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德國哲學家雅思貝斯認為,人類文明在公元前經歷了一個輝煌燦爛的“軸心時代”;這體現在中國思想史中,就是屬于諸子百家的春秋戰國時代。1孔子開創的儒家在當時相當重要,但到了孟子的時代,儒家在社會上的影響力似乎不如墨家和楊朱的學說;到西漢初年,標榜黃帝和老子的黃老道家更受皇室喜愛。直到漢武帝“罷黜百家,表彰六經”,儒家才逐漸占領中國的正統思想和學問。而在帝制中國的兩千多年中,對傳承和發展儒家思想貢獻最大的兩位思想家,一位是南宋的朱熹(1130—1200),另一位是明代的王守仁(1472—1529),即王陽明。

諸子百家的時代之后,中國古代的思想界逐漸呈現出“儒釋道”三足鼎立的局面,無論是朱熹還是王陽明,在青年階段都曾充分學習佛、道思想;以他們為代表的“宋明理學”,受佛學的概念和思維方式影響很深。但理學家并不依傍佛門,朱子學和陽明學對中國思想和社會產生的一些影響,比佛、道二家深刻得多。例如,今天我們經常說的,“這個人不講理”“這件事情我們要講理”,這個“理”的概念,就是朱熹“種”到我們腦袋里的;又如,我們還經常說,“這個人沒良心”“摸著你的良心說話”,這個“良心”其實就是王陽明所講的“良知”。1999年央視春晚有一個小品叫《將心比心》,小品中的顧客拾金不昧,店主特別感動,問:“大媽,你說你是不是得信點兒啥吧?”顧客只說了四個字:“我信良心?!边@就是王陽明在我們中國老百姓心里蓋上的印記。

朱熹和王陽明的時代相差三百多年,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并不算太久;要理解陽明學,必須先對朱子學有最起碼的認識,因為王陽明的思想是在揚棄朱熹思想的基礎上形成的。

從今天的眼光看,朱熹毫無疑問是一位大哲學家、大思想家,但同時朱熹也是一位大經學家、大學者。朱熹格外重視古典文獻,他把孔子的“六經”重新整理成“四書五經”,恨不得把經書挨個兒注解一遍——所以他作了《四書章句集注》《四書或問》《周易本義》和《詩集傳》,而生前來不及作的《書集傳》和沒做完的《儀禮經傳通解》由后輩們接力完成;此外,朱熹還參考《儀禮》《禮記》等編成《家禮》,參考諸書編成《小學》,參考理學前輩的著作編成《近思錄》,將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改編成《資治通鑒綱目》,又作了《楚辭集注》……朱熹為什么要研究這么多書,編著這么多書呢?因為他認為這就是《大學》所講的“格物致知”。理學家認為,萬事萬物從根本上說皆是一理;但在這個基礎上,朱熹認為學者首先要研究具體事物的道理,這叫作“即物窮理”,在積累這些道理的過程中,才能豁然開朗,一通百通,領悟最根本的天理。2朱熹“格物致知”的范圍原則上沒有限制,一草一木、一禽一獸都有其道理,比如懂得了動植物生長繁育的規律,才能發揮仁德,愛護生命;3但是從實際上講,朱熹認為天下道理的精華基本都寫在圣賢書里了。4因此對他來說,“讀書窮理”是“格物致知”最簡單、最實際的方法;在朱熹看來,一個好的思想家,幾乎可以說肯定是一個大學究。

而王陽明則顯然不同:關于“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他沒有留下任何一部研究專著。這是為什么呢?王陽明認為:“蓋‘四書五經’,不過說這心體?!?a href="#jz_4_9" id="jzyy_4_9">5用一句話、一個“心”字,就把“四書五經”的道理概括盡了。朱熹說“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然而王陽明則斬釘截鐵地說:“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6這一句“心即理”,就是王陽明和朱熹最本質的區別。翻開這本《傳習錄》,我們可以發現,王陽明不是不講“四書五經”,他對經書中的典故和句子信手拈來,但目的并不是解釋經書本身的意思,而是引用經書來闡發自己獨特的觀點,這也就是所謂的“六經注我”;王陽明也不是不講“格物致知”,然而他講的“格物”可不是格“天下萬物”,而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體之正”7,其實就是“格心”,所以陽明學可以叫作“心學”;他講的“致知”也不是“窮理”,而是“致良知”——“良知”也就是我們上面說到的“良心”,這個概念的提出,標志著王陽明晚年思想的完全成熟,在本書中,“良知”成為下卷的最核心概念。

順著朱熹的“即物窮理”學說,是有可能走上近代科學技術的道路的;然而,在王陽明看來,學者需要學習的內容不是天文地理、工農政商等知識和技術,因為他看到太多人用這些知識和技能來爭名奪利。8在王陽明看來,學者的最高目標是做“圣人”。而宋明理學先講“內圣”后講“外王”,也就是說做圣人的首要任務是道德修養。如果懷著這個目的,再拘泥于程朱學派“一草一木皆有理”的說法,那可能會走到死胡同。所以,據王陽明自述,他年輕時聽了朱熹的學說,認為做圣人需要格天下之物,就挑中了院子里的竹子去“格物”,七天七夜不但什么都沒“格”出來,反而累得害了病。直到明武宗正德年間,三十多歲的王陽明因為反對當權的宦官劉瑾,被放逐到貴州龍場,在邊陲住了三年,才領悟到“格物”的功夫不是去研究客觀事物,而是修養自己的身心。9拋棄朱熹“格物致知”學說之日,也就是陽明心學成立之時:“格物”變成了“格心”,“致知”變成了“致良知”,儒學的關注點在陽明學中轉向了內心世界。

這種內在轉向的哲學意義,在于充分地強調了人的道德主體性。什么叫道德主體性?如果說朱子講的道德包括“要我做”,那么王陽明講的道德就完全是“我要做”。比如按照朱熹的說法,學到了經書上講的孝順父母的道理,就可以按照這個道理去孝順父母;了解了動植物的生長規律,就可以按照這個規律去愛護生命。但在王陽明看來,我們的道德既不是由圣人的權威決定的,也不是由客觀規律決定的,“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10。也就是說,道德法則不在身外之物,而只在自己的內心,這就不再是“要我做”,而是“我要做”。

讀者朋友們可能會問:我為什么要做?“擺爛”不可以嗎?墮落不可以嗎?陽明會告訴你:不可以,因為“擺爛”和墮落不是人的天性,不是我們的心之“本體”?!氨倔w”既可以指事物的本質,又可以指事物本來的樣子。陽明認為,心的本質就是良知,而良知本來的樣子是純天然、無污染的;“良知只是個是非之心”11,也就是說,它知道是非對錯,是我們的道德法則。“致良知”的“致”有“實現”的意思,所以“致良知”要求我們按照良知去做事。

陽明認為良知“本體”是我們每個人天生就擁有的,所以他強調,人人都有做圣人的潛質。他鼓勵自己的學生說:“你胸中本來是個圣人?!?a href="#jz_3_11" id="jzyy_3_11">12學生們聽了后,出去逛街的時候就看見“滿街人都是圣人”。13這就是一雙發現人性中真善美的眼睛。儒家對道德修養的要求極高,而后代人將“圣人”抬到至高無上的位置,讓人只能膜拜而無法企及;陽明學的貢獻,就是給予道德主體充分的自律和自由,擺脫了朱子學派“格物”功夫的煩瑣,幫有志者重拾“做圣人”的這一份自重、自立、自信和自強。

此外,關于王陽明的思想,還必須談到“知行合一”學說。讀者朋友們一定對這個學說非常熟悉,但是很多人想當然地認為,“知”就是知識,“行”就是行動,所以“知行合一”就是知識必須落實在行動上。這樣理解也不能說是錯的,而且對我們今天做事情很有啟發;但王陽明講的“知”和“行”這兩個概念其實有獨特的含義,在這里我們只談談最主要的幾點。

“知行合一”的“知”,主要不是指我們今天說的“客觀知識”,而是指價值判斷。什么叫價值判斷?就是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壞的,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惡的。而王陽明晚年時說過“知善知惡是良知”14,所以,“知行合一”的“知”也就可以理解為“良知”。而“行”就是“致良知”,是根據價值判斷去做;但王陽明說的“行”不僅包括實踐活動,還包括心理活動,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為了理解“知”是價值判斷、“行”包括心理活動,我們來看看王陽明證明“知行合一”的例子。其中有個例子很巧妙,是用《大學》的“如惡(wù)惡(è)臭,如好(hào)好(hǎo)色”兩句來解釋的。以“如好好色”這一句為例,按王陽明的說法,“見好色屬知,好好色屬行”:發現一個人長得很好看,這個價值判斷就叫作“知”;而心里面喜歡和欣賞這個好看的人,這個心理活動就叫作“行”。當你發現這個人好看的時候,就說明心里已經在喜歡了,發現美色和喜歡美色是一體的,沒法拆開的。15所以,王陽明拿這個例子來證明“知行合一”。

為什么陽明要把心理活動也算到“行”里面呢?這是直接針對當時的社會風氣而言的。陽明說:現在的社會上,一般人認為心理活動是“知”,實踐活動是“行”,實踐活動的善惡是重要的,心理活動的善惡是不重要的。所以,即使人們心里有了壞念頭,但因為還沒實踐,就放任它留在心里:16雖然我貪財,但是我并沒有真的去偷去搶、去貪污受賄呀,心里面想想又有什么關系呢?雖然我好色,但是我并沒有真的去行不軌之事呀,心里面想想又有什么關系呢?然而,在王陽明看來,這些壞念頭潛伏在胸中,就是私欲,就遮蔽了良知,妨礙了良知的實現。所以陽明故意把一般人認為是“知”的心理活動也算在“行”里面,目的就是告訴大家:心里面只要有了壞念頭,它的危害就和真去做壞事是不相上下的!所以,一旦心里產生了不好的念頭,就需要把它扼殺在萌芽狀態,千萬不能認為只是想想而已,沒有什么壞處。

然而,雖然王陽明講的“行”包括心理活動,他講“知行合一”最主要的目的還是讓我們去做好事,去實踐。但說到這里,常識又告訴我們,價值判斷未必能帶來相應的實踐,也就是“不能致那良知”17的情況。所以,有學生曾經問陽明:應該孝順父母(“孝”),應該尊敬兄長(“弟”,同“悌”),這個道理任何人都懂得,沒有人會說做人不應該孝弟。然而,不孝不弟的人到處都是,這豈不是知行不合一嗎?針對這個問題,陽明的辦法是強調“知”和“行”在根源上不可分割:“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也就是說,“知”和“行”從根本上講其實是一體兩面的,兩個概念相互成就,不可分割。如果知道應該怎么做卻不去踐行,那不但不能叫作“行”,而且也不能算是“知”;只有按良知的要求去踐行了,才能叫作“知行本體”。之所以有人不能躬行,那是因為私欲把“知行本體”給隔斷了。18所以,保持“知行本體”同樣需要戰勝私欲。

當然,無論是在什么語境下,無論“行”是指心理活動還是指實踐活動,陽明講“知行合一”的重點都在“行”字上:既然良知給了我們判斷是非對錯的能力,那么就需要根據這天賦的道德法則去想、去做。陽明說過,只要能夠聽從良知的指揮去想、去做,即使說“知”和“行”是兩個概念也可以;如果不能聽從良知的指揮,那么就算嘴上講“合一”講得爛熟,又有什么用呢?“只是說閑話!”19所以,陽明講“知行合一”的目的不是要玩概念的游戲,他的著眼點始終在道德、倫理和社會。我們今天談起“知行合一”,都知道這句話的主旨是強調實踐,都會想起王陽明廉潔的道德和顯赫的戰功;從這個角度說,王陽明無疑是成功的。

除了“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王陽明的思想中還有很多重要的觀念以及有趣、好玩的地方,從這本《傳習錄》中都可以看到。例如,王陽明發揚了“萬物一體之仁”的觀念;“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20,這本來是宋代程朱學派的觀點,但王陽明把它與心學聯系起來,從而發揚光大。王陽明認為,只有根據心學的要求,人人恢復本來的良心,杜絕自己的私欲,人類才能真正實現大同,實現萬物一體之仁;21不僅人類能夠團結為一體,而且日月風雨、飛禽走獸,從根源上說也都和人一體,因為整個世界都是“氣”,也就是物質的,而物質世界最精華、最靈妙的地方,就是我心中的良知,良知是最高的存在。22心學就是這樣以“良知”為中心把整個世界貫穿起來,所以才有了那個著名的故事:在會稽山游玩的時候,一個朋友指著山花問王陽明:“這花、這樹,在深山中自己開、自己落,和我的心有什么關系呢?”“你不看這花的時候,這花和你的心一同歸于沉寂;你來看這花的時候,這花的顏色就一下子明朗起來。因此可以知道這花不在你的心外?!?a href="#jz_2_16" id="jzyy_2_16">23

正是因為王陽明把“萬物一體之仁”當作自己的責任,所以他絕不滿足于個人的修身養性,對社會上墮落的道德、庸俗的學風無法袖手旁觀。他孜孜不倦地講學,傳播自己的思想,就是為了拯救社會;王陽明在江西平亂的時候,曾經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24,弘揚心學,宣傳“良知”,就是為了破除人們心中的私欲之賊,這項事業在陽明看來比自己的軍功更加重要。所以他堅持傳播心學,不怕和別人辯論,不怕得罪學界“大佬”,就是為了弘揚心目中的真學問、真道德,改善社會風氣。他為了頂住當時正統朱子學的壓力,曾經說過:“道理是天下公共的道理,學問是天下公共的學問,不是朱子一家能夠壟斷的學問,也不是孔子一家能夠壟斷的學問。天下公共的學問,就可以公開公平地討論。只要別人說的對,即使和自己的觀點不同,也對自己有益;如果說得不對,即使和自己的觀點相同,也對自己有害?!?a href="#jz_4_16" id="jzyy_4_16">25這是多么珍貴的思想自由和學術自由的觀點?。≡诋敃r的歷史背景下,王陽明能說出這樣的話,實在是難能可貴。

而在具體的教育方法上,王陽明也是一個很有個性的老師,他的教育理念非常超前。在兒童教育方面,他批評當時社會上搞啟蒙教育的人只會逼著孩子們“讀死書”、做“死功課”,要孩子們遵守規矩,卻沒有正確的教育方法,只知道體罰,讓孩子們把學??吹煤捅O獄一樣;他認為,應該順從孩子活潑好動的天性,安排豐富多樣的科目,考慮到知識、道德、文藝和體育等多個方面,使孩子能夠發揮天性而全面發展。26而針對成年人授徒講學的時候,王陽明也絕不裝模作樣,從不拿大架子。在一個炎熱的夏日,學生們都熱得汗流浹背,卻縮手縮腳,不敢亂動,老師讓他們扇扇子,他們卻說“不敢”。陽明說:“圣人的學問可不是非要搞得這么艱苦,不需要裝作一副假道學的樣子?!彼恢挂淮谓o學生講《論語·先進》里面“曾點言志”的故事,稱贊曾點做學生時的“狂態”,認為圣人的教育不是用同一個模子去束縛學生,而是要因材施教,隨時隨地點撥。27在哲學方面,學術界公認陽明的心學承接了孟子的思想;而在教育方面,可以說陽明繼承了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

王陽明的教育也絕不僅僅是講學,而是要“在事上磨煉做功夫”28,也就是在具體的事務中發揮良知,這也就是“知行合一”的要求。有的人說,您的學問雖然好,但是我整天公務繁忙,沒有時間搞學問。而陽明對他說:“我什么時候教你拋開公務,憑空去講學了?你既然有官司的事務要處理,就在官司的事務上做學問……唯恐這顆心有絲毫的偏向,冤枉了人家的是非,這就是格物致知。”29有的人說,您的學問雖然好,但我因為要贍養父母,需要去考科舉、博功名,沒有精力搞別的學問。而陽明對他說:“如果能夠立下志向,千事萬事都只是致良知這一件事,讀書做八股怎么能拖累人呢?人明明是被自己患得患失的心理拖累了?!?a href="#jz_2_18" id="jzyy_2_18">30因此,雖然王陽明的心學吸收了佛教、道教思想,但王陽明始終強調,儒家和佛、道的區別就是不逃避社會、不逃避現實;對那種不干實事的“靜坐”修養方式,王陽明始終看得很謹慎。晚明出現的“無事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31的風氣,不少人認為是受陽明學的影響,雖然后代心學信徒中確實有一些空談心性的人,但這些人在陽明本人看來絕對不會是好學生、好學者。

至王陽明生活的明代中葉,朱子學已經誕生了三百多年;而自從元代延祐元年(1314)重開科舉,規定用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等作為官方教材以來,朱子學已經在中國正統思想的位置上坐了二百多年。在王陽明之前,也有繼承陸九淵的心學思想家出現;然而,王陽明的橫空出世才真正撬動了官方的朱子學意識形態,對整個中國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陽明歿后,雖然因為復雜的政治斗爭,王學曾被打為“偽學”,遭到禁止,但最終在萬歷十二年(1584),朝廷決定把王守仁的牌位移入孔廟供奉,這代表著陽明學正式得到官方的承認。而晚明時期思想文化領域所有重要的新動向,可以說無不帶有陽明學的色彩。

陽明學對明代社會的影響中,最新穎、最有開創性的就是被稱為“王學左派”的傳人們引領的“哲學下鄉”運動。前面說到,王陽明認為通過儒學的教育,人人都可以成為圣人;然而在具體教育方法上,他卻絕不端一個圣人的大架子出來,把人都嚇跑,而是說:“和小老百姓一樣的,就叫同心同德;和小老百姓不一樣的,就叫異端邪說。”32所以,王陽明本人的思想中已經有“儒學下鄉”的意識,而這個具體的“下沉”任務由他的學生王艮(1483—1541)開始,他開創了“泰州學派”。王艮生于泰州鹽場,是一個小商人,和道學先生們本來不在一個社會階層,卻有做“圣人”的志向和“萬物一體之仁”的思想,他被王陽明的學問折服,學成之后回到家鄉,敞開大門從事講學,士、農、工、商,一視同仁。王艮的傳人們也發揚了有教無類的精神。例如,他的再傳弟子羅汝芳(1515—1588)宦游南北各地,到哪里做官就在哪里講學,開講時歡迎“牧童樵豎、釣老漁翁、市井少年、公門將健、行商坐賈、織婦耕夫、竊屨名儒、衣冠大盜,但心至則受,不問所由”33。這話絕不是夸張,泰州學派后期的學者本來就出入三教九流,豪放不羈。我們今天談起唐詩的輝煌,會說唐代的中國真不愧是一個詩的王國:不僅文人學者、帝王將相愛詩,就連和尚道士、風月女子、江洋大盜也無不愛詩;而這樣比較起來,明末的江南真堪稱“陽明學的王國”,泰州學派弘揚的“平民儒學”為陽明學的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在文藝方面,晚明在不同領域各顯風騷的大才子們,很多都受到了陽明學的影響,他們在不同文藝領域各顯其能:李贄(1527—1602)推崇《西廂》《水滸》,提出“童心說”,發表各種大膽出格的議論;湯顯祖(1550—1616)的劇作《玉茗堂四夢》紅極一時,《牡丹亭》高舉“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宗旨;馮夢龍(1574—1646)編纂《三言二拍》,反映了市民的新生活和新思想,他還深入民間采風,整理出《山歌》《掛枝兒》兩部民歌集,宣揚“男女之真情”;袁宏道(1568—1610)則倡導“性靈說”,寫出獨具特色的詩歌和散文小品,盛贊《金瓶梅》……一言以蔽之,他們體現的晚明文學特點就是個性解放,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真性情”。他們都與陽明學,特別是“泰州學派”有或多或少的聯系。陽明學演化為豪放不羈、面向大眾的“泰州學派”,又影響到文藝界之后,對個人主體性的強調自然會引發對個性和情欲的重視——這就是陽明學在晚明文藝界發揮的作用。

此外,古代日本和朝鮮半島持續輸入中國文化,陽明學自然也傳播到兩國:在日本出現了中江藤樹(1608—1648)的“藤樹學派”,在朝鮮出現了霞谷先生鄭齊斗(1649—1736)的“江華學派”。特別是日本思想,受陽明學的影響很大:在江戶時代,天皇被架空,德川幕府獨攬大權,歷代將軍都采用與明清中國、李氏朝鮮相同的政策,用朱子學作為官學,后來更是把其他學派都打為異端邪說,明令禁止。因此,江戶后期的朱子學和陽明學就帶有了“官方儒學”和“民間儒學”的對立色彩;相比于正統朱子學者,陽明學者的個性更加鮮明,其中誕生了不少貼近底層百姓、講究經世致用的學者。到了19世紀末,推翻幕府封建制度的“倒幕運動”也受到陽明學思想的影響。例如,維新派的先驅義士吉田松陰(1830—1859)就喜歡陽明學。當然,幕末志士們的“尊王攘夷”思想后來發展為軍國主義,是應該批判的。

最后要談一談朋友們手中捧著的這本《傳習錄》。毫無疑問,可以說陽明學的精髓就濃縮在這部三卷本的小書里。那這本書是怎么形成的呢?

《傳習錄》第一卷的內容,是由徐愛、陸澄和薛侃三位陽明弟子的筆記組成的,正德十三年(1518)由薛侃出版,代表了王陽明第一個階段的思想。當時陽明還沒開始大規模授徒講學。這一卷中推崇《大學古本》來反對朱熹《大學章句》的“格物致知”學說,明確指出“心即理”“知行合一”,這些思想在當時的社會上可謂大膽新奇。因此,《傳習錄》第一卷的出版,打響了宣傳陽明學思想的第一槍。這一卷中,陽明雖然已經談到“良知”,但還沒有概括出“致良知”這一宗旨。

把王陽明的論學書信編為《傳習錄》第二卷的這項工作,是由嘉靖三年(1524)紹興知府南大吉開始的,后來又經過陽明后學的多次修訂、重編,最終在陽明高弟錢德洪手上定型。今天我們看到的第二卷,主體內容是陽明寫給顧璘、羅欽順和學生周沖、陸澄、歐陽德等人的八封書信,寫于正德十五年(1520)至嘉靖七年(1528)。這幾封書信基本上已經被改編為一問一答的形式,所以可以當作語錄來讀。其中如《答顧東橋書》,不但反復討論“心外無理”“知行合一”的學說,還提出了著名的“拔本塞源論”,闡發“萬物一體之仁”;《答歐陽崇一》詳細說明“致良知”的功夫;《答羅整庵少宰書》提出學術是“天下之公”,反對崇拜權威;《答聶文蔚》透露出王陽明追求真理,渴望改變社會,勇往直前,不怕困難的心志。至于兩封《答陸原靜書》則不那么好讀,因為陸澄對形而上的抽象思辨非常感興趣,還拿佛教、道教的一些理論來請教;但當時王陽明已經總結出“致良知”的宗旨,因此總結道:“只在良知上用工,雖千經萬典,無不吻合?!?a href="#jz_1_22" id="jzyy_1_22">34同理,讀者在讀這部《傳習錄》的時候,不妨也這樣活看。此外,第二卷后還附錄了王陽明在江西地方學校寫下的《訓蒙大意》和《教約》。雖然今天教育少年兒童所用的具體科目已經與古代相差很遠,但王陽明在這兩篇文章中展現的教育思想依然沒有過時,值得教育工作者借鑒。

《傳習錄》的第三卷同樣是學生們聽講時記下的語錄,經過多人的搜集和編纂,最終也是在錢德洪手中定型。這一卷中的語錄,大多是陽明平定寧王朱宸濠叛亂之后產生的,當時陽明學已經在社會上傳播開來,無論陽明在江西、南京還是回到故鄉浙江時,都吸引了大批學生前來求學;而王陽明已經概括出“致良知”三字作為晚年定論,因此可以說這一卷的關鍵詞就是“良知”和“致良知”。在這一卷中,記錄了王陽明與錢德洪、王畿“天泉證道”時提出的“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a href="#jz_1_23" id="jzyy_1_23">35這可謂王陽明一生思想的概括。

隆慶六年(1572),《王陽明全集》(《王文成公全書》)在江西出版了,前三卷就是《傳習錄》,從此《傳習錄》有了定本。本書即以天津圖書館藏《王文成公全書》本為底本,其中明顯的錯字,參照前輩學者的校勘意見改正;36而如果原文能讀得通,即使是前輩學者的校改意見也不盲從?!锻跷某晒珪繁揪砣┪哺接型蹶柮骶庉嫷摹吨熳油砟甓ㄕ摗?,因為它并非陽明的文字,且對一般讀者來說用不上,故本書未做選錄。

此外,再說明一下本書譯注的原則。因為《傳習錄》是語錄和書信,所以它的語言和今天的白話非常接近,大家直接看原文也能懂個大概;但是,王陽明作為儒學家,講道理的時候幾乎句句離不開“四書五經”中的格言和典故,以及宋代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朱熹等人的著作和語錄,經常使用一些宋明理學常用的概念,乃至佛家、道家術語。因此,本書盡可能全面地注釋出這些典故的出處和術語的意思,既幫助大家理解,同時也體現出中國哲學重視經典文獻的特點。而本書在翻譯時,不拘泥于逐字逐句的直譯,而是補充筆者認為必要的信息,直接把翻譯和講解融為一體。因力薄才疏,若其中存在偏差和錯誤,還望讀者朋友們包涵、指正。此外,本書末選取《傳習錄》中重要的話題編成“主題索引”,方便大家按需求閱讀。我非常榮幸能夠帶領大家認識一位偉大的中國思想家,在他的鼓舞下,我們雖然未必能人人都做個“圣人”,但至少可以做個自信、自重、自強的人。

王赫

2022年12月1日


1 [德]卡爾·雅思貝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第一章。

2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大學章句》。

3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卷十五。

4 〔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九《答曹元可》。

5 本書卷上第31則。

6 本書卷上第3則。

7 本書卷上第7則。

8 本書卷中第141則。

9 本書卷下第297則。

10 本書卷上第3則。

11 本書卷下第266則。

12 本書卷下第185則。

13 本書卷下第291則。

14 本書卷下第293則。

15 本書卷上第5則。

16 本書卷下第204則。

17 本書卷下第299則。

18 本書卷上第5則。

19 本書卷上第6則。

20 本書卷上第89則。

21 本書卷中第141則。

22 本書卷下第252則。

23 本書卷下第253則。

24 〔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卷四《與楊仕德、薛尚謙》。

25 本書卷中第170則。

26 本書卷中第173則。

27 本書卷下第235則。

28 本書卷下第182則。

29 本書卷下第196則。

30 本書卷下第219則。

31 〔清〕顏元:《存學編》卷一《學辨》。

32 本書卷下第249則。

33 〔明〕李贄:《焚書》卷三《羅近溪先生告文》。

34 本書卷中《答陸原靜書》錢德洪跋。

35 本書卷下第293則。

36 陳榮捷:《傳習錄詳注集評》;鄧艾民:《傳習錄注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义市| 北海市| 新闻| 电白县| 丹东市| 邵武市| 正安县| 全州县| 沾化县| 丹东市| 花垣县| 建水县| 江川县| 上饶市| 怀来县| 色达县| 黑龙江省| 平陆县| 曲沃县| 上林县| 昌图县| 枝江市| 远安县| 盐亭县| 张掖市| 海城市| 合肥市| 济阳县| 浦东新区| 麻城市| 静安区| 桃园县| 年辖:市辖区| 辽中县| 壤塘县| 含山县| 泸溪县| 绥德县| 成武县| 永顺县| 温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