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對峙
- 綜武,在下武當宋青書
- 飆車的貓頭鷹
- 2590字
- 2024-07-13 18:29:41
楊逍去迎接李明遠的時候,
宋青書并未露面,
至于楊逍所說的,他一人敗一軍,很多人還是不相信的,畢竟沒有親眼所見,只當楊逍夸大了他的實力。
義軍這邊,雖然也有很多人不相信,但宋青書的威望卻絲毫不減,甚至還愈加深厚。
這一戰,各大門派實力銳減,武道營從最開始聚集了各派精銳弟子共八百余人,戰后卻剩下了不到四百人,人人身上帶傷。
丐幫前任傳功長老戰死,
這已經是短短數個月來,丐幫戰死的第二位長老了,之前少林派一戰,丐幫就有執法長老戰死。
好在屠獅大會之前,少林便已重新選定了幫主,以及得到武當派認可的新的四大長老。
崆峒派、青海派、峨眉派、武當派、華山派,昆侖派,核心弟子幾乎殞命近半。
不過,武當派主持七截陣的六位宗師級高手,一個不失。因為他們本身的任務之一,便是保護義軍高層指揮者無恙。
除了擊退火工頭陀這位大宗師,中間幾人并未到前線殺敵,只是到了后面,宋青書無法出手,他們這才得以上陣。
看到宋青書的到來,
武道營上下,特別是各派年輕弟子們,無不以一種崇敬的眼神看著他。
畢竟,從少林派一戰,到現在,恢復三郡漢人疆土,至少有一半之功,都在宋青書身上。
不管是上陣殺敵,還是幕后決策指揮,宋青書的表現,所有人都有目共睹。
數萬義軍,包括各派武者,無不為他的強大和責任所折服。
“丁師姐,你……”
宋青看著斷了一臂的丁敏君,到了嘴邊的話,卻怎么也說不出口了。
眾人圍在他身邊,也同樣說不出話來。
氣氛顯得異常沉重。
倒是丁敏君蒼白的臉頰,露出一股淡淡的微笑,看著宋青書道:“我只是斷了一臂,而許多兄弟姐妹們,卻永遠閉上了眼睛,相比起來,我的運氣還算是好的。”
“不用如此看我,過去我年輕氣盛,犯下了許多錯誤,但現在,我卻明白了,師傅指引我們踏入武道的意義。”
“驅逐韃虜,為民除害,我做到了。這斷臂,便是我這一生,最高榮耀的見證!你們應該為我感到高興才是。”
宋青書聽罷,點了點頭,
“師姐,你已經是真正的大俠了!”
隨后,他又看向峨眉派,以及各派之中,女性武者,朝著她們緩緩地鞠了一躬,說道:“諸位師姐師妹,歷史將永遠銘記你們的付出,你們無愧女俠之名。”
旋即,他又對所有人道:“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三郡各大門派,精誠團結,戰勝了不可一世的北方惡魔,讓漢人的命運,掌控在了自己手中,我們所有人,都是見證者,參與者,也是命運的創造者,我們必將開創更美好的未來。”
宋青書說完,再次躬身一拜,
這一拜,是為抗擊蒙元的所有人而拜。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武道營的武者,聽到宋青書對他們的評價,無不感動,一腔熱血,驅散了悲傷和痛苦。
他們看著眼前的男人,同樣對著他,誠心實意俯首一拜。
……
楊逍和各派代表,
仍在和明軍談判,
但是憑借著在三郡的影響力,這兩天義軍卻在暗中驅散大明在義軍中的影響力。
各派掌門,在評估宋青書提出的建議之后,立馬便行動了起來。
他們各自回到自己的門派,開始了新一輪的招兵買馬,并準備收復門派周邊,曾經被蒙元占據的城池。
汝陽王的死很快傳遍了三郡,
但很多縣城的自發的,將那些曾經在漢人頭上作威作福的蒙人和漢奸,全部誅殺和驅逐,并宣布站在義軍一方。
各大派,正是要趁這個機會,讓義軍的觸角,滲透到整個三郡,并且形成事實的管控。
決戰之后的第三天,
原汝陽王府所在的三郡府城,部分投靠于蒙元的漢人部隊,在民眾的支持下,一舉擊敗了留守的蒙元府兵。
隨后立即宣布,歸附于義軍,并打算獻上汝陽王府這些年,收刮漢人的巨大財富。
當然,有一部分,他們自己私吞了。
至此,三郡名義上,已經完全光復,蒙元人一百多年的統治,宣告崩盤。
決戰之后的第四天,
大宋援軍,姍姍來遲。
三方勢力,齊聚于天水城,遙遙對峙。
大宋這次出兵,亦以邊軍為主,但是踏入三郡之后,同樣經歷了數場攻城之戰,損失同樣巨大,三萬兵力,此刻卻只剩下了一萬七千余人。
大宋和大明出兵的目的,都是為了獨占三郡,一來可以收納三郡數百萬民,二來也可以在內部宣傳皇帝功績。
原本按照他們的設想,
三郡內部義軍在消耗了大量汝陽王府的兵力之后,由他們收攏殘余義軍兵力,再同汝陽王,決一死戰。
之后,再挾大勝之威,及三郡民心,擊敗另外一方。
原本,這就是一個拼速度的過程,
對于大宋,他們沒有想到的是,自家軍隊,一開始在三郡邊境,就遇到了麻煩,一腳拖了幾天,才將蒙元邊軍擊敗。
反觀大明,卻表現得十分強勢,僅在第一天,便取得了勝利。
但他們也沒有想到,三郡義軍竟然如此頑強,還沒有等自己到達,便在和汝陽王的決戰中,迫使對方主動退走。
更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汝陽王的殘兵,甚至來不及逃離三郡,便在宋青書的壓迫下,自行潰散,汝陽王也殞命于此。
如今,三方勢力,都想將三郡這個地盤掌控在自己手中,但誰都沒有把握同時戰勝另外兩方。
他們之中,當屬大明兵威最盛,
義軍靠著人數,稍稍占優,
大宋兵力最弱。
最開始的時候,李明遠確實是想將義軍收編,然后一舉擊敗宋軍,奈何義軍上下皆不愿三郡再起殺戮,拒絕了他。
而宋軍趕往這里的路上,也得知天水城變局,于是加快了步伐,試圖在明軍收編義軍之前,勸說義軍倒向大宋,反擊明軍。
但義軍似乎對這個提議并不感興趣。
宋軍主帥袁韶甚至還有些憂慮,擔心義軍已經倒向了大明,意圖反擊宋軍。
一連幾天時間,三支大軍在天水城內外,戰旗獵獵,遙遙相對,卻沒有誰敢動手。
這種情況,誰動誰先死。
然而在暗中,明、宋兩方都將突破口放在了義軍身上,不停地派人進行游說。
楊逍和宋青書自然是穩坐釣魚臺。
又是兩日過去,
三郡各派增援義軍的第一批新的兵員和物資,抵達天水城,義軍手中的力量立即超過了明、宋兩方。
然而,大明、大宋兩方決策者,卻無可奈何,只能看著義軍的力量在不斷壯大。
天水城,義軍大營。
“青書,你這方略無異于在刀尖上游走,稍有不慎,恐怕……”宋遠橋沒有再說下去。
“爹,你是怕明、宋兩方對義軍死心,轉而聯合起來,剿滅我們嗎?”宋青書笑道。
大明和大宋雖然出兵不多,但如果他們背后的朝廷一旦認真,義軍即便再強,恐怕也有一朝覆滅的危險。
不光是宋遠橋憂慮,其他各派也同樣有此擔心,宋青書自然知道這一點。
“放心,諸位,在下提出的方略,并非是要得罪東西兩國,真正的目的,是為了提高義軍,提高三郡的籌碼,只要明、宋兩國不愿再動兵戈,三郡同樣會迎來和平。”
“天水城現在義軍兵力已經達到了四萬,這個數字仍在增加,只有等明、宋兩國真正忌憚了,我們在他們眼中,才會有足夠的分量。”
宋青書神色平靜,不急不緩道。
“在什么時候?”殷天正問道。
“我方兵力達到明、宋兩軍之和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