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宮中。
上朝的流程走了一轉。
天子和太師召見了叛軍首領韓遂和馬騰,在朝堂之上,太師呵斥二人,不忠不義,不思回報……
文武百官算是見證了這一刻當朝太師董卓的意氣風發。
事實上,董卓的確是有些得意忘形,從他上朝開始,那笑聲就已經是絡繹不絕,在韓遂馬騰面前,更是絲毫不遮掩他的豪情壯志。
要知道,從中平二年開始,他就和韓遂等西涼叛將開戰,和韓遂馬騰時而為敵時而為盟,打交道打的很多年了,關系也是錯種復雜的,可從來沒有把他們壓下去。
這一刻,算是把他們徹底的壓下去了,西涼之中,再也沒有任何人能和自己媲美了。
西涼是一個百戰之地,所以出大將。
但是西涼將分兩種。
一種是官面上的,是朝廷大將,一種就是賊將,就是造反出身的大將。
韓遂是造反的。
馬騰也是。
所以他們一直都是賊身。
但是董卓和他們不一樣,董卓一直都是官身,不然董卓也不會得到大將軍何進的重用,不是大將軍何進的一時昏聵,召了董卓名正言順的進京,他是不會有今日的。
而韓遂馬騰他們,一直在造反。
朝廷大將和反賊,那是主動勢不兩立的,昔日韓遂隨著北宮伯玉和李文侯一起造反,更是聯合邊章,數萬騎兵以誅殺朝廷宦官為理由,進寇三輔之地,逼近陵園,漢靈帝下令,皇甫嵩為主將,董卓為副將,討伐之。
兩軍大戰,不得勝。
甚至皇甫嵩和董卓的兵馬,一度被賊軍騎兵殺了潰敗,是皇甫嵩步步為營,才穩定下來了關中戰局,也是那時候,關中軍和西涼軍才有了戰斗規模。
韓遂可謂是董卓的老冤家了,而馬騰也不是善茬,中平四年,馬騰也反了,和韓遂擁簇王國為主將,集結西涼十余萬兵馬,兵進三輔,圍攻陳倉。
而那一戰,也是皇甫嵩這個大漢最能打的將領揚名立萬之戰,董卓雖然低調,可他是主力。
在那一戰,他可是和韓遂馬騰廝殺不止。
麾下皆為西涼兵卒,在陳倉城內外,殺了一個血流成河,最后在皇甫嵩眼皮底子,達成了一個默契,才讓這西涼兵卒避免的更多的傷亡。
但是也是這樣的默契,讓皇甫嵩對董卓有了警惕,甚至上奏朝廷,要調遣董卓為并州牧,甚至剝奪董卓的兵權,也幸虧那時候朝廷已經有些失控了,董卓麾下李儒使重金,在朝堂上運作,一面效忠大將軍,一面賄賂十常侍,才算是保住了兵權,帶兵去并州上任。
這也讓皇甫嵩和董卓決裂的根源,更是董卓對于皇甫嵩的怨恨不止,這些年得勢不饒人,處處都在針對皇甫嵩。
同樣因此,董卓開始和韓遂馬騰之輩,暗中合作。
說白了,董卓為了保住自己的兵權,選擇養寇自重,而韓遂馬騰也樂得有董卓暗中支持,開始排除異己,在西涼稱王,更是處處配合董卓。
不是韓遂馬騰連番進攻河東,營造聲勢,董卓早就北上并州了,想要在河東逗留這么久,等到機會進入雒陽,那是不可能的事情,畢竟那時候還是朝廷為尊,要是朝廷出兵,哪怕出一道圣旨,都會讓董卓成為眾矢之的。
當初董卓孤注一擲的進軍雒陽,那是抱著不成功便成仁的賭命念頭的,當然要把后顧之憂給理清楚,所以承諾了韓遂馬騰,入了朝廷,必給他們博一個官身。
但是董卓掌了朝廷,當了太師,倒是有想法要敲打敲打這二位了,關鍵還是涼州之地對于西涼軍來說,過于重要了,要是并州,或者幽州其他地方,董卓也就讓了,但是涼州終究不一樣的。
他一直吊著二人。
遷都長安之后,更是數次希望二人能來長安會面,一方面限制他們在西涼的實力,一方面希望借用他們的兵馬去征討天下。
可韓遂馬騰也不是傻的。
進長安可以,不能你說來就來,我要打進去,這就有了西涼之戰,西涼之戰一開始只是小打小鬧,畢竟董卓的精力在關東諸侯,不在西涼,但是后來,兩人是越來越猛,開始剿滅西涼各部勢力,越做越大,有了西涼稱王的實力了,進軍關中自然也是名正言順的。
大有一種,你不給,我就去長安找你要一個說法的強勢。
這是當朝太師董卓能忍的嗎?
自然要打。
這一戰一開始董卓是氣炸了,樊稠和李蒙也是他麾下的大將了,兩營三萬主力,要知道是朝廷配備的主力,針對那些反賊之軍,裝備和后勤都不是一個檔次了,結果潰敗數百里,被人打的不成陣型。
但是……
董卓也沒想到,結果會逆轉的這么快,用李桓出征,多少有些眼不看為凈,這長安皆阿諛奉承自己的時候,李桓這愣頭青天天來破壞自己的情緒,他能舒服才有鬼了,把他趕出長安,讓他去征戰西涼,看著他們打,打一年半載,打服了韓遂馬騰,也算是這小子立功了。
可,從開戰到結束,前后不過五天時間,其中一天是消息傳遞的時間,也就是說,李桓從離開長安,包括行軍的時間,只用了四日,就打沉了韓遂馬騰。
這效率,他這老行軍都驚呆了,心中不由自主的忌憚更重一些了,畢竟今時不同往日,這西涼將今年就沒有什么好的戰績,雒陽兵敗,進軍益州也不是很順,結果李桓打了這一場驚天動地的大勝仗,在西涼內部,那是名聲大噪啊。
不過不管怎么說,董卓這一口氣,可是出了。
當然,董卓也不會一口氣打死他們,西涼走出來的大將,還是有些情義的,在朝堂上把他們呵斥的無地自容之后,就開始了招安的流程了。
事到如今,能招安,已經是董卓給韓遂馬騰最大的寬恕了,韓遂馬騰也不是看不懂形勢的人,沒有這一戰的兵敗,他們可以驕橫,但是敗了就是敗了,成王敗寇。
最后,董卓上表天子,拜韓遂為鎮西將軍,馬騰為征西將軍。
韓遂和馬騰昔日可都是和董卓相提并論的一方諸侯,在西涼根基很重,給他們重號將軍,甚至還給他們開府的權柄,這無疑說明,董卓還是要用他們的。
或許是內部的壓力,導致董卓不得不想辦法引入外援,來平衡西涼軍內部,甚至平衡麾下兵馬,而導致穩住關中的一個的想法。
………………
下朝之后,百官擁簇得意忘形的太師,從宮門之中,魚貫而出。
王允沉默在后。
旁邊是有些郁悶的呂布。
呂布的確是郁悶的,自己這個義子,在董卓麾下,好像影響力是越來越薄弱了,特別是馬騰和韓遂又拜入了董卓麾下,那么自己還有多少價值呢。
一旦失去價值,自己的并州軍還有生存空間嗎。
他目光幽幽,看著前方,一手抓著馬騰,一手抓著韓遂,表現出非常寬容之姿的義父董卓,一抹寒光浮現。
“呂都尉,太師麾下人才濟濟啊!”王允陰聲的說道。
“不知道司徒大人想說什么?”
呂布不是傻子,王允數次表現出來的熱情,一開始他是有些輕飄飄的,但是很快就有了警惕了,開始防備起來了。
“我是想要問,呂都尉,你還有選擇嗎?”
王允平靜的說道:“李君臨一旦返長安,北軍還會是你北軍,北軍八校尉還能是你統領嗎?”
呂布沉默了。
他讓并州軍變成北軍,建北軍八營,立八校尉,是董卓允許的,但是李桓要是強勢過頭了,董卓的面子都未必給,到時候自己還能爭得過李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