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宋代

1051年 宋仁宗“皇祐三年,詔出秘閣及太常所藏三代鐘鼎器,付修太樂所參較齊量。又詔墨器款以賜宰執,丞相平陽公命承奉郎知國子監書學楊元明南仲釋其文……一以隸寫之”。于是成《皇祐三館古器圖》,所圖“三代”銅器共計十余件。(翟耆年:《籀史》)

1052年 皇祐四年,向傳師在鳳翔民間訪得五代時遺失的一件石鼓。(據郭沫若:《石鼓文研究》引《古文苑·石鼓文》后所錄王厚之跋)

1063年 宋仁宗嘉祐八年,歐陽修將十余年間收集的上千種歷代石刻拓本,交其子歐陽棐編撰為《集古錄目》。所作四百余篇跋尾則匯錄為《集古錄跋尾》10卷。這是現存年代最早的金石跋尾著作。(據張政烺:《中國考古學史講義》,見《張政烺文集·古史講義》第355頁)

1063年 劉敞以翰林院侍讀學士任職永興軍路安撫使兼知永興軍府事(治所在今西安)期間,“嘗得先秦彝鼎數十,銘識奇奧,皆案而讀之,因以考知三代制度”。于嘉祐八年作《先秦古器圖碑》,收器11件。又作《先秦古器記》,提出“禮家明其制度,小學正其文字,譜牒次其世謚”的研究方法。(據張政烺:《中國考古學史講義》,見《張政烺文集·古史講義》第344頁)

11世紀末 王安石變法時期官至翰林學士、權三司使的沈括,所著《夢溪筆談》一書,有二十多條涉及考古學,內容包括石斧、青銅器、玉器、錢幣、璽印、畫像石等,以科學的態度進行古代器物制法、用途等方面的研究。(參看夏鼐:《沈括和考古學》,見《夏鼐文集》第三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

1090年 宋哲宗元祐五年,龍圖閣學士漕運使呂大忠將散存各處的《開成石經》《石臺孝經》以及顏真卿、褚遂良、歐陽詢、徐浩、柳公權所書碑石,移置長安府學北墉。這是西安碑林創建之始。(黎持:《新移石經記》,見王昶:《金石萃編》卷一〇九;參看張政烺:《中國考古學史講義》,見《張政烺文集·古史講義》第359頁)

1092年 元祐七年,呂大臨撰《考古圖》10卷成書,著錄當時宮廷和私家收藏的古代青銅器和玉器200余件。這是現存年代最早又較系統的古器物圖集。(《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考古學》卷“《考古圖》”條;參看張政烺:《中國考古學史講義》,見《張政烺文集·古史講義》第345—346頁)

1104年 宋徽宗“崇寧三年甲申歲孟冬月,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崇福院掘地得古鐘六枚,以宋公鐘又獲于宋地,宜為朝廷符瑞”。翌年,以此為式,制作大晟樂。(《續考古圖》卷四,《博古圖錄》卷二十二)

1107年 宋徽宗大觀初年設置禮制局,考定古器,新造禮器。又在禮制局主持下,編成“宣和殿古器圖”。(《宋史·徽宗紀》;蔡絛:《鐵圍山叢談》卷四《古器說》。參看陳夢家遺稿:《〈博古圖〉考述》,見《陳夢家學術論文集》,中華書局,2016年)

1118年 宋徽宗重和戊戌歲,安州孝感縣民耕地得“安州六器”,計有方鼎三、圓鼎二、甗一。這是宋代出土年代最早的長銘文西周銅器,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趙明誠:《金石錄》)

1123年后 宋徽宗宣和五年后,《重修博古圖錄》30卷成書,著錄當時皇室在宣和殿庋藏的商周至唐代銅器839件,集宋代青銅器收藏之大成。該書將銅器分為20類57種,每器有圖形和銘文拓片,并注明圖形比例(“依元樣制”或“減小樣制”),又記尺寸、容量、重量與考證;每類還有總說,論述各類器物的名稱、形制及用途等。著錄方法科學,影響深遠。(《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考古學》卷“《宣和博古圖》”條;參看陳夢家遺稿:《〈博古圖〉考述》,見《陳夢家學術論文集》)

1132年 宋高宗紹興二年,趙明誠所著《金石錄》30卷由其妻李清照整理完成。該書前十卷為商周器銘和1900余種歷代石刻文字的目錄,按照時代順序編號排列;后二十卷為跋尾502篇,亦依年代編次。這是現存年代最早的碑刻目錄和論著。(《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考古學》卷“《金石錄》”條;參看張政烺:《中國考古學史講義》,見《張政烺文集·古史講義》第355—356頁)

1144年 紹興十四年,薛尚功撰《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20卷在江州(今江西九江)上石刻成,著錄商周秦漢銅器及石刻文字511件。這是宋代收錄資料最多又較有條理的古文字集錄。(現存宋刻石本原拓第七至二十卷,已由中華書局影印為《宋刻宋拓〈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輯存》一書,2021年出版)另有王俅著《嘯堂集古錄》2卷,成書時間相近,摹寫銘文較精,收錄銅器銘文345種。(《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考古學》卷“《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條、“《嘯堂集古錄》”條;參看張政烺:《中國考古學史講義》,見《張政烺文集·古史講義》第350頁)

1149年 紹興十九年,洪遵著《泉志》15卷成書。這是現存年代最早的中國古錢學著作。(參看張政烺:《中國考古學史講義》,見《張政烺文集·古史講義》第352頁)

1166年 宋孝宗乾道二年,洪適(音kuò)著《隸釋》27卷成書,收錄漢碑碑文258種、魏晉碑文17種,每種之后附以論考。書中又有碑圖,兼及畫像石。這是現存年代最早的一部集錄和考釋漢魏晉石刻文字的著作。洪氏又著有《隸纘》《隸韻》《隸圖》《隸續》,除《隸續》尚有殘本外,其余三書均已不存。(《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考古學》卷“《隸釋》”條;參看張政烺:《中國考古學史講義》,見《張政烺文集·古史講義》第357頁)

1221年 宋寧宗嘉定十四年,王象之著《輿地紀勝》200卷成書,有“金石”一門,其中著錄南宋各地碑刻,依州縣編列,分別注明其所在地、年月、撰書人及簡要內容。又有成書年代稍晚的陳思撰《寶刻叢編》20卷,體例與此一致,著錄碑刻及于北方。這是現存年代最早的全國性碑刻總目。(《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考古學》卷“《寶刻叢編》”條;參看張政烺:《中國考古學史講義》,見《張政烺文集·古史講義》第356—357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武市| 鄂托克旗| 濮阳县| 正宁县| 高安市| 方山县| 惠水县| 盐城市| 府谷县| 瑞金市| 五指山市| 怀来县| 清镇市| 普兰店市| 松潘县| 读书| 永州市| 开阳县| 四会市| 青河县| 太谷县| 修水县| 福安市| 潜江市| 昭觉县| 资溪县| 抚顺县| 康保县| 铜川市| 永川市| 宜章县| 泗水县| 台安县| 大埔县| 平阳县| 葵青区| 汶上县| 松桃| 渝中区| 青浦区| 台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