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文水鈲子
  • 武曉輝
  • 4567字
  • 2024-06-06 11:04:01

“因其天資,攄思準法”,文水鈲子是流傳于山西文水岳村的民間鑼鼓音樂,當地人稱“文水鈲子”,2006 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后,正式定名為“文水鈲子”。其歷史悠久,具有濃郁的黃土風情,風格雄渾、粗獷、古樸、厚重,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祭祀文化的縮影,源于祭祀祈雨文化,傳承著華夏文明農耕文化的精髓,體現著三晉普通民眾的信仰觀念,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無論是演奏樂器還是服飾道具,都有著它獨一無二的個性特點,這也使得它成為山西繁如星辰的鑼鼓藝術中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線。

從 2008 年開始到目前為止,筆者對文水鈲子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田野調查,與研究文水鈲子的地方學者、傳承人、民間藝人都有過面對面的交流;拍攝上萬張圖片,收集了大量的地方志、民間傳說以及口述錄音等一手田野資料。由考察信息可以看出,文水鈲子與當地的地理位置、民間故事、風俗鄉情、族群信仰等方面的內容都有著一定的關聯。在當代文化多元共存的現實環境中,文水鈲子正在經歷表演語境被重建與置換的過程。本書除系統梳理文水鈲子這一古老藝術發展沿革以及其現代性問題外,還嘗試從民族音樂的審美心理做出理論探索。以文水鈲子及其音樂形態為主要研究對象,建立在民族音樂學的基礎上,采用偏向于人文主義的研究取向,突出心理現象的社會特質,力圖從更廣闊的學科視野,更深的層次對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人們音樂審美心理的內部結構、活動方式和外化形態等做相對全面的探討,構建具有中華民族自身特色與個性的音樂審美心理領域。

鼓樂最早源于遠古先民對自然界中雷的崇拜,巨大的雷聲給人們帶來了不盡的恐慌,同時雷雨過后所帶來的勃勃生機也讓先民們對雷充滿了敬畏與崇拜。至今,我國壯族民間依然有祭祀雷神的習俗,祭祀中要擊響鈸鼓,祈求吉祥。《詩經·小雅·甫田》中也記錄了鼓樂在向上天祈雨中的作用:“琴瑟擊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

山西鑼鼓樂歷史悠久、傳播廣泛、文化內容豐富,以其震撼人心的音律,樹立了在山西民間音樂中的重要地位。關于鑼鼓的起源,眾說紛紜,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1978年至 1980 年間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山西襄汾縣陶寺龍山文化遺址的古墓挖掘中,發現了成對出土的“土鼓”“特磬”等禮器。其中“土鼓”經專家采用現代科學儀器鑒定,發現其成形年代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這是我國目前所發現的最為古老的鼓的實物。

提起文水鈲子,很多人感到陌生,更難以與鑼鼓樂聯系起來,其名有兩解:一是因樂器而得名——銅鍛錘制的“小鈸”,鈸碗大,鈸邊小,當地人稱之為“鈲子”;二是擊打小鈸所發出的聲音“呱呱”之聲,又源于山西省文水縣岳村而得名。文水鈲子是用于祈雨的一種祭祀性鑼鼓,風格豪放雄渾、粗獷奔放,其獨特的演奏形式,高超罕見的演奏技藝,深厚的文化內涵,使其成為眾多山西鑼鼓樂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

一、研究文水鈲子的價值

(一)歷史價值

鈲子藝術歷史悠久,淵源于夏、商的祭祀祈雨文化,它的產生和發展,與當地流傳的神話和歷史故事緊緊相連。從祈雨祭祀儀仗到純粹的民間藝術,文水鈲子的發展猶如一部歷史書,見證著華夏悠久的文化。鈲子的萌芽、形成、發展、演變都不同程度地融合了當地的祭祀文化、民間文化的內涵,同時,當地的風土人情、民俗習慣也滲透其中,歷史價值可窺一斑。

(二)藝術價值

中國素以“禮樂之邦”著稱于世,傳統音樂源遠流長,然而當歷史的時間表指向近代,中國的傳統音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西樂與受西樂巨大影響的專業音樂以強勢文化的身份迅速在中國音樂舞臺上占據了顯赫地位。在人們對傳統音樂失去信心、深感惋惜的嘆息聲中,文水鈲子卻以頑強的生命力在一片消亡聲中傲然挺立,并急敲猛打,出乎意料地走向現代文明。文水鈲子所蘊含的藝術性耐人尋味。它特有的演奏技法讓人感到震撼;它的樂與舞結合的形式返璞歸真,讓觀眾感覺到了幾百年前人們為了祈求上天降雨時的虔誠,這些都彰顯了作為一個文化沉淀深厚大國的音樂智慧,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情感世界,以不可替代的藝術價值成為輝煌山西鑼鼓樂的組成部分。

(三)社會價值

隨著歷史的發展,文水鈲子已成為當地民間的保留節目,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作為一種代表民族性的傳統,它至關重要。正如中國當代文化學家鄒昌林指出的:“沒有自己傳統的民族,無異于宣布自己的滅亡。”文水鈲子體現了民間文化傳統,更反映出這些傳統背后的親和力和凝聚力。逢年過節時、祭祀活動中,共同的信仰將人們連接在一起,使各社會成員產生風雨同舟、榮辱與共的社會整體意識,凝聚力得以形成,將這種凝聚力推及到國家、民族的凝聚力,意義重大。當前,國家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其中精神文明建設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也為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文水鈲子是一種很好的娛樂形式,其豐富的鼓點以及多姿多彩的表現手法極具審美價值,不僅能豐富群眾的精神生活,讓農民自娛自樂、自我教育,激發農民參與文化活動的熱情,使農民真正成為文化的享受者,給廣大農民提供求知、求美、求樂的文化陣地,同時能夠挖掘廣大農村獨具特色的文化資源,打造本地特色文化產品,帶動民間文化產業發展,達到“文化富民”,促進社會和諧安定。

二、研究現狀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隨著經濟高速發展,西方文明的優勢顯露無遺,我們對傳統文化的自信被打破,傳統音樂遭受前所未有的考驗與磨難。首先,是傳統生產方式的改變。從農業文明過渡到工業經濟,原先的宗族倫理被淡化,一些和農業生產相關的歲時節令失去了意義,依附這些民俗而生存的傳統音樂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文水鈲子失去原有的祭祀祈雨功能后,與現代化文明產生了距離,民眾訴求消解。其次,是城鎮化進程導致人口涌向城市。隨著生產力的提高,農村富余勞動力增多,年輕人普遍又向往外面的世界,地域文化的生存處于弱化狀態。傳統音樂缺少年輕一代的欣賞者和傳承者,后繼乏人、難以為繼,再加上主流媒體正在改變著年輕人的審美意識和審美傾向,傳統音樂內容和形式淡化甚至割裂,從民俗環境中脫離出來,日漸式微,傳統音樂的受眾在萎縮。文水鈲子雖然受益于“保護傳統文化”等一系列國家相關政策的頒布,并于 2006 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為文水鈲子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舞臺與契機。但是,就整體而言,其保護與發展還處于摸索初探階段。

(一)對山西鑼鼓研究的梳理

國內學術界出版的專著和公開發表的文章,多關注在國內影響較大的劇種和樂種,比如:霍州、臨汾一帶的“威風鑼鼓”、太原及晉中一帶的“太原鑼鼓”、新絳的“絳州鼓樂”。山西作為戲曲之鄉、鑼鼓大省,學界較早且較為系統地研究山西鑼鼓樂的學者主要有韓軍、韓起祥、單紅龍、韓曉莉等,發表專著與論文大致可分四大類。第一類為總論及綜合性質的專著。如《中國鑼鼓》,在該書中作者圖文并茂地從宏觀的角度介紹了鼓的歷史發展以及其現代形式,使讀者從不同的角度了解中國的鼓文化;韓起祥的《淺談山西鑼鼓》對山西鑼鼓的起源進行追溯,同時介紹山西現存的鑼鼓樂類別和曲譜,主要包括太原鑼鼓、威風鑼鼓、絳州鼓樂,還有些小的鼓種如轉身鼓、花敲鼓等,文章詳盡。第二類為鑼鼓樂區域特征研究。這一類型的關注最多,如劉宇統的《平定迓鼓的物質構成和形態特征》從音樂文化史的角度介紹了平定迓鼓所用樂器的物質構成和形態特征,揭示了它獨具魅力的演奏以及記譜和配器方面的特點;單紅龍的兩篇文章《論山西威風鑼鼓的社會構成》(《黃河之聲》2006年04期)和《山西威風鑼鼓的節奏構成》(《中國音樂學》2006 年 02 期),不僅簡單地介紹了威風鑼鼓形成發展的原因,而且分析和總結了山西威風鑼鼓的節奏特征,對其基本節拍、節奏、填充、加花變化形式進行歸納,提出“九字節”實例,總結了這一藝術品種特有的拍值長短、變化對比、混合節拍與節奏中的四種特殊節奏形態。第三類為鑼鼓樂曲譜及史料匯編類。以各地文化館收集整理為主,如《左權器樂匯編》。第四類為從民俗學、文化學等人文學科角度去闡釋鑼鼓樂。楊高鴿的《談絳州鑼鼓的發展狀況》(《大眾文藝》理論版 2008 年12 期)論述含有濃郁民俗意蘊的絳州鑼鼓的發展狀況;她的另外一篇文章《從民俗看絳州鑼鼓在民間的生存與發展》指出,絳州鑼鼓長期在各類民俗活動中表演,承擔著與這些民俗活動深厚的文化內涵相適應的社會功能,并形成獨特的表演形態。之后絳州的民俗活動發生了一系列變化,絳州鑼鼓的發展也受到較大沖擊。

(二)有關文水鈲子的梳理

《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山西卷》中提到文水鈲子。它簡單地從音樂學的角度介紹了文水鈲子的起源、所屬類別、所用樂器、樂器組合形式、鑼鼓曲命名的由來以及研究方式和演奏技巧等。《山西文水岳村鈲子探析》(胡渝峰,《大舞臺》2009年 05期)從文水鈲子的樂器功能、動作服飾等方面進行了簡單的描述,突出其獨特的音樂特色和道具變革。另外一些關注則散見于報紙,只對史、志文獻資料有簡單介紹。無論是學界的關注度,還是理論研究方面都十分有限。筆者在對相關文獻資料的搜集整理中,僅找到西北民族大學褚智慧的《山西省文水縣“文水鈲子”的民俗主體與民俗傳承調查研究》、山西大學武曉輝的《文水鈲子研究》這兩篇與文水鈲子直接相關的學術成果。基于以上情況,在認清民間藝術自身的規律與當代社會發展趨勢的基礎上加強對文水鈲子的整理研究,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和社會意義。

因有關文水鈲子的著作少之又少,書面資料匱乏,本文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材料》《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山西卷》為參照和出發點,結合文獻資料對文水鈲子的歷史發展重新進行整理,口述采錄、實地調查,跟隨文水鈲子藝術團去各地演出,對新時期文水鈲子在傳承發展中出現的變化做出忠實記錄,形成對研究對象客觀真實的整體認識。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面對多元文化的沖擊,文水鈲子的保護與發展已舉步維艱,筆者希望于嚴峻形勢下,盡可能地對文水鈲子在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后的動態及出現的問題做一些詳細記錄與整理,促進相關傳承人與表演者對這一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的提高,讓更多的人認識并了解它,以期引起更多社會關注,為之后的研究提供一份較為翔實且客觀的調查資料,推動文水鈲子在新時代的活態傳承與保護。

三、文水鈲子現代性危機以及審美心理分析

古人云:“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我們的社會正面臨多元文化共存的現實。中國傳統音樂在漫長的實踐進程中積累了豐富的藝術經驗,形成久遠深厚的思維傳統,深刻體現出先民以及當代人們的審美心理。在“非遺”與“國家在場”兩種語境的作用下,文水鈲子的歷史與現狀正在經歷理性的檢討與拷問。傳統的文水鈲子表演語境正在由民間自發走向“非遺”政策下的一種文化展演行為。自 2006 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后,經常會有傳承人培訓、政府組織一系列活動。筆者認為:傳統是在長期的社會歷史時段內不斷地被持續性建構的事實。傳統的傳承需要很多新的元素和新鮮血液的注入,才能維持其傳承、傳播,使之生生不息。

對文水鈲子的研究不應該單單關注于音樂本體、曲牌,而是要結合儀式將文水鈲子放在大的文化環境中進行更為全面、系統的文化闡釋,尋找其能夠長期在此發展流傳的社會文化因素,從發展流變到儀式程序與音樂本體,再到文化釋義,更深入地認識和了解文水鈲子所蘊含的民族審美心理。

對于文水鈲子的“鈲”字,目前看到的資料中有三種文字表述鈲、呱、铦,文章中所用的是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名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周口市| 信丰县| 石家庄市| 舟曲县| 龙泉市| 望城县| 北海市| 绥阳县| 岳普湖县| 台安县| 呼伦贝尔市| 南江县| 剑阁县| 吉首市| 东兰县| 衡阳市| 金昌市| 泾源县| 蓬溪县| 大竹县| 池州市| 滦平县| 榆林市| 丰城市| 曲阳县| 永胜县| 九江市| 双鸭山市| 天峻县| 湘阴县| 赣州市| 额尔古纳市| 颍上县| 定襄县| 卓尼县| 扎鲁特旗| 晋州市| 东源县| 安宁市| 丽江市| 繁峙县|