斯的重甲步兵,這場安達斯保衛(wèi)戰(zhàn)便可宣告結束了。
但是這都是沒有發(fā)生的事情,現在的情況是他們要指揮軍團和敵軍作戰(zhàn)了。
而希山率領的便是剛剛訓練出來的新軍團,這些人加起來將近一萬人,指揮這么多人作戰(zhàn),對于指揮官希山的要求會很高,甚至伊耿都不確定自己有這個能力。
假如真有能將一萬人指揮的非常好的將領,那不亞于歷史上大陸最有能力的將軍。
坦率來說,伊耿不在意希山能否取勝,他更在意的是經由這一戰(zhàn),敵軍的反應會是如何。
這是一步安達斯的試探,假如對方能完美的應對了,便能穩(wěn)操先機,隨時可以對更后方的安達斯造成威脅。
而鎮(zhèn)守主城的那些貴族,現在才開始囤積物資,建設防御措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也很難做出卓有成績的防線。
如果沒有足夠堅固的城防工事和地利倚仗,雙方軍隊在戰(zhàn)場上相遇,就要比拼硬實力。
孰勝孰負,這就要問問神靈了,但伊耿明白,一旦他們這些防線迅速崩潰,包括主城在內的安達斯地帶,全都難逃覆滅。
將戰(zhàn)爭在防線中解決,還是依靠自己的領地打保衛(wèi)戰(zhàn),伊耿瞬間就做出了抉擇。
……
“我們都是安達斯的同胞,山丘之神的信徒,換句話說,此刻的你我,并沒有身份,階級,能力上的差距,我們都是兄弟姐妹,骨肉同胞。”
“眼下同盟軍已經跨過了娜薩星防線,兵分兩路向著安達斯腹地深入,過了我們這關,便是你們的家人所在的主城。”
“也許我對你們大多數人都不是很了解,可敵軍已經悍然發(fā)動了入侵,在滅城的危機面前,我們每個人都無法幸免。”
“關乎到我們,和我們的親人的民滾,我希望你們能夠在此刻能夠不悔初心,做出忠于內心的判斷。”
伊耿面色平靜地宣講道。
這些話看上去給了士兵們選擇,但是每一句都是充滿誘導性的,所以其實他們并沒有選擇,唯一的選擇便是開戰(zhàn)。
在戰(zhàn)斗時刻,除了兵力配置,武器裝備等地客觀條件,還得考慮精神力量的外部條件。
這種精神上的信念,或許不能體現為每個人都看得到的條件,但是在實際作戰(zhàn)時,有信念的軍隊和無信念的軍隊發(fā)揮出的實力天差地別。
葛多荷的城內聚集著無數貴族,這些家伙的領地正在被敵軍踐踏,可以說安達斯的利益和他們的利益切身相關。
這些家伙都有藏到現在還沒有用出的資源,而現在敵軍已經把他們逼到了要爆發(fā)的邊緣。
同盟軍在娜薩星要塞吃過一次癟,現在有了防備后,再使出同樣的招數,就沒有那么容易了。
“伊耿大人,葛多荷的城防工事已經修建的差不多了,因為您提前就考慮過如果遭遇敵軍圍城,我們該做出的準備就非常完善。”
“從娜薩星城堡要塞淪陷一來,城防軍已經從原先的兩千多人,擴充到了現在的七千人。”
“維持穩(wěn)定的衛(wèi)兵隊也由一千多人,擴充到了現在的五千人。”
“再加上各個貴族的私軍,城內的傭兵組織,商會武裝,這些分散的軍隊加起來也有七八千人。”
“除此之外,葛多荷的附近,還有四個新編軍團,正在接受軍事訓練。”
“只要您發(fā)布征召入伍的命令,就可以輕松收編兩個集團軍。”
“可以說,同盟軍每一分每一秒地留給我們發(fā)展,安達斯的守備力量就在以幾何數量增長。”
寥寥幾句話,便將葛多荷和同盟軍作戰(zhàn)的形勢分析的清清楚楚,顯然伊耿的這個親信萊特,是有幾分見略地。
伊耿雖然沒有將城防形勢了解的那么清楚,但是也能從大致上判斷,萊特說的都是對的。
萊特是葛多荷的本地貴族,代表著舊貴族的力量,他的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代表著相當大的一個群體的意志。
而另一旁的沙文則是一句話都沒有說,只是附和著萊特的意見。
兩個人的意見這一次達到了統(tǒng)一的一致,這個訊息便傳遞給伊耿,因為最后的決定權還是握在國王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